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教师要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行为。让幼儿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于需要之人。
〔关键词〕 感恩意识 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作为“三生教育”中“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情感,有爱心,知恩图报的人。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让孩子“爱父母长辈、教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心存爱心、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共处。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呢?
1 挖掘感恩表率,引导幼儿识恩
1.1 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幼儿能从教师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的学会知恩和感恩。因此,要教孩子学会感恩,教师自己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幼儿、教育幼儿知恩识恩。如幼儿表现出关爱行为时,不吝惜说谢谢;当家长帮助教师做事情要当面感谢并在班上当着全体小朋友的面表达对家长的感谢等。
1.2 挖掘幼儿中的感恩典型和榜样,及时表扬。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是一个观察者、发现者,只要看到幼儿有善意的举动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强化幼儿的善行,培养孩子对人与事的感恩之心,让孩子学会用心灵去理解和珍惜。如看到一名小朋友帮另一名小朋友拾起掉在地上的画笔,教师应马上说:“谢谢你的善行,你真有爱心!”并鼓励受助的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感谢。
2 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2.1 开展感恩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的感恩意识。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教师可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组织开展相应的“感恩”主题活动,如:小班的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模仿、学儿歌来体验父母、老师的关怀;中班幼儿学习关心、同情他人,和同伴友好、互助、合作;大班幼儿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关心帮助自己的幼儿园、家庭、社区等意识和行为。
2.2 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幼儿体验感恩。
2.2.1 通过看录像、讲故事、念儿歌等形式丰富幼儿的认知,唤起幼儿心灵深处善良的天性,教师可选用短小精悍或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儿歌、童话故事和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加以讲解或让幼儿进行讨论,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2.2.2 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渗透感恩教育。创设一些感恩教育情景,让幼儿从中去体验、感受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关爱、他人的服务,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如,创设家庭活动场景,让幼儿亲自模仿爸爸妈妈养育小朋友、照顾小朋友的情景,让幼儿体会父母呵护他们,养育他们的艰辛,明白自己的成长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
2.2.3 通过移情和角色互换,让幼儿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控制自己的消极行为,学会对父母、对家庭感恩;对其他亲人感恩;对教师对同伴和朋友感恩;对大自然感恩。如幼儿乱丢玩具,教师可对他说:“玩具宝宝摔在地上了,它该有多难受啊!”班上的小朋友生病了,让幼儿想一想自己生病时的感受,鼓励小朋友想办法去鼓励他、安慰他。
2.3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感恩。感恩教育不应停留在表面,要落实到幼儿的行为中,让感恩教育在体验、内化中不断深化,我们要教育幼儿学会懂得感恩,那么就应该从幼儿的身边教育起,善于观察幼儿,帮助他们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从体谅、关心父母、感谢老师、帮助其他小朋友做起,知道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对照顾自己的亲人、对帮助自己的同伴、对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对做出可口饭菜的厨师叔叔说一声:“您辛苦了!”对保育员阿姨说一声:“感谢你们为我们做好吃的饭菜!”总之,教师要引导、教育幼儿将感恩意识转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心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
2.4 利用节庆日,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单纯的口头教育是很难接受的,我们可以在众所周知的节日里充分挖掘节日内涵,开展专门的集体感恩活动,让幼儿在一个大的氛围中感受学会“感恩”。如在“母亲节”时让幼儿为母亲做一些事,对妈妈说声“我爱你”、给妈妈一个拥抱、唱首歌、送句祝福;“重阳节”时邀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小朋友一起共庆重阳节,亲手做一个礼物送给老人,感谢爷爷奶奶们对小朋友无微不至彻底关心、照顾。从而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让孩子们真正懂得,自己不能仅仅是爱的索取者,更要学会成为爱的馈赠者。
3 家园共育,强化幼儿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要想对幼儿实施更有效的感恩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因为孝敬老人、尊敬父母、爱戴兄长等教育内容必须在家庭情景中实施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3.1 及时向家长宣传感恩教育活动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教师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家长反馈信、评价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感恩教育中,让家长了解感恩活动的目标要求,理解幼儿园开展感恩活动是为了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并要求家长在生活中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家成为一个小主人,承担一份责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明确生活中哪些是孩子应该做的,哪些可以帮着做,哪些应该学着做,引导家长在孩子犹豫、迟疑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孩子失败时加以鼓舞和赏识。如:孩子每天回家自己的事自己做,整理自己的小房间,自己玩过的玩具自己放好;为家人分发碗筷,为下班回来的爸爸、妈妈拿拖鞋,为爷爷、奶奶拿椅子,敲敲背、捶捶腿。
3.2 开展感恩亲子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恩互动。幼儿园可开展感恩亲子活动,如开展主题为“我为爷爷过生日”“感恩大联欢”等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大型亲子活动,让孩子在与亲人的共同活动中懂得如何去爱他们的父母、爱他们的同伴、爱他们身边每一位关心着他们的人。使幼儿成为一个富有爱心、至情至性的孩子。
3.3 指导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孩子们的“爱心”不是刻意培养、教育出来的;“感恩”的培养也是如此,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融合与生活之中,不着痕迹的;在家中家长可以很轻松的创设感恩的氛围,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这些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人的一言一行,孩子们会看在眼里,慢慢的记在心里,印在脑中,逐渐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使孩子们知道今后自己也应该这么做。如在假日带上孩子看望双方的老人;每逢节日或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庆祝。让孩子在与家人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学着关心、帮助、感恩他人。
参考文献
1 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
2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试行)解读
〔关键词〕 感恩意识 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作为“三生教育”中“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情感,有爱心,知恩图报的人。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让孩子“爱父母长辈、教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心存爱心、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共处。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呢?
1 挖掘感恩表率,引导幼儿识恩
1.1 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幼儿能从教师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的学会知恩和感恩。因此,要教孩子学会感恩,教师自己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幼儿、教育幼儿知恩识恩。如幼儿表现出关爱行为时,不吝惜说谢谢;当家长帮助教师做事情要当面感谢并在班上当着全体小朋友的面表达对家长的感谢等。
1.2 挖掘幼儿中的感恩典型和榜样,及时表扬。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是一个观察者、发现者,只要看到幼儿有善意的举动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强化幼儿的善行,培养孩子对人与事的感恩之心,让孩子学会用心灵去理解和珍惜。如看到一名小朋友帮另一名小朋友拾起掉在地上的画笔,教师应马上说:“谢谢你的善行,你真有爱心!”并鼓励受助的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感谢。
2 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2.1 开展感恩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的感恩意识。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教师可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组织开展相应的“感恩”主题活动,如:小班的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模仿、学儿歌来体验父母、老师的关怀;中班幼儿学习关心、同情他人,和同伴友好、互助、合作;大班幼儿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关心帮助自己的幼儿园、家庭、社区等意识和行为。
2.2 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幼儿体验感恩。
2.2.1 通过看录像、讲故事、念儿歌等形式丰富幼儿的认知,唤起幼儿心灵深处善良的天性,教师可选用短小精悍或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儿歌、童话故事和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加以讲解或让幼儿进行讨论,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2.2.2 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渗透感恩教育。创设一些感恩教育情景,让幼儿从中去体验、感受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关爱、他人的服务,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如,创设家庭活动场景,让幼儿亲自模仿爸爸妈妈养育小朋友、照顾小朋友的情景,让幼儿体会父母呵护他们,养育他们的艰辛,明白自己的成长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
2.2.3 通过移情和角色互换,让幼儿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控制自己的消极行为,学会对父母、对家庭感恩;对其他亲人感恩;对教师对同伴和朋友感恩;对大自然感恩。如幼儿乱丢玩具,教师可对他说:“玩具宝宝摔在地上了,它该有多难受啊!”班上的小朋友生病了,让幼儿想一想自己生病时的感受,鼓励小朋友想办法去鼓励他、安慰他。
2.3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感恩。感恩教育不应停留在表面,要落实到幼儿的行为中,让感恩教育在体验、内化中不断深化,我们要教育幼儿学会懂得感恩,那么就应该从幼儿的身边教育起,善于观察幼儿,帮助他们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从体谅、关心父母、感谢老师、帮助其他小朋友做起,知道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对照顾自己的亲人、对帮助自己的同伴、对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对做出可口饭菜的厨师叔叔说一声:“您辛苦了!”对保育员阿姨说一声:“感谢你们为我们做好吃的饭菜!”总之,教师要引导、教育幼儿将感恩意识转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心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
2.4 利用节庆日,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单纯的口头教育是很难接受的,我们可以在众所周知的节日里充分挖掘节日内涵,开展专门的集体感恩活动,让幼儿在一个大的氛围中感受学会“感恩”。如在“母亲节”时让幼儿为母亲做一些事,对妈妈说声“我爱你”、给妈妈一个拥抱、唱首歌、送句祝福;“重阳节”时邀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小朋友一起共庆重阳节,亲手做一个礼物送给老人,感谢爷爷奶奶们对小朋友无微不至彻底关心、照顾。从而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让孩子们真正懂得,自己不能仅仅是爱的索取者,更要学会成为爱的馈赠者。
3 家园共育,强化幼儿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要想对幼儿实施更有效的感恩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因为孝敬老人、尊敬父母、爱戴兄长等教育内容必须在家庭情景中实施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3.1 及时向家长宣传感恩教育活动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教师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家长反馈信、评价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感恩教育中,让家长了解感恩活动的目标要求,理解幼儿园开展感恩活动是为了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并要求家长在生活中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家成为一个小主人,承担一份责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明确生活中哪些是孩子应该做的,哪些可以帮着做,哪些应该学着做,引导家长在孩子犹豫、迟疑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孩子失败时加以鼓舞和赏识。如:孩子每天回家自己的事自己做,整理自己的小房间,自己玩过的玩具自己放好;为家人分发碗筷,为下班回来的爸爸、妈妈拿拖鞋,为爷爷、奶奶拿椅子,敲敲背、捶捶腿。
3.2 开展感恩亲子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恩互动。幼儿园可开展感恩亲子活动,如开展主题为“我为爷爷过生日”“感恩大联欢”等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大型亲子活动,让孩子在与亲人的共同活动中懂得如何去爱他们的父母、爱他们的同伴、爱他们身边每一位关心着他们的人。使幼儿成为一个富有爱心、至情至性的孩子。
3.3 指导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孩子们的“爱心”不是刻意培养、教育出来的;“感恩”的培养也是如此,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融合与生活之中,不着痕迹的;在家中家长可以很轻松的创设感恩的氛围,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这些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人的一言一行,孩子们会看在眼里,慢慢的记在心里,印在脑中,逐渐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使孩子们知道今后自己也应该这么做。如在假日带上孩子看望双方的老人;每逢节日或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庆祝。让孩子在与家人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学着关心、帮助、感恩他人。
参考文献
1 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
2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试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