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资银行入股、并购外资银行的事件层出不穷,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如中资银行在并购的市场选择和进入方式上都表现出独有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困难需要面对等。总结这些规律将对以后的并购操刀者大有裨益。
在我们以前的印象中,似乎一直只有欧洲、美国、日本的大银行经常会进行跨国并购,那离我们很遥远;随着建行、中行和工行的改制,美洲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高盛、安联和运通等战略投资者的入股,银行并购的气息飘到了我们家门口。近两年,我们终于也陆续看到了中资银行入股、并购外资银行的事情一件件发生。中国的银行终于走出去了。
认识并购事件的背景
为什么我们以前很少听说过我国哪一家银行并购外国银行,而现在各家大银行不但迈出了步伐,而且还这么快呢?首先简要分析一下并购事件发生的大背景。
经济发展和企业“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反映在资金面上,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3万亿美元,储蓄总额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已由外汇资金短缺变成外汇资金盈余,同时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在此条件下,我国完全有能力,也更应鼓励企业“走出去”,让中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技术和资源。截至2006年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净额达906.3亿美元,有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共在全球172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在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传统金融结构下,“走出去”的企业难以获得高效的金融资源。国内银行提供的服务刚刚起步,创新业务品种不多,一般商业银行提供的多是传统的担保业务,较为有效的只限于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的专项贷款或其主导的银团贷款。而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同样以传统业务为主,其全球分布也很不均匀,难以在国外对“走出去”企业进行有效支持。
国有银行竞争力提高后的内在需要。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主要的位置。长期困扰这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投入的资本而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解决,终于摘掉了头上“不良贷款率过高”的标签。这就等于把长期压在银行身上的一块大石头给搬走了,他们能够轻装上阵,不再是病怏怏的了。改制的深入和各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改善了他们的国际信誉,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随着建行、中行和工行陆续在香港和内地A股上市,大量资金血液流入了它们的心脏,它们变得更加健壮了。加上多年的打拼和先进经验的引进,作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虽然银行不能短时间内就拥有很高的内功,但它们至少显示了拥有一身好功夫的潜质。
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管理美元资产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贸盈余的大量流入,人民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从汇改以来,人民币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人民币升值,带来了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的升值,因此银行资产以美元标价也是不断在增加的。这也使我国银行变得更强壮。工行、中行和建行三家银行在香港上市,共融资几百亿美元,再加上战略投资者的美元入股,数量庞大的美元给各家银行带来了不小的运用压力,加上美元贬值,银行产生了不小的汇兑损失。让这些美元走出国门,通过海外并购把美元进行投资,无疑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
探究战略与目的
宏观上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中资银行提供越来越多的国际化服务,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是适应外向型经济日益深化的战略选择。中资银行在为本国企业提供投行业务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企业多是中资银行的客户,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开户行为自己办理业务;中资银行则无须再作繁琐、消耗成本的各项企业调查以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所处行业状况等,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企业的详细信息。并且由于文化背景的一致,本土的企业与银行的沟通自然更加有效。
成为业务国际化和综合化全能大银行的战略措施。这首先是成为业务国际化国际银行的必要途径。我国银行业的国際化程度总体不高,除中国银行在海外有较多的分支机构外,其他银行在海外设立机构很少。虽然几家大银行上市后,市值都进入世界前十大银行,但规模与国际化程度极为不相称,很难将这些银行称为国际化大银行。近些年来,各银行都加强了海外业务拓展进程,在国外设立的代表处、分行不断涌现,但步伐较慢。而收购海外银行恰恰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机构拓展途径,可迅速占领该国“桥头堡”,进入当地市场。国际大银行需要建立良好的国际网络,通过并购布局国际银行网络是一种积极主动且较为迅速的做法。
其次是成为业务综合化的全能银行需要海外并购加以推动。我国现阶段对银行业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条规定明确了银行不得投资于证券、信托、保险这三项业务。这点与国际上一些国家的规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肯定了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德国一直以其“全能银行”著称,瑞士亦是一直实行混业经营。以前一些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如英国、日本,两者也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通过立法明确改革为“混业经营”的模式。混业经营已是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可提供的服务范围较为狭窄,不利于与这些跨国银行竞争,同时也无法分享证券、保险业务带来的利润增长。但我国《商业银行法》并未禁止商业在银行境外的跨行业经营。在国外的投资银行业务拓展成为了银行跨业经营的突破口和练兵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公司、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都是国内大银行与国外相应金融机构合作的产物。除了投资银行业务外,中国银行对新加坡飞机租赁71%股权的收购,使中国银行进入了租赁行业。在国内,工商银行也已经设立了金融租赁公司。相对于在国外设立机构,对外国银行的并购和入股,来得更为直接。新收购的银行可以在当地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既可以从事国内银行相同的业务,也可以从事国内银行不能从事的业务,从而在海外首先实现业务的综合化,部分达到全能银行的目的。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国内监管法律的松动,银行就有基础成为真正的全能银行了。
有助于商业银行收入与风险的更好平衡。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国内,而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仍然偏低,与国际先进银行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40%以上相差甚远。面对国际竞争对手国际化程度的深入,上市后面临盈利要求的压力,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等,我国商业银行将会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分享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增加海外业务收入比重,减少单纯只靠国内一个市场的压力。同时,国际化发展是中国银行业分散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单纯依靠国内市场时,这存在很大的集中性风险,当国内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商业银行难以应付。国内市场出现波动时,海外市场对分散风险非常有效。任何经济都难免出现周期性波动,跨国经营是分散周期性风险,从而实现中资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并购途径的分析
从这几年我国银行业并购的事件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在市场选择方面。首先考虑亚洲市场,香港是辐射全亚洲的一个较好基点。亚洲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伙伴。中国香港、日本、东盟是我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国家/地区。而且我国银行业对亚洲经济和市场更为熟悉,在国家文化上相似点也很多,在地缘上也更为接近,这便于并购后的管理。无论是建设银行并购美国银行(亚洲),还是工商银行在印尼和澳门的并购都能很清晰地看出这个特点。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在亚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银行也纷纷在这里扎根落户,无论是增设机构还是通过并购当地银行增强实力。从前几年的工银亚洲收购华比富通股权银行100%的股权,到建设银行并购美国银行(亚洲)100%的股权,都可以看出,各家银行都想在金融中心做大做强,站稳脚跟,辐射整个亚洲市场,成为亚洲有影响力的银行。
其次关注新兴市场,尤其是非洲。新兴市场潜力大、成本低、竞争不充分、进入壁垒低,并且经济增长率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我国银行业如果通过并购进入,就可以分享这个市场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为我国的银行资本提供较高的利润率。如果与我国的投资贸易关系密切并购效果会更好。从这个角度看,非洲就成为我国银行跨国并购的重要选择。中国同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从2000年开始,中非贸易额每年以接近40%的速度递增,充分显示出中非贸易蓬勃发展的增长势头。中非贸易已逐步发展为一般贸易与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对外援助等多种经济合作方式的相互结合,投资带贸易、工程带贸易的特点十分突出。工行选择入股非洲第一大银行的南非标准银行,不但可以为工行客户在非洲开展业务提供绝佳的金融平台,还将对整个非洲市场都有辐射扩散作用。从地域经营上看,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利于跨国经营。我国也属于新兴市场,对于自己走过的路和别人可能要走的路较为清楚。
最后不放弃欧美发达市场。发达国家竞争相对激烈,格局稳定,壁垒很高。一是当地的监管法律要求较高,二是多家跨国大银行已经在这个市场上分割而据,只留下了较小的市场空间。他们也不愿意新的竞争者进入加剧竞争。除非是经营上出现问题的银行。如果能并购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这就能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当地的监管要求,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和声誉有很大的提升。但这并不容易,成本也可能很大,比较现实的是先参股,等待机会并购出现问题的当地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和民生银行先参股巴克莱银行和美国联合银行,然后再逐步增加入股比例。
在进入方式方面。由传统的新设境外分支机构为主,转为新设分支机构和兼并收购、参股并举。
首先是继续争取新设境外分支机构。新设境外分支机构时间较为漫长,难度也较大,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自1991年美国《外资银行强化监管法案》实施以来,美国以反洗钱为由强化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外资银行在美设立分行受到各种限制。招行在2001年在纽约建立代表处,在2007年3月向美联储提出设立纽约分行申请。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1月8日批准了招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的申请,这是自1991年美国《外资银行强化监管法案》实施以来中资银行首次获准在美开设分行。招行在申请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这些问题主要在于中美两国银行业在法律环境、会计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申请过程中必须让对方更了解中国监管与美国的监管的一致性。同时,设立分支机构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能够盈利。
其次是加快实施境外兼并收购。仅仅依靠传统的新设分支机构的方式难以适应国际化进程。经验表明,战略性收购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对提高市場份额、提高资本和资产回报率有积极作用。2006年资本排名前十的银行几乎都是通过并购不断壮大的。长期以来中资银行海外发展主要靠新设分支机构的方式,这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一定差距。在这次并购浪潮中,我国银行对国外一些小银行采取了并购的途径进入当地市场,如工商银行并购印尼Halim银行,从而顺利进入印尼市场。
最后是积极参股当地银行。当无法进行兼并收购时,参股就成为银行的一种较好的投资方式。通过参股可以获得股票的溢价收入,可通过参股进行银行间业务合作,促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投资、结算等相关业务。通过参股,中资银行有望快速获得服务海外客户的网络和技术平台。如工行以54.6亿美元购入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受益于中非贸易,工行的公司银行业务将从这笔交易中获得可观增长。南非标准银行将为工行客户在非洲开展业务提供绝佳的金融平台。此次并购将给工行带来的收益还包括,标准银行在非洲之外的网点,以及针对资源行业提供的银行金融产品。但是参股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中资银行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被参股银行的经营主导权。
困难与挑战犹存
适应国外监管法律。中资银行走出去不光取决于我们自身,特别是在主流市场,像纽约、伦敦等市场,还受一些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国外大银行一方面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却给我们走出去设置障碍,比如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或者风险管理能力不强。在我国主要几家大银行股改上市后,这些方面有所改善。现在考虑比较多的就是我国的监管水平、监管能力不符合国外的标准。并购完成后,虽然我们进入了市场,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首先就是法律风险。我国银行监管规则和国外有很大差异,对于熟悉国内规则的中资银行来说,如何熟悉并且适应国外的监管环境和法律标准是银行海外并购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国外有些政府机构也认为我国的大银行都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的对外扩张有可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政治目的,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市场经济个体行为。
整合国内外人力资源。我国的绝大多数银行,一直就在国内开展业务,缺乏国际银行管理的人才和经验。虽然我们现在“有钱”了,但花钱容易,管理好钱才是最重要的。国际化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中资银行自己要培养国际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在全球范围内配备关键岗位的高级人才。因此,中资银行在并购海外银行后,对中方人员和本土人员的有效整合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是要让被并购方员工相信中资银行有很好的管理能力和管理人才,同时中方也要对被并购方员工表现出充分的信任,以保持银行业务的稳定运行。并购双方互不信任的风险是极大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在我们以前的印象中,似乎一直只有欧洲、美国、日本的大银行经常会进行跨国并购,那离我们很遥远;随着建行、中行和工行的改制,美洲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高盛、安联和运通等战略投资者的入股,银行并购的气息飘到了我们家门口。近两年,我们终于也陆续看到了中资银行入股、并购外资银行的事情一件件发生。中国的银行终于走出去了。
认识并购事件的背景
为什么我们以前很少听说过我国哪一家银行并购外国银行,而现在各家大银行不但迈出了步伐,而且还这么快呢?首先简要分析一下并购事件发生的大背景。
经济发展和企业“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反映在资金面上,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3万亿美元,储蓄总额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已由外汇资金短缺变成外汇资金盈余,同时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在此条件下,我国完全有能力,也更应鼓励企业“走出去”,让中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技术和资源。截至2006年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净额达906.3亿美元,有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共在全球172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在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传统金融结构下,“走出去”的企业难以获得高效的金融资源。国内银行提供的服务刚刚起步,创新业务品种不多,一般商业银行提供的多是传统的担保业务,较为有效的只限于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的专项贷款或其主导的银团贷款。而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同样以传统业务为主,其全球分布也很不均匀,难以在国外对“走出去”企业进行有效支持。
国有银行竞争力提高后的内在需要。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主要的位置。长期困扰这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投入的资本而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解决,终于摘掉了头上“不良贷款率过高”的标签。这就等于把长期压在银行身上的一块大石头给搬走了,他们能够轻装上阵,不再是病怏怏的了。改制的深入和各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改善了他们的国际信誉,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随着建行、中行和工行陆续在香港和内地A股上市,大量资金血液流入了它们的心脏,它们变得更加健壮了。加上多年的打拼和先进经验的引进,作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虽然银行不能短时间内就拥有很高的内功,但它们至少显示了拥有一身好功夫的潜质。
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管理美元资产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贸盈余的大量流入,人民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从汇改以来,人民币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人民币升值,带来了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的升值,因此银行资产以美元标价也是不断在增加的。这也使我国银行变得更强壮。工行、中行和建行三家银行在香港上市,共融资几百亿美元,再加上战略投资者的美元入股,数量庞大的美元给各家银行带来了不小的运用压力,加上美元贬值,银行产生了不小的汇兑损失。让这些美元走出国门,通过海外并购把美元进行投资,无疑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
探究战略与目的
宏观上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中资银行提供越来越多的国际化服务,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是适应外向型经济日益深化的战略选择。中资银行在为本国企业提供投行业务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企业多是中资银行的客户,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开户行为自己办理业务;中资银行则无须再作繁琐、消耗成本的各项企业调查以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所处行业状况等,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企业的详细信息。并且由于文化背景的一致,本土的企业与银行的沟通自然更加有效。
成为业务国际化和综合化全能大银行的战略措施。这首先是成为业务国际化国际银行的必要途径。我国银行业的国際化程度总体不高,除中国银行在海外有较多的分支机构外,其他银行在海外设立机构很少。虽然几家大银行上市后,市值都进入世界前十大银行,但规模与国际化程度极为不相称,很难将这些银行称为国际化大银行。近些年来,各银行都加强了海外业务拓展进程,在国外设立的代表处、分行不断涌现,但步伐较慢。而收购海外银行恰恰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机构拓展途径,可迅速占领该国“桥头堡”,进入当地市场。国际大银行需要建立良好的国际网络,通过并购布局国际银行网络是一种积极主动且较为迅速的做法。
其次是成为业务综合化的全能银行需要海外并购加以推动。我国现阶段对银行业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条规定明确了银行不得投资于证券、信托、保险这三项业务。这点与国际上一些国家的规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肯定了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德国一直以其“全能银行”著称,瑞士亦是一直实行混业经营。以前一些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如英国、日本,两者也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通过立法明确改革为“混业经营”的模式。混业经营已是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可提供的服务范围较为狭窄,不利于与这些跨国银行竞争,同时也无法分享证券、保险业务带来的利润增长。但我国《商业银行法》并未禁止商业在银行境外的跨行业经营。在国外的投资银行业务拓展成为了银行跨业经营的突破口和练兵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公司、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都是国内大银行与国外相应金融机构合作的产物。除了投资银行业务外,中国银行对新加坡飞机租赁71%股权的收购,使中国银行进入了租赁行业。在国内,工商银行也已经设立了金融租赁公司。相对于在国外设立机构,对外国银行的并购和入股,来得更为直接。新收购的银行可以在当地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既可以从事国内银行相同的业务,也可以从事国内银行不能从事的业务,从而在海外首先实现业务的综合化,部分达到全能银行的目的。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国内监管法律的松动,银行就有基础成为真正的全能银行了。
有助于商业银行收入与风险的更好平衡。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国内,而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仍然偏低,与国际先进银行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40%以上相差甚远。面对国际竞争对手国际化程度的深入,上市后面临盈利要求的压力,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等,我国商业银行将会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分享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增加海外业务收入比重,减少单纯只靠国内一个市场的压力。同时,国际化发展是中国银行业分散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单纯依靠国内市场时,这存在很大的集中性风险,当国内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商业银行难以应付。国内市场出现波动时,海外市场对分散风险非常有效。任何经济都难免出现周期性波动,跨国经营是分散周期性风险,从而实现中资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并购途径的分析
从这几年我国银行业并购的事件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在市场选择方面。首先考虑亚洲市场,香港是辐射全亚洲的一个较好基点。亚洲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伙伴。中国香港、日本、东盟是我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国家/地区。而且我国银行业对亚洲经济和市场更为熟悉,在国家文化上相似点也很多,在地缘上也更为接近,这便于并购后的管理。无论是建设银行并购美国银行(亚洲),还是工商银行在印尼和澳门的并购都能很清晰地看出这个特点。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在亚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银行也纷纷在这里扎根落户,无论是增设机构还是通过并购当地银行增强实力。从前几年的工银亚洲收购华比富通股权银行100%的股权,到建设银行并购美国银行(亚洲)100%的股权,都可以看出,各家银行都想在金融中心做大做强,站稳脚跟,辐射整个亚洲市场,成为亚洲有影响力的银行。
其次关注新兴市场,尤其是非洲。新兴市场潜力大、成本低、竞争不充分、进入壁垒低,并且经济增长率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我国银行业如果通过并购进入,就可以分享这个市场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为我国的银行资本提供较高的利润率。如果与我国的投资贸易关系密切并购效果会更好。从这个角度看,非洲就成为我国银行跨国并购的重要选择。中国同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从2000年开始,中非贸易额每年以接近40%的速度递增,充分显示出中非贸易蓬勃发展的增长势头。中非贸易已逐步发展为一般贸易与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对外援助等多种经济合作方式的相互结合,投资带贸易、工程带贸易的特点十分突出。工行选择入股非洲第一大银行的南非标准银行,不但可以为工行客户在非洲开展业务提供绝佳的金融平台,还将对整个非洲市场都有辐射扩散作用。从地域经营上看,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利于跨国经营。我国也属于新兴市场,对于自己走过的路和别人可能要走的路较为清楚。
最后不放弃欧美发达市场。发达国家竞争相对激烈,格局稳定,壁垒很高。一是当地的监管法律要求较高,二是多家跨国大银行已经在这个市场上分割而据,只留下了较小的市场空间。他们也不愿意新的竞争者进入加剧竞争。除非是经营上出现问题的银行。如果能并购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这就能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当地的监管要求,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和声誉有很大的提升。但这并不容易,成本也可能很大,比较现实的是先参股,等待机会并购出现问题的当地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和民生银行先参股巴克莱银行和美国联合银行,然后再逐步增加入股比例。
在进入方式方面。由传统的新设境外分支机构为主,转为新设分支机构和兼并收购、参股并举。
首先是继续争取新设境外分支机构。新设境外分支机构时间较为漫长,难度也较大,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自1991年美国《外资银行强化监管法案》实施以来,美国以反洗钱为由强化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外资银行在美设立分行受到各种限制。招行在2001年在纽约建立代表处,在2007年3月向美联储提出设立纽约分行申请。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1月8日批准了招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的申请,这是自1991年美国《外资银行强化监管法案》实施以来中资银行首次获准在美开设分行。招行在申请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这些问题主要在于中美两国银行业在法律环境、会计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申请过程中必须让对方更了解中国监管与美国的监管的一致性。同时,设立分支机构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能够盈利。
其次是加快实施境外兼并收购。仅仅依靠传统的新设分支机构的方式难以适应国际化进程。经验表明,战略性收购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对提高市場份额、提高资本和资产回报率有积极作用。2006年资本排名前十的银行几乎都是通过并购不断壮大的。长期以来中资银行海外发展主要靠新设分支机构的方式,这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一定差距。在这次并购浪潮中,我国银行对国外一些小银行采取了并购的途径进入当地市场,如工商银行并购印尼Halim银行,从而顺利进入印尼市场。
最后是积极参股当地银行。当无法进行兼并收购时,参股就成为银行的一种较好的投资方式。通过参股可以获得股票的溢价收入,可通过参股进行银行间业务合作,促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投资、结算等相关业务。通过参股,中资银行有望快速获得服务海外客户的网络和技术平台。如工行以54.6亿美元购入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受益于中非贸易,工行的公司银行业务将从这笔交易中获得可观增长。南非标准银行将为工行客户在非洲开展业务提供绝佳的金融平台。此次并购将给工行带来的收益还包括,标准银行在非洲之外的网点,以及针对资源行业提供的银行金融产品。但是参股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中资银行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被参股银行的经营主导权。
困难与挑战犹存
适应国外监管法律。中资银行走出去不光取决于我们自身,特别是在主流市场,像纽约、伦敦等市场,还受一些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国外大银行一方面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却给我们走出去设置障碍,比如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或者风险管理能力不强。在我国主要几家大银行股改上市后,这些方面有所改善。现在考虑比较多的就是我国的监管水平、监管能力不符合国外的标准。并购完成后,虽然我们进入了市场,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首先就是法律风险。我国银行监管规则和国外有很大差异,对于熟悉国内规则的中资银行来说,如何熟悉并且适应国外的监管环境和法律标准是银行海外并购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国外有些政府机构也认为我国的大银行都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的对外扩张有可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政治目的,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市场经济个体行为。
整合国内外人力资源。我国的绝大多数银行,一直就在国内开展业务,缺乏国际银行管理的人才和经验。虽然我们现在“有钱”了,但花钱容易,管理好钱才是最重要的。国际化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中资银行自己要培养国际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在全球范围内配备关键岗位的高级人才。因此,中资银行在并购海外银行后,对中方人员和本土人员的有效整合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是要让被并购方员工相信中资银行有很好的管理能力和管理人才,同时中方也要对被并购方员工表现出充分的信任,以保持银行业务的稳定运行。并购双方互不信任的风险是极大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