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打开”课本,利用多种途径,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彰显学生的个性。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教学。彰显学生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学习中个性飞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张扬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填补文本“空白”,彰显独特个性
接受美学持有者们也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藏匿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彰显独特个性的有效途径。常见的补白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抓住词语内涵,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如《麻雀》一文:“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可设计问题:“‘呆呆’一词在这儿含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各有见地:小麻雀准备随时与猎狗搏斗;小麻雀头脑一片空白,发呆了。我想这两种理解都有道理。
(二)一个句子内含多重解意,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角度对文本进行拓展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争吵》一文有这么两个句子:“克莱蒂急忙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你!’”“他又说:‘我在外边等你!’”教学时,针对这两句话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克莱蒂两次说“我在外边等你”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学生答:克莱蒂第一次说,是想等下课时好好报复安利柯,第二次说是想让安利柯上课时不要想这件事;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克莱蒂两次都是想让安利柯上课时不要想这件事。此时,我则有意识让学生们展开讨论,让他们说自己看法的理由,只要他们说的合乎情理,都给予肯定。最后同学们都带着各自的见解来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我想如此评价同学们的见解无疑是对学生独立意识的尊重。也培养了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同一个事物,这不失为一种拓展学生思维的好方法。
(三)抓住文章情节让学生补充作者略写的内容
如《掌声》一文。可提出“小英的腿脚为什么残疾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最终明白,虽然生活给了小英很大的打击,但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她鼓起勇气向命运挑战,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四)通过续写文章结尾对文本进行拓展,使学生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文本有独到的见解
如《凡卡》一文,可设计:假如凡卡的爷爷收到信后,凡卡的命运改变了吗?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也还是无法让凡卡摆脱悲惨的命运。从而对黑暗的旧社会充满仇恨,对穷苦的劳动人民充满同情。
(五)转换角色将自己放入文本描述的特定环境中,阐述自己的看法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学完全文后,可设计问题: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钱,有一天你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你还想对帮助过你的哪些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这一补白,阐述自己的见解,学生应该能明白做人应该懂得知恩图报这个道理。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利用多种途径,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教学。彰显学生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学习中个性飞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张扬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填补文本“空白”,彰显独特个性
接受美学持有者们也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藏匿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彰显独特个性的有效途径。常见的补白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抓住词语内涵,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如《麻雀》一文:“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可设计问题:“‘呆呆’一词在这儿含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各有见地:小麻雀准备随时与猎狗搏斗;小麻雀头脑一片空白,发呆了。我想这两种理解都有道理。
(二)一个句子内含多重解意,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角度对文本进行拓展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争吵》一文有这么两个句子:“克莱蒂急忙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你!’”“他又说:‘我在外边等你!’”教学时,针对这两句话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克莱蒂两次说“我在外边等你”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学生答:克莱蒂第一次说,是想等下课时好好报复安利柯,第二次说是想让安利柯上课时不要想这件事;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克莱蒂两次都是想让安利柯上课时不要想这件事。此时,我则有意识让学生们展开讨论,让他们说自己看法的理由,只要他们说的合乎情理,都给予肯定。最后同学们都带着各自的见解来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我想如此评价同学们的见解无疑是对学生独立意识的尊重。也培养了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同一个事物,这不失为一种拓展学生思维的好方法。
(三)抓住文章情节让学生补充作者略写的内容
如《掌声》一文。可提出“小英的腿脚为什么残疾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最终明白,虽然生活给了小英很大的打击,但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她鼓起勇气向命运挑战,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四)通过续写文章结尾对文本进行拓展,使学生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文本有独到的见解
如《凡卡》一文,可设计:假如凡卡的爷爷收到信后,凡卡的命运改变了吗?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也还是无法让凡卡摆脱悲惨的命运。从而对黑暗的旧社会充满仇恨,对穷苦的劳动人民充满同情。
(五)转换角色将自己放入文本描述的特定环境中,阐述自己的看法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学完全文后,可设计问题: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钱,有一天你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你还想对帮助过你的哪些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这一补白,阐述自己的见解,学生应该能明白做人应该懂得知恩图报这个道理。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利用多种途径,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