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印象派是欧洲写实性绘画向抽象性绘画过渡的桥梁,也是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分水岭。印象派从绘画的题材、内容、色彩、构图、表达方式上都区别于传统绘画,本文主要从印象派的艺术审美上新的追求来探究其艺术风格。
【关键词】:色彩;感性;探索
1848年欧洲革命一声炮响,推翻了七月王朝,也惊醒了路易 菲利普统治下的新贵族纸醉金迷的美梦。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推翻梯也尔统治的政府。十九世纪下半期的法国画坛在政治的影响下使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而这种官方学院派的艺术家们垄断了所有与展览相关的奖金和荣誉大权。面对学院派艺术的霸道、保守、顽固的堡垒,绘画作品的陈旧、空洞、毫无新意,一批印象派画家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对于政治革命,这批印象派艺术家选择袖手旁观,他们用画笔探寻心中另一中自由自在的人生诉求。
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他们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套用马克思所提到的一句话来说,法国古典主义就是穿着古罗马的服装,用借来的语言,上演世界历史的新场面。1874年,30多位画家在莫奈和毕沙罗的带领下,在官方肯定的新古典主义正式沙龙之外,巴黎摄影师纳达尔腾出的工作室——旱金莲大街35号展出作品。这些人组成匿名画家、雕塑家与雕刻家的“匿名会社”这中间有尤金·布丹、保罗·塞尚、埃德加·德加、阿尔芒·基约曼、克劳德·莫奈、贝尔特·莫里索、卡米耶·毕沙罗、皮埃尔·奥古斯特 ·雷诺阿、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一共展出了165件作品。这些决心与学院派的陈词滥调决裂的艺术家,也许当时并没有想要在美术史的殿堂争牌位,但画面中转瞬即逝的效果却开启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
19世纪的巴黎是欧洲的油画中心,每年举办的官方展览多数出自皇家美术学院,而另外这一批被排斥在官方沙龙之外,充满理想的画家,他们来自各个阶级,崇尚现实主义,提倡户外写生,他们不靠已得的知识和经验,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付之于画布上,主张根据阳光普照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将瞬间的光感去反映自然的瞬间印象。画笔不给光线留下任何喘息的时间,粒粒色彩叮当作响。这些艺术家摒弃偏见,接近大自然,他们天赋异禀从具有“社会功能”的传统艺术倾向中走出。又带着“绘画的独立性”步入当时的社会生活。
印象派画家的每一个主题体现的都是他在某一天经历或者仅仅是瞥见的某样东西,这不需要任何书本的知识,他们从过去的宗教神话,人物肖像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中走出来,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产生重大影响。没有干净的轮廓和顺从的色彩,好像所有的生命都只有一秒钟,但一束光,一阵风,一个随手的侧影又有无法诠释的永恒。
断断续续的天空中,朝霞、日出、缕缕白云,青蓝色的线条中,薄雾、小船和倒影、远处的桅杆。几个简洁的色调、一束微光,这就是莫奈的《日出—印象》画面的笔调自由、轻松,印象派的名字也出自这里,这些画家接受玩笑、警句和旗帜。一个新的画派的诞生都是在推理的过程中建立秩序,莫奈在画布上自由的流露灵魂,“在激情的强烈抒发中,人消除了联系,开始写一个句子但并不将其结束,说出一个词语,发出一声尖叫,然后沉默。”对于1874年沙龙的主要观众来说,莫奈的这幅画只是一个草稿,一个“印象”的画面被认为是一种罪恶的浪费。清晨的太阳映照在水面上,洒下细碎的光线,海面的倒影和波光在蜿蜒的笔触下风化,小船在只有贫瘠的墨迹,日光朦胧,就在这一刻,只有这一刻,不沉默而是绽放的心满意足。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毕沙罗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白霜》中画家的呼吸混合着清晨最后一片轻雾,没有距离,视线所及就是田野上的白雾,这条小径在不断抵抗的土壤中望向远方,枯树枝丫,远处也许有几户人家,一个农民,毫无预兆的投入到这贫瘠的土路上,肩扛柴捆,依靠长棍前行有种种困难,這不过是最简单的日常乡村生活,大自然中孤独的农民,没有秀丽风光,只是表达这位疲倦的人对生活的感知。画家粗鲁的叙述,光从严寒的枯枝中透过来,紫色的暗影在土壤和雾凇的凝和中混沌,每一笔都独立清晰,每种感觉都在这片大地上扎根。毕沙罗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他将观者引向一个最具话语权的大地。
关注即将到来的事物,快速描绘,当场描绘。精确的线条和明暗色调,精妙的布景以及舒适谨慎的采光,所有这些都在这一瞬间消失,描绘对象就在眼前,再没有时间设计和计算,强调一切即将消失的东西,毫无遗憾的喧嚣生命的面貌。长期以来维持视觉的事物完美形态的结构在印象派的画家的作品中被打破,一切承担谨慎标志的绘画从这个地方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读懂印象派》【法】弗朗索瓦兹·巴尔伯·嘎尔 著 王文佳 译
作者简介:林棋 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94.12.01;籍贯:山东菏泽;学校:曲阜师范大学;年级:2016级美术学当代绘画。
【关键词】:色彩;感性;探索
1848年欧洲革命一声炮响,推翻了七月王朝,也惊醒了路易 菲利普统治下的新贵族纸醉金迷的美梦。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推翻梯也尔统治的政府。十九世纪下半期的法国画坛在政治的影响下使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而这种官方学院派的艺术家们垄断了所有与展览相关的奖金和荣誉大权。面对学院派艺术的霸道、保守、顽固的堡垒,绘画作品的陈旧、空洞、毫无新意,一批印象派画家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对于政治革命,这批印象派艺术家选择袖手旁观,他们用画笔探寻心中另一中自由自在的人生诉求。
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他们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套用马克思所提到的一句话来说,法国古典主义就是穿着古罗马的服装,用借来的语言,上演世界历史的新场面。1874年,30多位画家在莫奈和毕沙罗的带领下,在官方肯定的新古典主义正式沙龙之外,巴黎摄影师纳达尔腾出的工作室——旱金莲大街35号展出作品。这些人组成匿名画家、雕塑家与雕刻家的“匿名会社”这中间有尤金·布丹、保罗·塞尚、埃德加·德加、阿尔芒·基约曼、克劳德·莫奈、贝尔特·莫里索、卡米耶·毕沙罗、皮埃尔·奥古斯特 ·雷诺阿、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一共展出了165件作品。这些决心与学院派的陈词滥调决裂的艺术家,也许当时并没有想要在美术史的殿堂争牌位,但画面中转瞬即逝的效果却开启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
19世纪的巴黎是欧洲的油画中心,每年举办的官方展览多数出自皇家美术学院,而另外这一批被排斥在官方沙龙之外,充满理想的画家,他们来自各个阶级,崇尚现实主义,提倡户外写生,他们不靠已得的知识和经验,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付之于画布上,主张根据阳光普照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将瞬间的光感去反映自然的瞬间印象。画笔不给光线留下任何喘息的时间,粒粒色彩叮当作响。这些艺术家摒弃偏见,接近大自然,他们天赋异禀从具有“社会功能”的传统艺术倾向中走出。又带着“绘画的独立性”步入当时的社会生活。
印象派画家的每一个主题体现的都是他在某一天经历或者仅仅是瞥见的某样东西,这不需要任何书本的知识,他们从过去的宗教神话,人物肖像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中走出来,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产生重大影响。没有干净的轮廓和顺从的色彩,好像所有的生命都只有一秒钟,但一束光,一阵风,一个随手的侧影又有无法诠释的永恒。
断断续续的天空中,朝霞、日出、缕缕白云,青蓝色的线条中,薄雾、小船和倒影、远处的桅杆。几个简洁的色调、一束微光,这就是莫奈的《日出—印象》画面的笔调自由、轻松,印象派的名字也出自这里,这些画家接受玩笑、警句和旗帜。一个新的画派的诞生都是在推理的过程中建立秩序,莫奈在画布上自由的流露灵魂,“在激情的强烈抒发中,人消除了联系,开始写一个句子但并不将其结束,说出一个词语,发出一声尖叫,然后沉默。”对于1874年沙龙的主要观众来说,莫奈的这幅画只是一个草稿,一个“印象”的画面被认为是一种罪恶的浪费。清晨的太阳映照在水面上,洒下细碎的光线,海面的倒影和波光在蜿蜒的笔触下风化,小船在只有贫瘠的墨迹,日光朦胧,就在这一刻,只有这一刻,不沉默而是绽放的心满意足。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毕沙罗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白霜》中画家的呼吸混合着清晨最后一片轻雾,没有距离,视线所及就是田野上的白雾,这条小径在不断抵抗的土壤中望向远方,枯树枝丫,远处也许有几户人家,一个农民,毫无预兆的投入到这贫瘠的土路上,肩扛柴捆,依靠长棍前行有种种困难,這不过是最简单的日常乡村生活,大自然中孤独的农民,没有秀丽风光,只是表达这位疲倦的人对生活的感知。画家粗鲁的叙述,光从严寒的枯枝中透过来,紫色的暗影在土壤和雾凇的凝和中混沌,每一笔都独立清晰,每种感觉都在这片大地上扎根。毕沙罗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他将观者引向一个最具话语权的大地。
关注即将到来的事物,快速描绘,当场描绘。精确的线条和明暗色调,精妙的布景以及舒适谨慎的采光,所有这些都在这一瞬间消失,描绘对象就在眼前,再没有时间设计和计算,强调一切即将消失的东西,毫无遗憾的喧嚣生命的面貌。长期以来维持视觉的事物完美形态的结构在印象派的画家的作品中被打破,一切承担谨慎标志的绘画从这个地方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读懂印象派》【法】弗朗索瓦兹·巴尔伯·嘎尔 著 王文佳 译
作者简介:林棋 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94.12.01;籍贯:山东菏泽;学校:曲阜师范大学;年级:2016级美术学当代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