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用转化”,是指学员将其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行为模式等持续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使培训发挥最大价值的过程。但是,党性教育的特殊性,特别是受训干部对党性教育认知的偏差,都不断制约着党性教育的“学用转化”。如何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索规律为重要切入点,以构建促进“学用转化”机制为落脚点,深入探索增强干部党性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的路径,已成为摆在党校党性教育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制约党性教育“学用转化”的瓶颈问题
党性教育的特殊性制约“学用转化”的实现
党性教育的“学用转化”是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党性教育的“学用转化”,与一般意义上的训后培训成果转化有相当程度的差别。党性教育的“学用转化”所涵盖的内容应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要体现培训过程中的催化“量变”过程,也要体现培训结束后的行为“质变”过程。既要体现学员对教育培训重要性和规律性的认知、对理论学习态度的改变,也要体现对自我行为和修养的对照反省及持续改进等等。因此,党性教育“学用转化”的难点,是如何致力于培训全过程全方位的转化。
党性教育 “知”难于“行”。在谈及干部教育培训的“知行合一”问题时,我们普遍认为“行”是难点,而“知”是一个比较容易的过程,只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灌输”给学员就可以了。我们说,作为人们正确思想认识形成的客观要求,“灌输”在干部教育中必须坚持,但要发挥“灌输”的最大价值,必须首先关注和把握学员的思想实际,培养和启发学员的思想政治需求意识,因为在受训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愿望不强烈、興趣不足的状态下,“灌输”的价值很难体现。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学员认知党校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等多角度实施“问题导向性灌输”,疏通“灌输”通道,是党性教育实现“学用转化”必须要突破的难点问题。
认知偏差导致学用难以转化
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原动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一些干部对参加教育培训有抵触情绪,积极性不高。认为“学理论没有用”,他们对参加党性教育培训的机会不珍惜,认为“学习”就是“休息”,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光;有的干部特别是接受过高等学历教育的干部,不能摆正自身学历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关系,认为在高校已经系统地把“理论”知识学到手,对短期的党性教育培训的作用和效果认识不足,对培训缺乏动力。
学而不信:学员需求在“灌输”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无论是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还是培训教育,都要通过思想灌输、说服教育,实现受教育者思想的改变和升华,这是教育的本质。但是,党性教育培训中的“灌输”通常都是强制性的居多,对学员需求关注不够,忽视了学员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加之有的理论本身离受教育者的工作比较远,他们难以完全理解并从内心接受,更不容易产生思想共鸣。
学而不思:思想观念和行为改变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党性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其要旨在于影响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态度,把党的科学理论内化成为政治信念和价值自觉,实现党组织发展愿景与党员干部个人行为逻辑的内在统一。而就目前的培训效果看,由于理论“灌输”没有产生思想共鸣,因此,内化难、内化不彻底的现象普遍存在,学员思想观念和行为改变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学而不用:对训中训后行为改变缺少关注和研究。学员在培训中的行为转变,是训后行为改变的必要“量”的积累,即,训后的行为改变是“学用转化”的标志性成果体现。目前的党性教育培训中,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给予”,如,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方法等,而忽视了对学员学习最终目的的要求,即如何促进学员学习成果适时展现?怎样把控学员培训后的持续改进?“学而不思”“学而不用”的现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普遍存在。
这些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党性教育培训很难出实效。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从传统的教育手段中探索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点”,特别是在“学用转化”机制构建上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助推干部党性教育培训的“学用转化”。
把握规律构建“学用转化”培训机制
学员学习的原动力激发机制
关注和把握学员的思想实际,启发和培养学员充分认识党性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等多角度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使学员能够真正沉下来、钻进去,为后续的理论“灌输”疏通道路。
针对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问题,以“三个规律”为切入点,提升认识水平。一是引导学员认识党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党校姓党,党校因党而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党性教育是党校培训的核心内容,党校是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熔炉。二是引导学员清醒认知干部成长规律:干部成长的快慢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又受制于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引导学员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社会的指导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法宝。
针对学员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的指导作用,启发引导学员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带给人们的不是“技”与“巧”层面的东西,而是“论”和“道”的培养。它的有用性体现在塑造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养、提升人的品位等。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要着眼于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党校的培训,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针对学员对经常性的党性锻炼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阐发“踱方步”的意义,引导学员正确认知党性锻炼的必要性。“踱方步”是习近平同志在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对党校学员提出的要求,作为一个人,一生当中也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踱方步”,思考自己走过的路程当中的正误得失,总结、汲取经验和教训,即领导干部要经常反躬自省。很多领导干部长期在热火朝天的实践中忙碌,几乎无暇对自身和工作及修为进行反思和反省,党校的学习在给大家“补钙”的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躬自省的机会。 尊重客体需求的有效灌输机制
根据学员的需求、认知和接受能力,创新理论“灌输”形式,在学员主动学习意识调动、主动认知分析问题能力提升、主动学习习惯养成上找准着力点。
针对学员对陌生而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通过绘制形象生动的“学习地图”,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一是突出学习内容的历史厚度和时代高度,从追根溯源到正本清源,从理论热点看时代变迁,从“老祖宗”不能丢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二是突出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严谨性、科学性、启迪性。学习地图在“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方面为学员作出了清晰的指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有选择、有侧重点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增强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针对学员理论功底薄弱,着眼于“系统深度灌输”,肥沃思想生长的土壤。进行系统有深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扎实功底是党性教育“学用转化”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一是追根溯源,正本清源。探寻马列主义的科学体系形成和发展历程,让学员充分感受马列主义经典文献的魅力和所带来的精神洗礼。二是回答时代课题,坚定“四个自信”。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缘起、发展、壮大。让学员在“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气势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学员主动反思、内化的行为促成机制
在理论“灌输”奠定“学用转化”坚实基础后,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把单向的外部输入转为学员对输入理论的主动构建、反思和内化,助推学员把情感认同上升到理性认同,把“激动一阵子”转为“铭记一辈子”。
针对学员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组织“深学细悟经典”,助推“灌输”向主动认知迈进。一是严格按照“精确要求”品读经典,提升学员阅读效率。教师必须扮演好鉴赏师的角色,帮助学员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文章;要提出严格而精确的阅读要求。首先要引導学员“走进去”,与经典深度对话;其次要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与点睛作用。我们称之为“跳出来”。二是在“悟原理”上提出重点要求,提升学员领悟的高度。要求学员把读原著悟原理的重点始终放在关注马克思主义强烈的实践品格、厚重的人文精神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上,对这些领悟得越深刻,内化的过程就越快,在实践中运用和践行的自觉性就越高。
针对学员主动反思理性认知能力不强,通过设计“翻转课堂”,引导学员主动反思理性认知。一是通过教科书与历史先行对话,触动学员主动反思。在进入现场教学情境之前,为学员指定一定的历史教科书,要求学员提前以个人和小组的形式还原和思考历史问题。而在现场教学中则一改以教师为主体,帮助还原历史、触动学员反思的顺序,“翻转”为以学员为主体,由学员将提前学习过程中存疑的问题、未达成共识的问题以提问和质疑的方式与授课教师、其他学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只点拨或答疑,重点是帮助学员把对历史的思考引向深入。二是进入现场教学点升华情感体验,引发学员理性认同。在先期要求学员主动与历史对话、主动深入思考的前提下,此时学员再进入现场教学点,是带着对历史事件的清晰认知和深入思考进行情感体验的,我们称之为“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体验在特定场景的催化下又会引发学员更深入的思考,使情感体验能够不断地升华,此时的情感认同才更容易上升到理性认同。
训中与训后的主动纠偏、持续改进机制
通过结构化的提问,设计建设性的强制规定,引导督促主学员拟定明确的行为转化目标和纠偏措施,并对重点对象进行训后的持续跟踪。
针对学员对自身问题认识不深刻、反省纠偏意识不强,组织开展“结构化党性分析”,助推深度反省主动有效纠偏。一是以团队开放思维代替个人封闭思维,增强思考广度和深度。个人党性分析的质量更多的是依赖个体的自觉性和对问题认识的程度,自觉性不强,认识问题不深刻,党性分析的实际效果自然不佳。而结构化研讨方式依靠的是团队的集体思维和立体思维,它不是以某个单独的个体为标靶,而是要求大家尽可能全面地罗列党性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按照聚焦问题、寻找解决对策,将党性分析解构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分别展开,既增强了思考问题的广度,也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二是用“建设性”强制规定保证客观、准确呈现问题寻找对策。所谓“建设性”的强制规定,是指参与研讨既有数量上的规定,也有质量上的规定;既有总体时间的要求,也有不同阶段的时间安排;既保证每个成员的平等参与,又要求每个成员严格遵守规定;既分工明确,又要求团队协作,等等。用这些建设性的强制规定营造出人人积极参与讨论,激发思想,并能够自觉、全面、客观、理性罗列和分析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学员对自身发展未来目标不明确,仍然难以跨越学与用的鸿沟,采用“教练技术”,助推训后“学用转化”。一是紧紧围绕加强党性锻炼的培训目标,以全过程一对一的方式与学员进行对话、辅导,引导学员充分认识通过系统党性教育后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的积极纠偏改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引导帮助学员制定“学用转化”计划并持续关注训后变化。重点是帮助学员制定出回到工作岗位后的详尽行动计划。培训结束后,教练要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对重点学员进行最后一次辅导,主要是针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行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想法进行跟踪,并验收重点学员的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党性教育“学用转化”机制绩效考量
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提升了学员主动学习的意识
强制性的被动学习很难收到实效。通过激发学员参加培训的内生原动力,绝大多数学员对党性教育培训重要性有了高度的认可,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意识被激发出来,并转变为乐于接受“灌输”、主动深入反思、积极改变行为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在学习引言环节道理讲得透彻,线索理得清晰,要求提得明确,对学习的重要性的分析入情入理,都为激发学员主动学习意识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学员高度认可“灌输”,实现了“灌输”价值的最大化
单向的外部“灌输”一直在实践中效果不佳。我们把“灌输”的着力点放在了对学员的思想引领上。领导干部大多数对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非常重视,当我们所提供的理论能在他们的思想上产生共鸣,学员的主动接受、认知意识会大大增强。学员也会由此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活而具有生命力,党校的系统党性教育是一段深远的思想历程。
对学员行为改变的建设性干预,使“学用转化”成果考量有了一定的依据
干部教育培训“论”与“道”层面的培训成果在实践中很难量化。我们通过“教练技术”帮助学员发现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根据学员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由于设定目标合理,措施可操作性强,跟踪督促及时,学员培训后的成果很快以主动设计的方式体现出来,学员行为改变完全显性化。
各个机制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用转化”的反映层面大大增加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面把握好“知、情、信、行”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要求,在理论灌输、情感体验、把脉学员思想、解决学员思想问题等各个环节不断出新招、出实招,才能使学员做到知之深、情之切、信之笃、行之实。我们所探索的“学用转化”机制,每个机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按照教育培训规律的要求,连接成为有逻辑顺序的有机整体。从研究外在灌输促思想内化到研究情感体验促理性认同,从研究我说你听促真学真信到研究解决思想困惑促知行合一。通过以“知”促“情”,以“情”促“信”,以“信”促“行”,最终做到知行合一。
制约党性教育“学用转化”的瓶颈问题
党性教育的特殊性制约“学用转化”的实现
党性教育的“学用转化”是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党性教育的“学用转化”,与一般意义上的训后培训成果转化有相当程度的差别。党性教育的“学用转化”所涵盖的内容应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要体现培训过程中的催化“量变”过程,也要体现培训结束后的行为“质变”过程。既要体现学员对教育培训重要性和规律性的认知、对理论学习态度的改变,也要体现对自我行为和修养的对照反省及持续改进等等。因此,党性教育“学用转化”的难点,是如何致力于培训全过程全方位的转化。
党性教育 “知”难于“行”。在谈及干部教育培训的“知行合一”问题时,我们普遍认为“行”是难点,而“知”是一个比较容易的过程,只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灌输”给学员就可以了。我们说,作为人们正确思想认识形成的客观要求,“灌输”在干部教育中必须坚持,但要发挥“灌输”的最大价值,必须首先关注和把握学员的思想实际,培养和启发学员的思想政治需求意识,因为在受训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愿望不强烈、興趣不足的状态下,“灌输”的价值很难体现。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学员认知党校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等多角度实施“问题导向性灌输”,疏通“灌输”通道,是党性教育实现“学用转化”必须要突破的难点问题。
认知偏差导致学用难以转化
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原动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一些干部对参加教育培训有抵触情绪,积极性不高。认为“学理论没有用”,他们对参加党性教育培训的机会不珍惜,认为“学习”就是“休息”,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光;有的干部特别是接受过高等学历教育的干部,不能摆正自身学历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关系,认为在高校已经系统地把“理论”知识学到手,对短期的党性教育培训的作用和效果认识不足,对培训缺乏动力。
学而不信:学员需求在“灌输”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无论是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还是培训教育,都要通过思想灌输、说服教育,实现受教育者思想的改变和升华,这是教育的本质。但是,党性教育培训中的“灌输”通常都是强制性的居多,对学员需求关注不够,忽视了学员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加之有的理论本身离受教育者的工作比较远,他们难以完全理解并从内心接受,更不容易产生思想共鸣。
学而不思:思想观念和行为改变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党性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其要旨在于影响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态度,把党的科学理论内化成为政治信念和价值自觉,实现党组织发展愿景与党员干部个人行为逻辑的内在统一。而就目前的培训效果看,由于理论“灌输”没有产生思想共鸣,因此,内化难、内化不彻底的现象普遍存在,学员思想观念和行为改变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学而不用:对训中训后行为改变缺少关注和研究。学员在培训中的行为转变,是训后行为改变的必要“量”的积累,即,训后的行为改变是“学用转化”的标志性成果体现。目前的党性教育培训中,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给予”,如,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方法等,而忽视了对学员学习最终目的的要求,即如何促进学员学习成果适时展现?怎样把控学员培训后的持续改进?“学而不思”“学而不用”的现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普遍存在。
这些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党性教育培训很难出实效。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从传统的教育手段中探索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点”,特别是在“学用转化”机制构建上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助推干部党性教育培训的“学用转化”。
把握规律构建“学用转化”培训机制
学员学习的原动力激发机制
关注和把握学员的思想实际,启发和培养学员充分认识党性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等多角度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使学员能够真正沉下来、钻进去,为后续的理论“灌输”疏通道路。
针对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问题,以“三个规律”为切入点,提升认识水平。一是引导学员认识党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党校姓党,党校因党而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党性教育是党校培训的核心内容,党校是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熔炉。二是引导学员清醒认知干部成长规律:干部成长的快慢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又受制于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引导学员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社会的指导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法宝。
针对学员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的指导作用,启发引导学员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带给人们的不是“技”与“巧”层面的东西,而是“论”和“道”的培养。它的有用性体现在塑造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养、提升人的品位等。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要着眼于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党校的培训,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针对学员对经常性的党性锻炼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阐发“踱方步”的意义,引导学员正确认知党性锻炼的必要性。“踱方步”是习近平同志在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对党校学员提出的要求,作为一个人,一生当中也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踱方步”,思考自己走过的路程当中的正误得失,总结、汲取经验和教训,即领导干部要经常反躬自省。很多领导干部长期在热火朝天的实践中忙碌,几乎无暇对自身和工作及修为进行反思和反省,党校的学习在给大家“补钙”的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躬自省的机会。 尊重客体需求的有效灌输机制
根据学员的需求、认知和接受能力,创新理论“灌输”形式,在学员主动学习意识调动、主动认知分析问题能力提升、主动学习习惯养成上找准着力点。
针对学员对陌生而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通过绘制形象生动的“学习地图”,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一是突出学习内容的历史厚度和时代高度,从追根溯源到正本清源,从理论热点看时代变迁,从“老祖宗”不能丢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二是突出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严谨性、科学性、启迪性。学习地图在“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方面为学员作出了清晰的指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有选择、有侧重点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增强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针对学员理论功底薄弱,着眼于“系统深度灌输”,肥沃思想生长的土壤。进行系统有深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扎实功底是党性教育“学用转化”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一是追根溯源,正本清源。探寻马列主义的科学体系形成和发展历程,让学员充分感受马列主义经典文献的魅力和所带来的精神洗礼。二是回答时代课题,坚定“四个自信”。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缘起、发展、壮大。让学员在“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气势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学员主动反思、内化的行为促成机制
在理论“灌输”奠定“学用转化”坚实基础后,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把单向的外部输入转为学员对输入理论的主动构建、反思和内化,助推学员把情感认同上升到理性认同,把“激动一阵子”转为“铭记一辈子”。
针对学员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组织“深学细悟经典”,助推“灌输”向主动认知迈进。一是严格按照“精确要求”品读经典,提升学员阅读效率。教师必须扮演好鉴赏师的角色,帮助学员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文章;要提出严格而精确的阅读要求。首先要引導学员“走进去”,与经典深度对话;其次要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与点睛作用。我们称之为“跳出来”。二是在“悟原理”上提出重点要求,提升学员领悟的高度。要求学员把读原著悟原理的重点始终放在关注马克思主义强烈的实践品格、厚重的人文精神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上,对这些领悟得越深刻,内化的过程就越快,在实践中运用和践行的自觉性就越高。
针对学员主动反思理性认知能力不强,通过设计“翻转课堂”,引导学员主动反思理性认知。一是通过教科书与历史先行对话,触动学员主动反思。在进入现场教学情境之前,为学员指定一定的历史教科书,要求学员提前以个人和小组的形式还原和思考历史问题。而在现场教学中则一改以教师为主体,帮助还原历史、触动学员反思的顺序,“翻转”为以学员为主体,由学员将提前学习过程中存疑的问题、未达成共识的问题以提问和质疑的方式与授课教师、其他学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只点拨或答疑,重点是帮助学员把对历史的思考引向深入。二是进入现场教学点升华情感体验,引发学员理性认同。在先期要求学员主动与历史对话、主动深入思考的前提下,此时学员再进入现场教学点,是带着对历史事件的清晰认知和深入思考进行情感体验的,我们称之为“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体验在特定场景的催化下又会引发学员更深入的思考,使情感体验能够不断地升华,此时的情感认同才更容易上升到理性认同。
训中与训后的主动纠偏、持续改进机制
通过结构化的提问,设计建设性的强制规定,引导督促主学员拟定明确的行为转化目标和纠偏措施,并对重点对象进行训后的持续跟踪。
针对学员对自身问题认识不深刻、反省纠偏意识不强,组织开展“结构化党性分析”,助推深度反省主动有效纠偏。一是以团队开放思维代替个人封闭思维,增强思考广度和深度。个人党性分析的质量更多的是依赖个体的自觉性和对问题认识的程度,自觉性不强,认识问题不深刻,党性分析的实际效果自然不佳。而结构化研讨方式依靠的是团队的集体思维和立体思维,它不是以某个单独的个体为标靶,而是要求大家尽可能全面地罗列党性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按照聚焦问题、寻找解决对策,将党性分析解构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分别展开,既增强了思考问题的广度,也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二是用“建设性”强制规定保证客观、准确呈现问题寻找对策。所谓“建设性”的强制规定,是指参与研讨既有数量上的规定,也有质量上的规定;既有总体时间的要求,也有不同阶段的时间安排;既保证每个成员的平等参与,又要求每个成员严格遵守规定;既分工明确,又要求团队协作,等等。用这些建设性的强制规定营造出人人积极参与讨论,激发思想,并能够自觉、全面、客观、理性罗列和分析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学员对自身发展未来目标不明确,仍然难以跨越学与用的鸿沟,采用“教练技术”,助推训后“学用转化”。一是紧紧围绕加强党性锻炼的培训目标,以全过程一对一的方式与学员进行对话、辅导,引导学员充分认识通过系统党性教育后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的积极纠偏改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引导帮助学员制定“学用转化”计划并持续关注训后变化。重点是帮助学员制定出回到工作岗位后的详尽行动计划。培训结束后,教练要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对重点学员进行最后一次辅导,主要是针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行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想法进行跟踪,并验收重点学员的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党性教育“学用转化”机制绩效考量
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提升了学员主动学习的意识
强制性的被动学习很难收到实效。通过激发学员参加培训的内生原动力,绝大多数学员对党性教育培训重要性有了高度的认可,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意识被激发出来,并转变为乐于接受“灌输”、主动深入反思、积极改变行为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在学习引言环节道理讲得透彻,线索理得清晰,要求提得明确,对学习的重要性的分析入情入理,都为激发学员主动学习意识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学员高度认可“灌输”,实现了“灌输”价值的最大化
单向的外部“灌输”一直在实践中效果不佳。我们把“灌输”的着力点放在了对学员的思想引领上。领导干部大多数对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非常重视,当我们所提供的理论能在他们的思想上产生共鸣,学员的主动接受、认知意识会大大增强。学员也会由此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活而具有生命力,党校的系统党性教育是一段深远的思想历程。
对学员行为改变的建设性干预,使“学用转化”成果考量有了一定的依据
干部教育培训“论”与“道”层面的培训成果在实践中很难量化。我们通过“教练技术”帮助学员发现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根据学员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由于设定目标合理,措施可操作性强,跟踪督促及时,学员培训后的成果很快以主动设计的方式体现出来,学员行为改变完全显性化。
各个机制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用转化”的反映层面大大增加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面把握好“知、情、信、行”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要求,在理论灌输、情感体验、把脉学员思想、解决学员思想问题等各个环节不断出新招、出实招,才能使学员做到知之深、情之切、信之笃、行之实。我们所探索的“学用转化”机制,每个机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按照教育培训规律的要求,连接成为有逻辑顺序的有机整体。从研究外在灌输促思想内化到研究情感体验促理性认同,从研究我说你听促真学真信到研究解决思想困惑促知行合一。通过以“知”促“情”,以“情”促“信”,以“信”促“行”,最终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