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包裹性积液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观察组56例以及对照组5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胸穿治疗,观察组采用胸腔内置管联合腔内注射尿激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膜厚度为(2.38±0.1)mm、住院天数为(9.8±2.1)d、人均胸腔积液引流量为(1500.6±154.3)ml;对照组患者胸膜厚度为(3.35±0.3)mm、住院天数为(12.3±1.8)d、人均胸腔积液引流量为(780.3±35.3)ml,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3/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包裹性积液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射尿激酶、包裹性积液、治疗效果
在临床上包裹性胸腔积液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因中以结核性胸膜炎最为多见,由于患者治疗时间较晚,多次穿刺抽吸渗出液导致患者胸腔存积液较多,从而使胸膜逐渐变厚,使其胸腔畸形和肋间隙狭窄,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发生限制性呼吸障碍[1]。由于包裹性积液情况严重,采用常规治疗往往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将分析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积液的临床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包裹性积液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观察组56例以及对照组5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胸穿治疗,观察组采用胸腔内置管联合腔内注射尿激素治疗,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63.3±3.1)岁;观察组男30例,女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65.3±2.8)岁。研究中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和年龄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抗结核治疗,常规胸腔穿刺抽取腔内积液,4次/w,经B超引导多部位穿刺,每次抽取的液量≥700ml。
1.2.2观察组
采用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选择胸腔积液最大腔处为穿刺点置管,间断引出胸液量,引液量为1000ml,根据胸腔B超结果在患者腔内注入20万u尿激酶,告知患者变动体位进行休息,确保药物能够与胸膜充分接触,根据患者病情再次注入尿激酶,3次/w,当B超显示患者胸液少于15mm时便可拔管。
1.3观察指标
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以及治疗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数据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
2.结果
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膜厚度为(2.38±0.1)mm、住院天数为(9.8±2.1)d、人均胸腔积液引流量为(1500.6±154.3)ml;对照组患者胸膜厚度为(3.35±0.3)mm、住院天数为(12.3±1.8)d、人均胸腔积液引流量为(780.3±35.3)ml,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3/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共发生1例气胸、1例出血、1例胸管脱落,并发症发生率为(3/56);对照组发生2例胸膜反应、3例气胸、1例出血、1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12.5%(7/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显著。
3.讨论
当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后,结核杆菌侵犯胸膜便会导致包裹性积液。发病后若是患者治疗及时在经过用药后可以让积液自行吸收,但是有绝大部分患者都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段[2],从而让病情进一步发生恶化,出现支气管胸膜、纵膈移位、脓胸等相关并发症。结核性胸腔积液通常为渗出液,纤维蛋白较多,长时间在胸腔内出现沉积,进而产生粘多糖以及胶原蛋白,使胸膜发生增厚情况[3]。
尿激酶属于蛋白水解酶,使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从而起到较好的溶栓作用,具有较好的血栓效果,能够提升ADF酶活性从而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效果,防范血栓的形成[4]。在对包裹性积液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尿激酶危害小、操作简单同时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感染率和并发症[5]。
综上所述,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膜厚度为(2.38±0.1)mm、住院天数为(9.8±2.1)d、人均胸腔积液引流量为(1500.6±154.3)ml;对照组患者胸膜厚度为(3.35±0.3)mm、住院天数为(12.3±1.8)d、人均胸腔积液引流量为(780.3±35.3)ml,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3/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对包裹性积液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勇,徐利浩.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联合微波理疗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评价[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5):105-107.
[2]汪春梅,李侠,马迎军. 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积液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4,19(1):89-91.
[3]马迎军,汪春梅. 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腔内注射尿激酶在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4,13(21):48-50.
[4]邓红霞. 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临床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2013,24(11):1584-1586.
[5]袁太文. 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胸腔内注射尿激酶临床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13,09(9):122-123.
关键词: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射尿激酶、包裹性积液、治疗效果
在临床上包裹性胸腔积液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因中以结核性胸膜炎最为多见,由于患者治疗时间较晚,多次穿刺抽吸渗出液导致患者胸腔存积液较多,从而使胸膜逐渐变厚,使其胸腔畸形和肋间隙狭窄,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发生限制性呼吸障碍[1]。由于包裹性积液情况严重,采用常规治疗往往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将分析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积液的临床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包裹性积液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观察组56例以及对照组5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胸穿治疗,观察组采用胸腔内置管联合腔内注射尿激素治疗,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63.3±3.1)岁;观察组男30例,女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65.3±2.8)岁。研究中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和年龄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抗结核治疗,常规胸腔穿刺抽取腔内积液,4次/w,经B超引导多部位穿刺,每次抽取的液量≥700ml。
1.2.2观察组
采用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选择胸腔积液最大腔处为穿刺点置管,间断引出胸液量,引液量为1000ml,根据胸腔B超结果在患者腔内注入20万u尿激酶,告知患者变动体位进行休息,确保药物能够与胸膜充分接触,根据患者病情再次注入尿激酶,3次/w,当B超显示患者胸液少于15mm时便可拔管。
1.3观察指标
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以及治疗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数据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
2.结果
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膜厚度为(2.38±0.1)mm、住院天数为(9.8±2.1)d、人均胸腔积液引流量为(1500.6±154.3)ml;对照组患者胸膜厚度为(3.35±0.3)mm、住院天数为(12.3±1.8)d、人均胸腔积液引流量为(780.3±35.3)ml,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3/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共发生1例气胸、1例出血、1例胸管脱落,并发症发生率为(3/56);对照组发生2例胸膜反应、3例气胸、1例出血、1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12.5%(7/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显著。
3.讨论
当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后,结核杆菌侵犯胸膜便会导致包裹性积液。发病后若是患者治疗及时在经过用药后可以让积液自行吸收,但是有绝大部分患者都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段[2],从而让病情进一步发生恶化,出现支气管胸膜、纵膈移位、脓胸等相关并发症。结核性胸腔积液通常为渗出液,纤维蛋白较多,长时间在胸腔内出现沉积,进而产生粘多糖以及胶原蛋白,使胸膜发生增厚情况[3]。
尿激酶属于蛋白水解酶,使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从而起到较好的溶栓作用,具有较好的血栓效果,能够提升ADF酶活性从而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效果,防范血栓的形成[4]。在对包裹性积液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尿激酶危害小、操作简单同时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感染率和并发症[5]。
综上所述,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膜厚度为(2.38±0.1)mm、住院天数为(9.8±2.1)d、人均胸腔积液引流量为(1500.6±154.3)ml;对照组患者胸膜厚度为(3.35±0.3)mm、住院天数为(12.3±1.8)d、人均胸腔积液引流量为(780.3±35.3)ml,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3/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对包裹性积液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勇,徐利浩.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联合微波理疗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评价[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5):105-107.
[2]汪春梅,李侠,马迎军. 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积液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4,19(1):89-91.
[3]马迎军,汪春梅. 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腔内注射尿激酶在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4,13(21):48-50.
[4]邓红霞. 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临床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2013,24(11):1584-1586.
[5]袁太文. 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胸腔内注射尿激酶临床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13,09(9):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