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绿色是生命力的象征。她象征着文明、民主、科学、公平、关心、尊重、包容、安全,象征着和平、人际关系和谐,象征着可持续发展。“绿色教育”就是以优秀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陶冶学生,在学生和教师共同得到发展的基础上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渗透“绿色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挖掘“教材”资源——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多一点主动关注。关注是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要随时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有哪些优点、有些什么烦恼,需要一些什么帮助等等。蹲下身子向他们学习,与他们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心灵,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由此来营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
多一点亲力亲为。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要去体验、尝试,这样就容易与学生换位思考,想他们所想,少一些指手画脚,多一些亲力亲为,使学生能更容易接近我们,喜欢我们。同样,学生们喜欢的是能与他们一起同甘共苦的老师,当老师能与他们一起思考同一问题、一起处理碰到的难题,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时,我们的老师可以说已融入了学生们的心田。
多一点人格魅力。不管我们做什么,一次评价、一个批评,都要有一颗公正的心,处事要公平,正直。或许,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而对学生来说则是天大的事情,或许是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因此,我们品德老师处事应该谨慎、细微。用我们的行动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那更是一门好的活教材。
二、拓展教材内容——来源生活回归生活
让眼睛越过教材。现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自私自利、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为此,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们的劳动。如:观看PPT《他们怎样工作》,知道学校内外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
让学生身体力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看过的我会忘记,听看过的我会记得,做过的我才会理解”。所以,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话题更丰富。面对《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大而泛的问题,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运用“绿色教育”理念,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插入一些鲜活的问题:“不和烟酒交朋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酒驾?”“隔海相望,为什么祖国还不能统一?”“从人的影子长短判断地处哪个温度带?”“探索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春节和圣诞,你更喜欢过哪个节?”“人种有不同,我们怎样优胜劣汰做优等人种?”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又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一切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三、转变学习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
搭建支架促自主。既然我们追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的教育价值,那么在教学中,老师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教师必须通过搭设阶梯、降低坡度的方法,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支架,使学生能够逐渐通过起点一步一步地走向目标,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时,先让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并标出自己想要去的国家路线如何走?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能够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重视体验养习惯。简单的说教对于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善用体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如:在教学《感受村民选举》这课时,我们可以配合学校进行少先队大队部的民主选举,或者进行班级班干部的民主选举,从而让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民主选举;还有一些大家必须遵守的规范,可以由学生共同讨论制定规则,并共同遵守、自我制约、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理、自律能力,促进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有机渗透强内化。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随机性的、渗透性的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将“道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因此,尽力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真正提升个人品质。
《品德与社会》课堂实施绿色教学——就是要综合运用教学论、环境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来探讨每一学科的发展规律,以人、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观点去思考、应对教学中的问题,寻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建立起符合生态规律的新型教学系统。《品德与社会》绿色教学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绿色使者”;要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倡导“绿色对话”,向学生奉献真实的“教”;使学生在“绿色活动”中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通过扎实的学习,自主的学习,提升自己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绿色教学还要求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绿色成长”。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 江苏】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渗透“绿色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挖掘“教材”资源——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多一点主动关注。关注是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要随时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有哪些优点、有些什么烦恼,需要一些什么帮助等等。蹲下身子向他们学习,与他们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心灵,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由此来营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
多一点亲力亲为。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要去体验、尝试,这样就容易与学生换位思考,想他们所想,少一些指手画脚,多一些亲力亲为,使学生能更容易接近我们,喜欢我们。同样,学生们喜欢的是能与他们一起同甘共苦的老师,当老师能与他们一起思考同一问题、一起处理碰到的难题,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时,我们的老师可以说已融入了学生们的心田。
多一点人格魅力。不管我们做什么,一次评价、一个批评,都要有一颗公正的心,处事要公平,正直。或许,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而对学生来说则是天大的事情,或许是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因此,我们品德老师处事应该谨慎、细微。用我们的行动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那更是一门好的活教材。
二、拓展教材内容——来源生活回归生活
让眼睛越过教材。现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自私自利、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为此,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们的劳动。如:观看PPT《他们怎样工作》,知道学校内外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
让学生身体力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看过的我会忘记,听看过的我会记得,做过的我才会理解”。所以,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话题更丰富。面对《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大而泛的问题,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运用“绿色教育”理念,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插入一些鲜活的问题:“不和烟酒交朋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酒驾?”“隔海相望,为什么祖国还不能统一?”“从人的影子长短判断地处哪个温度带?”“探索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春节和圣诞,你更喜欢过哪个节?”“人种有不同,我们怎样优胜劣汰做优等人种?”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又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一切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三、转变学习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
搭建支架促自主。既然我们追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的教育价值,那么在教学中,老师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教师必须通过搭设阶梯、降低坡度的方法,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支架,使学生能够逐渐通过起点一步一步地走向目标,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时,先让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并标出自己想要去的国家路线如何走?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能够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重视体验养习惯。简单的说教对于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善用体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如:在教学《感受村民选举》这课时,我们可以配合学校进行少先队大队部的民主选举,或者进行班级班干部的民主选举,从而让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民主选举;还有一些大家必须遵守的规范,可以由学生共同讨论制定规则,并共同遵守、自我制约、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理、自律能力,促进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有机渗透强内化。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随机性的、渗透性的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将“道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因此,尽力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真正提升个人品质。
《品德与社会》课堂实施绿色教学——就是要综合运用教学论、环境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来探讨每一学科的发展规律,以人、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观点去思考、应对教学中的问题,寻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建立起符合生态规律的新型教学系统。《品德与社会》绿色教学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绿色使者”;要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倡导“绿色对话”,向学生奉献真实的“教”;使学生在“绿色活动”中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通过扎实的学习,自主的学习,提升自己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绿色教学还要求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绿色成长”。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