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渗透绿色教育理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zhilin123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绿色是生命力的象征。她象征着文明、民主、科学、公平、关心、尊重、包容、安全,象征着和平、人际关系和谐,象征着可持续发展。“绿色教育”就是以优秀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陶冶学生,在学生和教师共同得到发展的基础上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渗透“绿色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挖掘“教材”资源——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多一点主动关注。关注是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要随时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有哪些优点、有些什么烦恼,需要一些什么帮助等等。蹲下身子向他们学习,与他们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心灵,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由此来营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
  多一点亲力亲为。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要去体验、尝试,这样就容易与学生换位思考,想他们所想,少一些指手画脚,多一些亲力亲为,使学生能更容易接近我们,喜欢我们。同样,学生们喜欢的是能与他们一起同甘共苦的老师,当老师能与他们一起思考同一问题、一起处理碰到的难题,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时,我们的老师可以说已融入了学生们的心田。
  多一点人格魅力。不管我们做什么,一次评价、一个批评,都要有一颗公正的心,处事要公平,正直。或许,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而对学生来说则是天大的事情,或许是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因此,我们品德老师处事应该谨慎、细微。用我们的行动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那更是一门好的活教材。
  二、拓展教材内容——来源生活回归生活
  让眼睛越过教材。现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自私自利、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为此,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们的劳动。如:观看PPT《他们怎样工作》,知道学校内外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
  让学生身体力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看过的我会忘记,听看过的我会记得,做过的我才会理解”。所以,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话题更丰富。面对《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大而泛的问题,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运用“绿色教育”理念,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插入一些鲜活的问题:“不和烟酒交朋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酒驾?”“隔海相望,为什么祖国还不能统一?”“从人的影子长短判断地处哪个温度带?”“探索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春节和圣诞,你更喜欢过哪个节?”“人种有不同,我们怎样优胜劣汰做优等人种?”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又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一切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三、转变学习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
  搭建支架促自主。既然我们追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的教育价值,那么在教学中,老师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教师必须通过搭设阶梯、降低坡度的方法,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支架,使学生能够逐渐通过起点一步一步地走向目标,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时,先让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并标出自己想要去的国家路线如何走?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能够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重视体验养习惯。简单的说教对于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善用体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如:在教学《感受村民选举》这课时,我们可以配合学校进行少先队大队部的民主选举,或者进行班级班干部的民主选举,从而让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民主选举;还有一些大家必须遵守的规范,可以由学生共同讨论制定规则,并共同遵守、自我制约、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理、自律能力,促进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有机渗透强内化。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随机性的、渗透性的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将“道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因此,尽力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真正提升个人品质。
  《品德与社会》课堂实施绿色教学——就是要综合运用教学论、环境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来探讨每一学科的发展规律,以人、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观点去思考、应对教学中的问题,寻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建立起符合生态规律的新型教学系统。《品德与社会》绿色教学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绿色使者”;要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倡导“绿色对话”,向学生奉献真实的“教”;使学生在“绿色活动”中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通过扎实的学习,自主的学习,提升自己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绿色教学还要求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绿色成长”。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似乎义乌一举一动,都会产生轰动效应。几个月前,义乌出台了浙江省力度最大的引才政策——“义乌英才”计划,以“对创业、创新、社会事业发展紧缺人才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2000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世界各国热烈欢呼的“感恩节”。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感恩” 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主要是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回馈的一种行为。  “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开展知恩、感恩、报恩等方面的感恩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一、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现状  当今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无理不服人,文无情则不感人。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爱憎分明,情理交融,浸透作者真情的文章。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领悟蕴含于文章之中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语文教学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真正领悟蕴含于文中之情,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呢?首先,教师自己要真正领悟文中之情。  有一位作家在谈创作时,这样说“作者着文
摘要: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和运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科学课;探究;活动;技能    随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了过去以系统的传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学期都要听一些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观摩课),一堂课听下来,如果我们根据评课的指标去评这堂课,往往感到准备充分而显得完整、精致、有条不紊,似乎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审视这堂课,想想学生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多少锻炼、收获了多少,我们就会发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地方是执教者为迎合评课人口味而设计的,是在做表面文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只要我们细细揣摩一下,便可揭开这
一、创设教学情境不能照本宣科,要因势利导  “体育情境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设置相关的故事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感氛围,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情趣,从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发展学生体育兴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创设情景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课堂中师生互动,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一般教了几年书的人,对于所任教的学科内容已是烂熟于胸。美其名曰上课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更需要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去体验与感悟,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
一、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普遍感觉到,当合作学习以“一帮一”的“互助小组”形式出现时,效果比较好,而当学习小组扩展到三人或三人以上以解决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其他学生很容易依赖小组中学习成绩最为突出的核心人物,使得“共同解
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优势,把网络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这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网络课件的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对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彻底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结构,减少了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和空间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对一些直观性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他们常被色彩鲜明或自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