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改变了长期以来语文教材的面目陈旧、文学味不浓的现象,使文学作品比重在教材中超过60%,并且新增加一些名家的散文,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本文以《荷塘月色》为例,浅析语文课文散文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代表作,素有“美文”之称。通常认为,其具有流畅优美的文笔、清新典雅的风格、精巧细腻的构思、优美的意境,同时情和景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始终是中国教科书选用的范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其本质和旨意。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散文教学在教学条件下对学生学习有何增益作用?采取何种方法将对学生的增益作用扩大到最高限度?教师在学生学习品悟过程中扮演者什么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运用教学策略?学生自主学习受到教学策略怎样的影响?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现代散文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将散文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散文的入门方法充分利用起来,使学生对散文的意境之美及本质和旨意之实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品悟。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位:感知《荷塘月色》的意境美、语言美、风格美;学习散文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对散文的语言美进行欣赏和掌握;B 通过教师的指导鉴赏让学生从散文的意象入手对鉴赏诗歌的方法进行熟练的掌握。
人类精神生活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优秀的文学作品,而鉴赏主客体在不断的相互适应、相互契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学鉴赏活动,一方面鉴赏主体具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客体受到鉴赏主体的一定程度吸引。文学鉴赏活动在教学条件下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背景进行清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很容易对文本的表层意思进行有效的读解,但是无法对内容的本质和旨意进行深刻的认识,进而盲目产生满足感,进一步鉴赏的兴趣和动力严重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充分重视对学生鉴赏活动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强化并将其有效保持下来的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拉开,让学生生疑生惑,进而将学生的鉴赏需求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发现文本的魅力,进而对文本的本质和旨意进行深入的探究。
针对这种情况,本案例设计的起点定位学生的自我鉴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主要采用诵读的形式,始终贯穿可见,将音乐、画面、朗诵等试听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让患者对散文的优美境界进行充分的感受,进而对文本意义进行自主探索和理解,将知识建构起来,最终促进自身鉴赏能力的显著提升,并将整体的发展获取过来。
【案例实录】
将新课导入后,让学生对配乐朗读的《荷塘月色》进行欣赏,然后提问:在你心中,你对《荷塘月色》的印象是什么?它的美体现在那些方面?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对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进行鉴赏。
老师通读全文,我们能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的何种情感?学生回答,一种浓浓的忧郁、沉思的情感。老师问,这种情感具体是怎样在文中体现的呢?学生回答说,文中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的好……”、“可见那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运用对比方法,用脑中的热闹衬托现实中的孤独和凄凉,进而将自己忧郁、沉思的情感想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案例分析】
自主、发现、探究是现代教育学中极力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本案例力图将这一教学理念有效体现出来。
首先,在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的鉴赏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寻找文本意义、感悟意境,而不是直接将这些告诉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鉴赏权、思考权较为充分,这就有效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精神调动起来,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策动并促成学生鉴赏是教师在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案例中教师始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问题化一定的教学内容,用问题对学生进行驱动,使其积极参与到鉴赏实践中去,而不是和盘托出、全盘授予学生知识,更不是将学习目标简单地设置出来或用指令性任务去对学生的鉴赏进行驱动。采用的主要途径归纳起来就是:展开或解决问题,进而有效探究问题,最终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学生的鉴赏活动中给予其帮助的方式是对难度进行有效的调整,将有效的支持提供给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并对其思路进行有效的疏导等。
再次,将关键词式教学和声音意象式教学贯穿到鉴赏教学中。在关键词式教学方面,陈正喜的《自由的光辉——〈荷塘月色〉教学记》给予了课文的教学内容以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将教学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设定为“自由”,给予学生与作者和文本的心灵交流以充分的重视。但是,该教学处理没有并没有给予写作背景分析以充分的重视,极易引发学生的主观随意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该倾向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将其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声音意象”式教学方面,张国彦《寻觅耳中圣地,获得目下净土——〈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给予引导学生对课文以声写静的特色进行深入的品味以充分的重视,促使学生对作者清幽、高雅的情趣进行切身的感受,从而对学生的性情进行有效的陶冶。该方法具有创新精神,但是只给予了声音意象以充分的关注,很少有效分析视觉及嗅觉等,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弥补。
总之,在对散文的意境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一做法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思考是学生内在的需求,他们有能力去思考并做好思考这件事。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及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显著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代表作,素有“美文”之称。通常认为,其具有流畅优美的文笔、清新典雅的风格、精巧细腻的构思、优美的意境,同时情和景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始终是中国教科书选用的范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其本质和旨意。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散文教学在教学条件下对学生学习有何增益作用?采取何种方法将对学生的增益作用扩大到最高限度?教师在学生学习品悟过程中扮演者什么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运用教学策略?学生自主学习受到教学策略怎样的影响?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现代散文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将散文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散文的入门方法充分利用起来,使学生对散文的意境之美及本质和旨意之实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品悟。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位:感知《荷塘月色》的意境美、语言美、风格美;学习散文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对散文的语言美进行欣赏和掌握;B 通过教师的指导鉴赏让学生从散文的意象入手对鉴赏诗歌的方法进行熟练的掌握。
人类精神生活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优秀的文学作品,而鉴赏主客体在不断的相互适应、相互契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学鉴赏活动,一方面鉴赏主体具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客体受到鉴赏主体的一定程度吸引。文学鉴赏活动在教学条件下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背景进行清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很容易对文本的表层意思进行有效的读解,但是无法对内容的本质和旨意进行深刻的认识,进而盲目产生满足感,进一步鉴赏的兴趣和动力严重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充分重视对学生鉴赏活动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强化并将其有效保持下来的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拉开,让学生生疑生惑,进而将学生的鉴赏需求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发现文本的魅力,进而对文本的本质和旨意进行深入的探究。
针对这种情况,本案例设计的起点定位学生的自我鉴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主要采用诵读的形式,始终贯穿可见,将音乐、画面、朗诵等试听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让患者对散文的优美境界进行充分的感受,进而对文本意义进行自主探索和理解,将知识建构起来,最终促进自身鉴赏能力的显著提升,并将整体的发展获取过来。
【案例实录】
将新课导入后,让学生对配乐朗读的《荷塘月色》进行欣赏,然后提问:在你心中,你对《荷塘月色》的印象是什么?它的美体现在那些方面?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对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进行鉴赏。
老师通读全文,我们能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的何种情感?学生回答,一种浓浓的忧郁、沉思的情感。老师问,这种情感具体是怎样在文中体现的呢?学生回答说,文中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的好……”、“可见那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运用对比方法,用脑中的热闹衬托现实中的孤独和凄凉,进而将自己忧郁、沉思的情感想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案例分析】
自主、发现、探究是现代教育学中极力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本案例力图将这一教学理念有效体现出来。
首先,在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的鉴赏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寻找文本意义、感悟意境,而不是直接将这些告诉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鉴赏权、思考权较为充分,这就有效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精神调动起来,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策动并促成学生鉴赏是教师在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案例中教师始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问题化一定的教学内容,用问题对学生进行驱动,使其积极参与到鉴赏实践中去,而不是和盘托出、全盘授予学生知识,更不是将学习目标简单地设置出来或用指令性任务去对学生的鉴赏进行驱动。采用的主要途径归纳起来就是:展开或解决问题,进而有效探究问题,最终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学生的鉴赏活动中给予其帮助的方式是对难度进行有效的调整,将有效的支持提供给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并对其思路进行有效的疏导等。
再次,将关键词式教学和声音意象式教学贯穿到鉴赏教学中。在关键词式教学方面,陈正喜的《自由的光辉——〈荷塘月色〉教学记》给予了课文的教学内容以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将教学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设定为“自由”,给予学生与作者和文本的心灵交流以充分的重视。但是,该教学处理没有并没有给予写作背景分析以充分的重视,极易引发学生的主观随意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该倾向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将其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声音意象”式教学方面,张国彦《寻觅耳中圣地,获得目下净土——〈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给予引导学生对课文以声写静的特色进行深入的品味以充分的重视,促使学生对作者清幽、高雅的情趣进行切身的感受,从而对学生的性情进行有效的陶冶。该方法具有创新精神,但是只给予了声音意象以充分的关注,很少有效分析视觉及嗅觉等,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弥补。
总之,在对散文的意境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一做法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思考是学生内在的需求,他们有能力去思考并做好思考这件事。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及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显著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