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小,天性活泼好动,且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而数学因其独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一直以来都是一门令很多学生感到畏惧的学科。鉴于此,笔者立足自身教学经验,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激活数学教学活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兴趣;小学;数学;高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驱动学生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拥有了稳定且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反思教学行为,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是达成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作为小学阶段必学的一门课程,自然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再加上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指导日常生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理念。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被广泛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如何巧用信息技术技术实现生活化教学理念成为了社会各界探究的话题之一。
例如,在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时,笔者就结合前面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利用课前时间制作了一段小视频:视频中的数字以大家所熟知的卡通人物的形象出现,这些卡通数字人物一登场就产生了矛盾,进行了一场大家排好队的游戏,其中有错误,也有正确。此时笔者暂停视频,提出问题:你认识这些卡通人物吗?你认识它们代表的数字吗?你能为它们进行正确的排序吗?学生听到笔者的问题后纷纷举起手来,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是小猪佩奇,它身上的数字是5,它应该排在灰太狼的前面;这个是奥特曼,他身上的数字是9,他应该排在最后;这是听着学生的回答,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重新把卡通人物的顺序进行了排列,改正了视频中的错误。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后,笔者为学生播放了数字儿歌,要求学生伴随着歌曲进行舞蹈,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印象,以此完成教学任务。
二、采用多种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
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应该是老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上容易产生的问题而制定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感性思维比较丰富,缺乏理性思维,为了使学生在课上获得更好的心理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保持自信心和独立性,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彩色的卡片把看见的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制成思维导图的模式,供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画的导图进行讲解,使学生清楚的认识数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快速的对比与找到,最后,教师将接下来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再去分析给学生正确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方式,促使学生间接爱上数学知识,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引导合作探究,增强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学科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仅凭教师讲解,非但不能令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甚至还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此时,若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挥主体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类与整理》这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笔者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头现有的一切学具来对其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小组是按照颜色来进行分类的,有的小组是按照用途来进行分类的,还有的小组是以新旧程度为标准进行分类的。最后,笔者让各小组派一个代表来汇报本组的分类方法,以促进全班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相互學习。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而且还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数学潜能,使学生体验了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激发是核心,自主激发是重点,能力培养是主线,只有紧紧围绕这三个关键点,并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展开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进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低耗。
参考文献:
[1]柯俊,毛吉平.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6(37):160-161.
[2]刘钦传.探析兴趣引导以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126.
关键词:兴趣;小学;数学;高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驱动学生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拥有了稳定且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反思教学行为,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是达成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作为小学阶段必学的一门课程,自然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再加上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指导日常生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理念。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被广泛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如何巧用信息技术技术实现生活化教学理念成为了社会各界探究的话题之一。
例如,在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时,笔者就结合前面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利用课前时间制作了一段小视频:视频中的数字以大家所熟知的卡通人物的形象出现,这些卡通数字人物一登场就产生了矛盾,进行了一场大家排好队的游戏,其中有错误,也有正确。此时笔者暂停视频,提出问题:你认识这些卡通人物吗?你认识它们代表的数字吗?你能为它们进行正确的排序吗?学生听到笔者的问题后纷纷举起手来,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是小猪佩奇,它身上的数字是5,它应该排在灰太狼的前面;这个是奥特曼,他身上的数字是9,他应该排在最后;这是听着学生的回答,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重新把卡通人物的顺序进行了排列,改正了视频中的错误。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后,笔者为学生播放了数字儿歌,要求学生伴随着歌曲进行舞蹈,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印象,以此完成教学任务。
二、采用多种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
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应该是老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上容易产生的问题而制定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感性思维比较丰富,缺乏理性思维,为了使学生在课上获得更好的心理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保持自信心和独立性,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彩色的卡片把看见的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制成思维导图的模式,供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画的导图进行讲解,使学生清楚的认识数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快速的对比与找到,最后,教师将接下来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再去分析给学生正确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方式,促使学生间接爱上数学知识,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引导合作探究,增强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学科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仅凭教师讲解,非但不能令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甚至还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此时,若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挥主体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类与整理》这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笔者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头现有的一切学具来对其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小组是按照颜色来进行分类的,有的小组是按照用途来进行分类的,还有的小组是以新旧程度为标准进行分类的。最后,笔者让各小组派一个代表来汇报本组的分类方法,以促进全班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相互學习。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而且还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数学潜能,使学生体验了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激发是核心,自主激发是重点,能力培养是主线,只有紧紧围绕这三个关键点,并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展开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进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低耗。
参考文献:
[1]柯俊,毛吉平.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6(37):160-161.
[2]刘钦传.探析兴趣引导以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