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街最早的动议可能是受到纽约华尔街的启发,华尔街(wall Street)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一条大街的名字,长不超过一英里,宽仅11米。两旁很早就已是摩天大楼竖立,街道如同峡谷,抬头只能望见一线天。
华尔街自18世纪末成为美国的金融大街以来,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人们对华尔街的爱恨情仇交替出现,不断循环,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也还是如此。华尔街历经200多年风风雨雨,是一部沧桑巨变的美国金融史、经济史,也是美国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纽约的城市记忆。
人们提到华尔街想到是这里的人文、历史、指数和美元,而建在北京西二环边上的金融街就不一样了,它是在大规模地拆除了老北京的胡同之后,平地崛起的座座摩天大楼。如果能够亲历金融街走一走,人们的感觉也只是摩天大楼而已,虽然像华尔街一样金融街每天也是成千上万的白领涌到这里上班。但是这里从来不会像华尔街那样辉煌夺目、人声鼎沸,甚至连个游客也没有。
金融街既没有历史,也没有文化,虽然有着几十栋大楼和漂亮的街景,但相互之间却没有太多的联系。历史和文化不是建起来的,更不是拆出来的,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因此即使北京的金融街比华尔街的楼房更高,规模更大,金融街也永远成不了华尔街。因此确实让人难以理解,既然各家金融机构都是相对独立的办公大楼,何必非得集中到一起?虽然西城的金融街叫的很响,又有西扩的计划,但是国内的几家大银行几乎都是在长安街沿线布的点,而CBD地区的华茂大厦依然集中了不少的金融业办事机构,同时朝阳区和丰台区也要雄心勃勃地发展金融产业,看来搞金融业也不是金融街的专利。
现在的金融街位于西二环主干道东侧,西扩后的金融街将跨过二环路向西发展,这样让已经成为北京最堵路段的西二环从金融街穿过,是不是真要把二环变成停车场?或者二环是不是也要西扩?金融街西扩的月坛地区是比较成熟的城区,既靠近多家国家部委的办公楼,也有不少部队大院和休养所,北京儿童医院以及月坛公园、月坛体育馆也在其中,还有很多是五、六十年代的干部宿舍和八、九十年代建设的高层住宅楼,可以说月坛地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和人脉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北京城的城墙、城楼、牌楼都完整存在的时候,建筑学家梁思成就竭力主张:要完整保留北京古城。但是有人就认为完整保留北京太过保守,该保留的保留,不该保留的就应摒弃。对待遗产应区别精华与糟粕,如(故宫)三大殿和颐和园等是精华应该保存,而砖土堆成的城墙则不能与颐和园同日而语。
按照这样的城建思路,原有的建筑与格局被改变,城墙被拆除修筑环路,市区内除故宫、天坛、地坛、天安门广场等少数地点外,其余均被道路横平竖直地切割成密密麻麻的小方块,梁思成将之批评为“纯交通观点”,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北京。金融街的建立以及西扩完全出于经济的目的,我们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纯经济观点”,难道城市发展就只有经济发展吗?“纯交通的观点”已经让我们失去了一个古老的北京城,“纯经济观点”会不会让我们彻底失去北京呢?
城市土地以“实现最大经济利益”为目标,结果必然是既浪费资源又浪费生存空间的重复建设。原住民大规模向外迁徙,城市就像摊大饼一样,一环一环地往外扩张,城区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中心,造成非常集中的定时、定向交通流量,结果是早也堵、晚也堵,城外变睡城,城区中心成鬼城。
月坛地区虽然不像景山、后海地区那样有众多的名人故居和四合院落,但是各大部委的办公大楼和五六十年代的那批苏式住宅楼却是新中国历史的第一笔城市记录。那个时代的建筑非常有特点,也还非常结实,如果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使其适应现在的生活需要,一定会受到业主的拥护。这比动迁人家向城外搬要受欢迎多了,这种利用现有资源的节约型建设其实也是欧美国家近年来极力倡导的,也是与当前建设节约性社会的目标相一致的。
城市是有生命的,特别是越古老的建筑越能让人理解生命的意义。大拆大建抹去了中国城市的个性,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房屋结构变动,使城市文脉遭到毁灭性创伤。北京金融街西扩应当汲取历史的教训,断不应当贸然行事。
华尔街自18世纪末成为美国的金融大街以来,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人们对华尔街的爱恨情仇交替出现,不断循环,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也还是如此。华尔街历经200多年风风雨雨,是一部沧桑巨变的美国金融史、经济史,也是美国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纽约的城市记忆。
人们提到华尔街想到是这里的人文、历史、指数和美元,而建在北京西二环边上的金融街就不一样了,它是在大规模地拆除了老北京的胡同之后,平地崛起的座座摩天大楼。如果能够亲历金融街走一走,人们的感觉也只是摩天大楼而已,虽然像华尔街一样金融街每天也是成千上万的白领涌到这里上班。但是这里从来不会像华尔街那样辉煌夺目、人声鼎沸,甚至连个游客也没有。
金融街既没有历史,也没有文化,虽然有着几十栋大楼和漂亮的街景,但相互之间却没有太多的联系。历史和文化不是建起来的,更不是拆出来的,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因此即使北京的金融街比华尔街的楼房更高,规模更大,金融街也永远成不了华尔街。因此确实让人难以理解,既然各家金融机构都是相对独立的办公大楼,何必非得集中到一起?虽然西城的金融街叫的很响,又有西扩的计划,但是国内的几家大银行几乎都是在长安街沿线布的点,而CBD地区的华茂大厦依然集中了不少的金融业办事机构,同时朝阳区和丰台区也要雄心勃勃地发展金融产业,看来搞金融业也不是金融街的专利。
现在的金融街位于西二环主干道东侧,西扩后的金融街将跨过二环路向西发展,这样让已经成为北京最堵路段的西二环从金融街穿过,是不是真要把二环变成停车场?或者二环是不是也要西扩?金融街西扩的月坛地区是比较成熟的城区,既靠近多家国家部委的办公楼,也有不少部队大院和休养所,北京儿童医院以及月坛公园、月坛体育馆也在其中,还有很多是五、六十年代的干部宿舍和八、九十年代建设的高层住宅楼,可以说月坛地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和人脉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北京城的城墙、城楼、牌楼都完整存在的时候,建筑学家梁思成就竭力主张:要完整保留北京古城。但是有人就认为完整保留北京太过保守,该保留的保留,不该保留的就应摒弃。对待遗产应区别精华与糟粕,如(故宫)三大殿和颐和园等是精华应该保存,而砖土堆成的城墙则不能与颐和园同日而语。
按照这样的城建思路,原有的建筑与格局被改变,城墙被拆除修筑环路,市区内除故宫、天坛、地坛、天安门广场等少数地点外,其余均被道路横平竖直地切割成密密麻麻的小方块,梁思成将之批评为“纯交通观点”,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北京。金融街的建立以及西扩完全出于经济的目的,我们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纯经济观点”,难道城市发展就只有经济发展吗?“纯交通的观点”已经让我们失去了一个古老的北京城,“纯经济观点”会不会让我们彻底失去北京呢?
城市土地以“实现最大经济利益”为目标,结果必然是既浪费资源又浪费生存空间的重复建设。原住民大规模向外迁徙,城市就像摊大饼一样,一环一环地往外扩张,城区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中心,造成非常集中的定时、定向交通流量,结果是早也堵、晚也堵,城外变睡城,城区中心成鬼城。
月坛地区虽然不像景山、后海地区那样有众多的名人故居和四合院落,但是各大部委的办公大楼和五六十年代的那批苏式住宅楼却是新中国历史的第一笔城市记录。那个时代的建筑非常有特点,也还非常结实,如果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使其适应现在的生活需要,一定会受到业主的拥护。这比动迁人家向城外搬要受欢迎多了,这种利用现有资源的节约型建设其实也是欧美国家近年来极力倡导的,也是与当前建设节约性社会的目标相一致的。
城市是有生命的,特别是越古老的建筑越能让人理解生命的意义。大拆大建抹去了中国城市的个性,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房屋结构变动,使城市文脉遭到毁灭性创伤。北京金融街西扩应当汲取历史的教训,断不应当贸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