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科:风起园区,苏相蓄势待发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in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正式揭牌,意味着苏州工业園区与相城区携手打造的苏相合作区进入实体化运作,苏州首次尝试的“市内飞地”发展形式也蓄势待发。
  记者采访了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分院院长蒋维科,他从2005年开始便参与园区各类规划编制工作,目前也参与苏相合作区控规相关工作,对于苏相合作区这种新发展模式,他有着诸多展望和建议。
  大局为纲,打破行政局限
  蒋维科认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国家正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大区域战略为引领,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
  如何打破行政壁垒,找到区域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是各级政府一直在聚焦思考的问题。江苏从2006年就开始试行南北共建园区,以往,工业园区的对外合作,如苏宿工业园区等,还只局限在某一领域。新时期苏相合作区正积极探索“经济区、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以“市内飞地”形式促进市域一体化发展,推动苏相合作区后发崛起。对于苏州,这也是对存量转型发展阶段的积极探索。
  苏相合作,打破经验桎梏
  作为工业园区全面主导、相城区全面推进的“市内飞地”新典范,苏相合作区将延续园区亲商、高效、务实的政府管理作风和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同时破解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空间瓶颈,为园区产业开辟新空间,一些符合苏相合作区发展方向的园区产业也将被导入进去。
  对于未来发展,蒋维科认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苏相合作区的规划绝不是对园区经验的生搬硬套,而是对园区经验的借鉴和对园区遗憾的弥补。
  他认为,苏相合作区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换位到90后甚至00后的思维模式。比起良好的居住、教育、商业等物质层面配套,新一代的高端人才可能还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想象与个性化空间,规划能否满足他们居、业、娱等多元化的需求,甚至能否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工作热情,都可能成为他们选择在此工作定居的决定性因素。一旦区域具备了这些特质,人才又将带来相应的产业反哺区域发展,这就是新的人、城、业的关系。
  因此在规划时,核心还是 “以人为本”,在土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苏相合作区希望发展哪些产业?这些产业的从业人员有什么特点?如何使苏相合作区在未来发展中对此类高端人才形成持续吸引力?这些都是规划出发的源点。
  打破局限,创造苏相新路
  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他对苏相合作区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关注生态文明。未来的城市,跟人们对以往城市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比如云集了风投、创意和互联网公司的杭州梦想小镇,小镇内特意保留了一块水稻田,风吹麦浪时,人们走出办公室,挽起裤腿下田收割麦穗。这种依托生态环境,且能参与互动的价值空间,相比高楼大厦更能激发人才的创意和热情。
  苏相合作区目前仍然保留了一些的原汁原味的农田、农村,如何对其进行创新性保护与利用,是苏相合作区大有文章可做的命题。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化诗意人居与乐业空间,是规划中应当考虑的问题。
  保护生态资源、发展都市农业,不仅迎合了苏相合作区向更宜居、更集约、更智慧方向发展的目标,也更能满足高端从业人员在紧张的工作节奏中,徜徉在田园都市的休闲游憩需求。
  第二、预留充足弹性。未来城市的发展将更加多元,更具不确定性,除了将充足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考虑到规划之中来,还应该为未来的交通建设和可能需要的产业及社会事业等留下土地空间,保证苏相合作区在国土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为未来的长远发展预留充足潜力空间。
  第三、发挥区位优势。从长三角一体化和苏锡融合的发展视角去看,苏相合作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苏锡之间难得的城市绿肺。可以借助高铁新城、无锡硕放机场等,放大其交通优势,辅以自身的轨道等公共交通,实现市域通达;结合无锡高新区的高精尖产业资源,找到苏相自身的产业门类细分;联合荡口古镇的旅游和漕湖生态资源,进行农体旅一体化发展,打造都市区近郊的田园综合体。
  对于苏相合作区的未来,见证了工业园区十几年发展历程的蒋维科表示十分期待。这次全新的尝试注定将延续园区的魅力和园区的辉煌,也注定会在碰撞下创造很多全新的产物。
  在园区管委会和相城区政府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新的问题和需要磨合的情况,但是他认为只要立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格局下,把眼光放在长远发展的进程中,保持更高层面的大局观,勇于尝试勇于担当,一定可以创造一个“比园区更像园区”的新典范。
其他文献
1994年,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园区开发主体,充分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理念和经验,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建设原则,发挥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打造以城市规划、产业招商为先导,土地开发、园区配套类房地产开发、绿色公用等多项业务并举的园区开发运营业务模式,为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
期刊
近日,姑苏区金阊街道金门路联动支部收到一面写着“精细管理 暖心服务”的锦旗。送旗的是石路商圈的外卖小哥,金门路联动支部在石路天虹商场外专门为他们设置了“外卖专用停车位”,这务实举措让小哥们大大点赞。  2020这一年,金阊街道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以创新实施“初心堡垒”联动行动为着力点,将亟需解决的一件件大事、要事、棘手事转化为联动支部的攻坚方向,积极探索城市“区域党建共同体”的金阊实
期刊
十里漕湖,流淌的是生生不息的文明新风尚。  从民生保障,到城市管理,在新时代文明的召唤下,以科技赋能、多元共治、党建引领为切入口,漕湖街道坚持与区域协调发展同频共振,融合共生,用精细之举,开创了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局面。  地处苏相合作区的核心区域,漕湖街道拥有规上企业72家,辖区常住人口25314人,暂住人口30461人,流动人口占比55%,动迁安置小区占比70%,老龄人群比重大。面对精细化民生服务
期刊
1996年便落户在苏州工业园区,并设有两家工厂的美资企业楼氏电子,多年来对园区的亲商环境和服务体系一直高度认可。然而,2013年,企业当时对外公布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园区工厂整体搬迁至位于相城的苏相合作区,成为当地首个园区产业转移项目,由此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时至今日,楼氏苏州的产值增加了60%,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人均产出提高了3倍,硅麦克风生产线和陶瓷电容器生产线也相继获
期刊
寒冬时节,漕湖之畔,在苏州国家质量基础(NQI)基地、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易德龙二期、利华科技等在建项目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挖掘机、塔吊“你来我往”。这样的在建项目在苏相合作区共有20多个,有2500余名工人为合作区项目建设挥洒汗水。  随着越来越多重大项目的建设投产,苏相合作区掀起了项目集聚的高潮。“到苏相合作区投资兴业”的背后,是当地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提升。自4月8日揭牌成立以来,
期刊
处在大有可为、引领创新的历史机遇期,要想持续深入开拓苏相合作区的新局面,需要一支具有改革创新、热情澎湃、敢于当担、尽职尽责特质的干部队伍。  第一张“全家福”的诞生  2020年7月1日,苏相合作区团队在漕湖大厦前集体合影留念,有了第一次“全家福”。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相城区委常委、苏相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沈磊强调,“苏相合作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迫切需
期刊
1994年启动至今,苏州工业园区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和“唯一”,让苏州城外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一片洼地,成为了如今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非凡园区”。  27年筚路蓝缕,园区通过对新加坡经验不断的学习、借鉴,并持续地消化、吸收、再创造,实现了令世人惊叹的发展速度。同时,“园区经验”也通过园区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走向四面八方,成为苏州奉献给全国的发展智慧。  在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同样充满了“园区经验
期刊
篮球气垫鞋、脱水蔬菜、钛合金眼镜架、圆珠笔、尿不湿、离子烫……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都源自航空航天技术的民用转化。我国开发的1100余种新材料中,约80%是因航天需求而诞生的。  张天翔,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自2008年入职航天科工三院306所以来,他在新材料领域已经深耕了12个年头。对于这家2019年刚刚正式成立的公司,张天翔更是参与了整个筹备、选址、规
期刊
说起云南云内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说起它的合作商,福田、凯马、江淮等汽车品牌,大家就很熟悉了。  云内动力作为国有大一型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512 家企业之一,重点发展智能新能源动力总成、改装车及智能农机、汽车电子、节能新材料四大产业板块,产品主要涉及动力总成、高原特色智能农机、节能新材料、新能源改装汽车等。目前云内动力所生产的汽车用柴油发动机销售量和市场份额全国第一。  2
期刊
苏相合作区是一个“市内飞地”的模式探索。“飞地经济”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些年上海在鹽城大丰的飞地,以及近些年深汕合作区的“飞地”经济,甚至之前苏州工业园区与新加坡的合作,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跨国飞地”经济的概念。  在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国杰看来,苏相合作区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市内飞地”的模式。  不仅仅是“双赢”  “苏州工业园区全面主导、相城区全面推进”,对于这句高度概括的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