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便落户在苏州工业园区,并设有两家工厂的美资企业楼氏电子,多年来对园区的亲商环境和服务体系一直高度认可。然而,2013年,企业当时对外公布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园区工厂整体搬迁至位于相城的苏相合作区,成为当地首个园区产业转移项目,由此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时至今日,楼氏苏州的产值增加了60%,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人均产出提高了3倍,硅麦克风生产线和陶瓷电容器生产线也相继获得了省级和市级智能车间的荣誉。
继楼氏电子之后,多家园区企业这几年也紧跟步伐,到了苏相合作区这片热土上丰满羽翼、振翅飞翔,演绎了一个个“再上新台阶”的发展故事。苏相合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吴烈一直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在他看来,园区的优质企业来到漕湖畔发展,既能为当地大开发、大建设积极贡献力量,同时,这些企业也获得了所处快速发展阶段的各种必需。这种“两全其美”,正印证了最初园区与相城区“跨区合作、联动开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初衷。
初 启 航
苏相携手八载,形成一定产业基础
2012年元旦过后,吴烈与其他5名园区干部一起派驻“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当时所在的相城经开区,从原苏州工业园区投资促进局(招商局)副局长的岗位,外派至相城经开区任招商局局长一职。
吴烈表示,首轮苏相合作的出发点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发展空间日益受限;另一方面漕湖的土地资源相对宽松,但由于客观地理位置较偏,产业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暂未形成体系。“我来后,目标就是发挥园区优势,优化本土产业结构,形成产业规模效应。”
记者了解到,起初的苏相合作模式相对简单,主要以选派干部挂职、介绍园区企业项目转移等为主,并没有设立实体机构,但那时起,园区派出干部就和相城经开区管理团队成了“自家人”。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不断招引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承接园区转移项目,一直是苏相合作区招商工作的主线。8年多时间里,合作区先后引进项目294个,总投资达336亿元,吸引了中航工业、美的、中国平安等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和赛峰等知名外资企业项目,以及福耀集团、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苏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的重大项目落户。
如今,这些或是合作区自主招引,或是园区介绍转移的优质项目,共同构成了合作区实体经济的靓丽底色。“主导产业已初步成型,龙头企业规模渐显,科技创新新鲜血液不断流入,与最早开发时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变化。”吴烈说。
再 出 发
资源优势互补,园区主导地位明晰
2020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决定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深化苏相合作,同年4月8日,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正式揭牌,开始独立运作,“园区经验”输出迎来全新“市内飞地”。
如果说2012年-2020年被称之为启航阶段,那么2020年则是再出发的新起点,这一次,苏相合作区的产业提升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和使命。
仅2020年,苏相合作区就从园区引进了长瑞光电、鲁信新材料、大福自动搬送设备、兰蒂奇新材料等知名企业10余个。其中,长瑞光电在苏相合作区建设了新的百级和千级洁净车间,专注于半导体激光芯片的研发和生产;鲁信新材料则是金属粉末行业的隐形冠军,落户苏相合作区的项目将作为鲁信新材料上市公司总部及生产基地,从事高端合金粉末研发和生产。
“这一次,是要打造出一个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园区。”此时,吴烈的职务已经转变为合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仍分管招商工作。与第一次携手不同,苏相合作区管委会的设立,有了专门的实体化运作机构,机制体制创新优化,各条线组建专业团队,可以做更多创新与探索。“现在管理层有百分之六七十是园区派过来的,主导地位清晰,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又是新一轮挑战。”
与此同步,园区还有更多资源在输入,2020年11月,苏相合作区管委会与苏州独墅湖科教創新区管委会签订了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协同开展项目共引、强化创新生态建设、加强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整合政府和社会创新要素资源,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人才、企业间的交流,推动产学研有效嫁接,以“智造”赋能产业升级。
奔 未 来
有意疏导,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
“共享空间资源、政策倾斜、体制创新,结合现有产业结构,逐渐明晰主导产业方向,有意识地疏导,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吴烈表示,合作区将充分借鉴园区高效审批体系、服务创新模式等先进经验,为企业提供便利、优质的产业环境,新一轮合作从产业规划上来看,会出现新的生机。“我们会根据国家产业主导方向,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培育一些新兴产业,对产业进行新一轮升级。”
以楼氏电子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已初具规模,其生产的消费电子核心零部件在国际上享有一席之地;以宏石激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在区内拥有十分规模的研发、生产基地,企业发展已驶入高速成长的“快车道”;以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为代表的新材料,瞄准产业风口,凭借雄厚的资源优势和尖端的材料技术,倾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
此外,还有福耀玻璃、美的清洁等为代表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集聚,以长风药业、卡士酸奶为代表的生命科技及健康产业持续壮大,加上长瑞光电、大福等“新鲜血液”持续注入。吴烈表示,未来该区域将围绕国家产业战略,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发挥后发优势。
一幅令人期待的漕湖产业发展图景,正迅速拉开帷幕!
时至今日,楼氏苏州的产值增加了60%,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人均产出提高了3倍,硅麦克风生产线和陶瓷电容器生产线也相继获得了省级和市级智能车间的荣誉。
继楼氏电子之后,多家园区企业这几年也紧跟步伐,到了苏相合作区这片热土上丰满羽翼、振翅飞翔,演绎了一个个“再上新台阶”的发展故事。苏相合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吴烈一直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在他看来,园区的优质企业来到漕湖畔发展,既能为当地大开发、大建设积极贡献力量,同时,这些企业也获得了所处快速发展阶段的各种必需。这种“两全其美”,正印证了最初园区与相城区“跨区合作、联动开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初衷。
初 启 航
苏相携手八载,形成一定产业基础
2012年元旦过后,吴烈与其他5名园区干部一起派驻“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当时所在的相城经开区,从原苏州工业园区投资促进局(招商局)副局长的岗位,外派至相城经开区任招商局局长一职。
吴烈表示,首轮苏相合作的出发点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发展空间日益受限;另一方面漕湖的土地资源相对宽松,但由于客观地理位置较偏,产业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暂未形成体系。“我来后,目标就是发挥园区优势,优化本土产业结构,形成产业规模效应。”
记者了解到,起初的苏相合作模式相对简单,主要以选派干部挂职、介绍园区企业项目转移等为主,并没有设立实体机构,但那时起,园区派出干部就和相城经开区管理团队成了“自家人”。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不断招引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承接园区转移项目,一直是苏相合作区招商工作的主线。8年多时间里,合作区先后引进项目294个,总投资达336亿元,吸引了中航工业、美的、中国平安等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和赛峰等知名外资企业项目,以及福耀集团、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苏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的重大项目落户。
如今,这些或是合作区自主招引,或是园区介绍转移的优质项目,共同构成了合作区实体经济的靓丽底色。“主导产业已初步成型,龙头企业规模渐显,科技创新新鲜血液不断流入,与最早开发时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变化。”吴烈说。
再 出 发
资源优势互补,园区主导地位明晰
2020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决定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深化苏相合作,同年4月8日,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正式揭牌,开始独立运作,“园区经验”输出迎来全新“市内飞地”。
如果说2012年-2020年被称之为启航阶段,那么2020年则是再出发的新起点,这一次,苏相合作区的产业提升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和使命。
仅2020年,苏相合作区就从园区引进了长瑞光电、鲁信新材料、大福自动搬送设备、兰蒂奇新材料等知名企业10余个。其中,长瑞光电在苏相合作区建设了新的百级和千级洁净车间,专注于半导体激光芯片的研发和生产;鲁信新材料则是金属粉末行业的隐形冠军,落户苏相合作区的项目将作为鲁信新材料上市公司总部及生产基地,从事高端合金粉末研发和生产。
“这一次,是要打造出一个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园区。”此时,吴烈的职务已经转变为合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仍分管招商工作。与第一次携手不同,苏相合作区管委会的设立,有了专门的实体化运作机构,机制体制创新优化,各条线组建专业团队,可以做更多创新与探索。“现在管理层有百分之六七十是园区派过来的,主导地位清晰,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又是新一轮挑战。”
与此同步,园区还有更多资源在输入,2020年11月,苏相合作区管委会与苏州独墅湖科教創新区管委会签订了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协同开展项目共引、强化创新生态建设、加强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整合政府和社会创新要素资源,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人才、企业间的交流,推动产学研有效嫁接,以“智造”赋能产业升级。
奔 未 来
有意疏导,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
“共享空间资源、政策倾斜、体制创新,结合现有产业结构,逐渐明晰主导产业方向,有意识地疏导,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吴烈表示,合作区将充分借鉴园区高效审批体系、服务创新模式等先进经验,为企业提供便利、优质的产业环境,新一轮合作从产业规划上来看,会出现新的生机。“我们会根据国家产业主导方向,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培育一些新兴产业,对产业进行新一轮升级。”
以楼氏电子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已初具规模,其生产的消费电子核心零部件在国际上享有一席之地;以宏石激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在区内拥有十分规模的研发、生产基地,企业发展已驶入高速成长的“快车道”;以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为代表的新材料,瞄准产业风口,凭借雄厚的资源优势和尖端的材料技术,倾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
此外,还有福耀玻璃、美的清洁等为代表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集聚,以长风药业、卡士酸奶为代表的生命科技及健康产业持续壮大,加上长瑞光电、大福等“新鲜血液”持续注入。吴烈表示,未来该区域将围绕国家产业战略,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发挥后发优势。
一幅令人期待的漕湖产业发展图景,正迅速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