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当落实整体感知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ruby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读懂全文,方能参透细微,解读一篇文章必须有个整体感知的过程。整体感知文章可以避免犯“一叶障目”的错误。落实整体感知要把握“三个步骤”和“三个关键”。
  “三个步骤”是打开整体感知这把锁的钥匙。
  1.通读全文,知其大意。这是整体感知的基础。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前提下,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景物、主要事实,主要观点,要忽略细节,切忌“咬文嚼字”。
  2.抓住文脉,理清思路。这是整体感知的重点。寻出作者的思维轨迹,理清文章脉络,勾画出结构框架简图,这是把握作者思想和观点的前提。
  3.概括中心,领悟感情。这是整体感知的关键。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感情是文章的血脉。须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通过归纳、分析、综合,把文章主旨从纷繁的文字中剥离出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清晰起来。
  “三个关键”是落实整体感知的着眼点。
  1.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打开这扇窗,就能窥见文章蕴含的奥妙。题目一般是由词组和短句表述的,这样可以从分析词组构成类型和句式特点入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题目是一个并列词组,在结合开头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可以判断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理解标题要反复深入地理解。还以《荷塘月色》为例,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解读,知道文章写的是荷塘里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这样标题也是偏正关系的词组。
  2.关键句。关键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了关键句就抓住了文章的“纲”,使文章的主要信息一目了然。常见的关键句有: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文眼句、抒情性的句子和议论性的句子。
  3.文章的线索。文章通过线索把零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由于作者思路千变万化,也由于写作内容、意图和表达的中心思想各不相同,文章的线索也多种多样。文章的线索常因文体而异。概括起来有六种:人、事、情、景、物、理。
  掌握了整体感知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筛选并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全面解读一篇文章了,从而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
其他文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基础.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建设新型文明创造了前提条件,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的基本框
凯勒说:“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学生各种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课内外互补。阅读就是吸收、借鉴,吸取精神养料,为创新打基础。“阅读一本有益的书,就如同在给自己的心灵进行洗礼;阅读一本好书,也犹如与生活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
近年来,“语文活动课”的研究活动呈现出一派喜人的势头,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不断变化。然而,“语文活动课”不只是单纯的教育技术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它更应该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系统的体现,因此,探索一套既科学又切实的方法和规律,实现“语文活动课”的最优化,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图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个敢
一篇好的文章有若干标准,如语言出彩、结构新颖等。但这些毕竟是形式上的东西,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那些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目前,学生们的文章普遍存在生搬硬套、无病呻吟的现象,整篇文章读来乏味无比。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心态浮躁。我们的学生目前学习压力很大,眼里
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有着十几年以上教龄的语文教师的直接教学经验是: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运用“灌”、“填”的教学方法,把教参上的结论给学生输送过去。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还清楚地记得,在课堂上,大家只有听、记、复述的份儿,哪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偶有胆敢“标新立异”者,也即刻被“乱棍打死”。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读完这首短短的诗歌,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内心又会升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抒情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
在全国首开先河的宁夏“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为西部贫困地区根据自己的区情选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道路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在解决本地区具有特质的人口安全问题的同时,对新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书本中有世事,文章中有人情,课文是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和表现。学生通过阅读从文章中间接地了解自然,理解生活,把握社会;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这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方面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是培养人的行为。理解生活、培养情感,是学生阅读的两个重要的目标,我们日常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属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