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说“不”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hongju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有着十几年以上教龄的语文教师的直接教学经验是: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运用“灌”、“填”的教学方法,把教参上的结论给学生输送过去。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还清楚地记得,在课堂上,大家只有听、记、复述的份儿,哪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偶有胆敢“标新立异”者,也即刻被“乱棍打死”。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对于传承了几千年“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无疑是革命性的宣言。它要求语文教师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彻底抛弃“专制”的教育方式,实施民主平等教学。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语文观的客观要求。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其内容的兼容性和结构的多元性,而这进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结论的多样性和可探究性。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打破框框,实行开放性教学。我在教学中做到了完全解除学生思想束缚,力求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说‘不’”。
  具体做法如下:
  一、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变“师长”为“师友”,营造民主平等氛围。
  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习惯于板着面孔,说话的口吻也以教训为主,这样一副拒人千里的姿态,怎能让学生亲近你,又怎能让学生敢于对你说“不”!为了使自己有亲和力,我先为自己的心态定位,就是充分意识到师生本来就是平等的,只要彼此真诚相待,是完全可以成为朋友的。在这样的心态下,我能够就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们促膝谈心、互换看法。久而久之,学生不只是敢于,更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将心中所想与我交流,甚至包括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老师不是冷冰冰的管教者,而是可以心灵沟通的朋友。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二、“参考答案”不是“标准答案”,全力打破思维定势,激活学生头脑。
  我们每位教师至少有一份教参资料,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使然,将教参资料中的分析当成唯一解释强加到学生头上。我们可以说那是最权威的解释,但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理解方式。正因如此,我们把一些本应抓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绝佳机会,给很可惜地丢掉了。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将“参考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内涵区分开来,即“标准答案”的“标准”是唯一的,是死的,不容更改的,但“参考答案”由于“标准”的不确定性,因而答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定论。在此基础上,我利用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中,我就将“国际大专辩论赛”搬进课堂,让学生在“移山”与“搬家”之间激烈争论,教师作最后点评。如此一来,教师就跳出了教参“一本正经”的窠臼,学生不仅深感于愚公的精神,而且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
  三、把作文当成思想的芳草地,把日记作为心灵的百花园,不拘一格塑造人才。
  作文训练既是应考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因此,日常作文应常抓不懈。日常作文包括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两种,课内作文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而课外作文则是学生演练语言、抒发性灵的自主行为。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不可分割。我在组织课内作文训练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已延续了千百年的所谓不可移易的经典理论敢于怀疑,如“知人未必善任”(贪官),“君子并非固穷”(当前知识分子),“燕雀亦知鸿鹄之志”(地位低微,但有远大志向的人)等文题都是在我的暗示之下,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拟定出来的。在日记中,学生则完全回到了自己的精神乐园,他们或想象奇特,或抒情赞美,或针砭时弊,或吐诉衷曲。打开作文本,我感到学生的思想犹如小草开始发芽了,我小心地呵护着这片芳草地;掀开日记本,我看到学生的心灵就像一朵朵鲜花在阳光下怒放,我欣喜地护理着这座百花园。当然,对有违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言论我会及时引导,将这些出轨的言行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言以蔽之,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方是明智的选择。
其他文献
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的教育无论是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达不到这种要求,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必须在变革中求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尽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创新,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重视。    一、教学观
邓小平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和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现行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水一潭,不应该再用填鸭式教法,而应该是动态的活泼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而生成了宽松的氛围,睿智的辩论,微笑的领悟等一道道美丽
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基础.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建设新型文明创造了前提条件,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的基本框
凯勒说:“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学生各种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课内外互补。阅读就是吸收、借鉴,吸取精神养料,为创新打基础。“阅读一本有益的书,就如同在给自己的心灵进行洗礼;阅读一本好书,也犹如与生活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
近年来,“语文活动课”的研究活动呈现出一派喜人的势头,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不断变化。然而,“语文活动课”不只是单纯的教育技术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它更应该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系统的体现,因此,探索一套既科学又切实的方法和规律,实现“语文活动课”的最优化,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本文试图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个敢
一篇好的文章有若干标准,如语言出彩、结构新颖等。但这些毕竟是形式上的东西,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那些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目前,学生们的文章普遍存在生搬硬套、无病呻吟的现象,整篇文章读来乏味无比。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心态浮躁。我们的学生目前学习压力很大,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