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有着十几年以上教龄的语文教师的直接教学经验是: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运用“灌”、“填”的教学方法,把教参上的结论给学生输送过去。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还清楚地记得,在课堂上,大家只有听、记、复述的份儿,哪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偶有胆敢“标新立异”者,也即刻被“乱棍打死”。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对于传承了几千年“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无疑是革命性的宣言。它要求语文教师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彻底抛弃“专制”的教育方式,实施民主平等教学。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语文观的客观要求。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其内容的兼容性和结构的多元性,而这进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结论的多样性和可探究性。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打破框框,实行开放性教学。我在教学中做到了完全解除学生思想束缚,力求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说‘不’”。
具体做法如下:
一、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变“师长”为“师友”,营造民主平等氛围。
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习惯于板着面孔,说话的口吻也以教训为主,这样一副拒人千里的姿态,怎能让学生亲近你,又怎能让学生敢于对你说“不”!为了使自己有亲和力,我先为自己的心态定位,就是充分意识到师生本来就是平等的,只要彼此真诚相待,是完全可以成为朋友的。在这样的心态下,我能够就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们促膝谈心、互换看法。久而久之,学生不只是敢于,更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将心中所想与我交流,甚至包括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老师不是冷冰冰的管教者,而是可以心灵沟通的朋友。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二、“参考答案”不是“标准答案”,全力打破思维定势,激活学生头脑。
我们每位教师至少有一份教参资料,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使然,将教参资料中的分析当成唯一解释强加到学生头上。我们可以说那是最权威的解释,但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理解方式。正因如此,我们把一些本应抓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绝佳机会,给很可惜地丢掉了。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将“参考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内涵区分开来,即“标准答案”的“标准”是唯一的,是死的,不容更改的,但“参考答案”由于“标准”的不确定性,因而答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定论。在此基础上,我利用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中,我就将“国际大专辩论赛”搬进课堂,让学生在“移山”与“搬家”之间激烈争论,教师作最后点评。如此一来,教师就跳出了教参“一本正经”的窠臼,学生不仅深感于愚公的精神,而且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
三、把作文当成思想的芳草地,把日记作为心灵的百花园,不拘一格塑造人才。
作文训练既是应考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因此,日常作文应常抓不懈。日常作文包括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两种,课内作文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而课外作文则是学生演练语言、抒发性灵的自主行为。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不可分割。我在组织课内作文训练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已延续了千百年的所谓不可移易的经典理论敢于怀疑,如“知人未必善任”(贪官),“君子并非固穷”(当前知识分子),“燕雀亦知鸿鹄之志”(地位低微,但有远大志向的人)等文题都是在我的暗示之下,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拟定出来的。在日记中,学生则完全回到了自己的精神乐园,他们或想象奇特,或抒情赞美,或针砭时弊,或吐诉衷曲。打开作文本,我感到学生的思想犹如小草开始发芽了,我小心地呵护着这片芳草地;掀开日记本,我看到学生的心灵就像一朵朵鲜花在阳光下怒放,我欣喜地护理着这座百花园。当然,对有违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言论我会及时引导,将这些出轨的言行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言以蔽之,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方是明智的选择。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其内容的兼容性和结构的多元性,而这进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结论的多样性和可探究性。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打破框框,实行开放性教学。我在教学中做到了完全解除学生思想束缚,力求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说‘不’”。
具体做法如下:
一、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变“师长”为“师友”,营造民主平等氛围。
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习惯于板着面孔,说话的口吻也以教训为主,这样一副拒人千里的姿态,怎能让学生亲近你,又怎能让学生敢于对你说“不”!为了使自己有亲和力,我先为自己的心态定位,就是充分意识到师生本来就是平等的,只要彼此真诚相待,是完全可以成为朋友的。在这样的心态下,我能够就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们促膝谈心、互换看法。久而久之,学生不只是敢于,更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将心中所想与我交流,甚至包括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老师不是冷冰冰的管教者,而是可以心灵沟通的朋友。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二、“参考答案”不是“标准答案”,全力打破思维定势,激活学生头脑。
我们每位教师至少有一份教参资料,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使然,将教参资料中的分析当成唯一解释强加到学生头上。我们可以说那是最权威的解释,但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理解方式。正因如此,我们把一些本应抓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绝佳机会,给很可惜地丢掉了。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将“参考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内涵区分开来,即“标准答案”的“标准”是唯一的,是死的,不容更改的,但“参考答案”由于“标准”的不确定性,因而答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定论。在此基础上,我利用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中,我就将“国际大专辩论赛”搬进课堂,让学生在“移山”与“搬家”之间激烈争论,教师作最后点评。如此一来,教师就跳出了教参“一本正经”的窠臼,学生不仅深感于愚公的精神,而且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
三、把作文当成思想的芳草地,把日记作为心灵的百花园,不拘一格塑造人才。
作文训练既是应考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因此,日常作文应常抓不懈。日常作文包括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两种,课内作文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而课外作文则是学生演练语言、抒发性灵的自主行为。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不可分割。我在组织课内作文训练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已延续了千百年的所谓不可移易的经典理论敢于怀疑,如“知人未必善任”(贪官),“君子并非固穷”(当前知识分子),“燕雀亦知鸿鹄之志”(地位低微,但有远大志向的人)等文题都是在我的暗示之下,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拟定出来的。在日记中,学生则完全回到了自己的精神乐园,他们或想象奇特,或抒情赞美,或针砭时弊,或吐诉衷曲。打开作文本,我感到学生的思想犹如小草开始发芽了,我小心地呵护着这片芳草地;掀开日记本,我看到学生的心灵就像一朵朵鲜花在阳光下怒放,我欣喜地护理着这座百花园。当然,对有违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言论我会及时引导,将这些出轨的言行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言以蔽之,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方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