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的理论观点。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立足于我国改革发展的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本质、“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等重要理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等一系列的群众观点。邓小平人民群众观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关于人民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人民群众观 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是一位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是党和人民的好儿子,他的一生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而在他的思想理论中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民群众观。邓小平的人民群众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关于人民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其核心思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人民群众观
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体现和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第一个层面的含义;邓小平在指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方面之后,紧接着指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二方面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关系和价值目标方面的体现。 社会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但仅有这一方面还没有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完全讲清楚, 资本主义也要在某种意义、 阶段和程度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然它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有限度的, 但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即使能够发展生产力,其成果也不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财富只能归少数人占有,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除了它容许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以外, 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邓小平讲的“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离开共同致富, 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人民群众观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过分强调发展的速度,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以及过分强调生产的积累,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人民的生活在长时期内不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善。而邓小平在新时期设计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既规划了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又规划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第一步,用大致10年的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人均达到5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实现 温饱;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比较富裕。“三步走”的每一步的人民生活水平目标都很明确,纠正了我们以往在制订阶段性的经济发展计划中对如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注意不够的偏差, 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以民为本的生产目的。
三、邓小平价值理论中的人民群众观
邓小平的价值理论是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中体现着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的理论。从价值理论的视角看待社会主义,更多地涉及到社会主义方方面面的意义问题。在邓小平价值理论视域中,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既是价值的实者,又是价值的裁判。在这里,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在做出我们党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上, 邓小平提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改革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四、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中的人民群众观
党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重要目标,也是群众观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具体体现。首先,邓小平认为,领导干部必须是有能力为人民造福的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标准。其中,他特别重视有能力“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认为这是用人的“主要的政治标准”。他殷切地期望中青年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领导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不但把“服务”规定为领导工作的本质,而且还把“为谁服务”的问题与人们的世界观联系起来,强调“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他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优秀品德,更是科学的世界观。他要求领导干部做人民的公仆,共产党人要做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引路人。其次,提出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克服官僚主义。这是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已经成为败坏党风和党的形象的重大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切实加以解决,要改革领导体制,精简机构,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第三,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对于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腐败问题,他严肃警告: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五、邓小平思想路线中的人民群众观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我党联系群众的根本工作方法,十分尊重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十分重视用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指导和率领人民群众前进。 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中许多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 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的范围内, 决不是一个人的头脑就可以钻出什么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的发明,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是把它们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邓小平还十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作用,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使得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始终保持其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指出“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党的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宗旨,只有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奋斗才能最终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自己的社会实践,自己的“作为”才能最终得到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在党的实际工作中“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在实际工作中,邓小平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力事”,要广开言路,让各方面的意见、要求、批评、建议充分地反映出来,以利于党和政府集中正确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集思广益,制定出合乎实际符合群众利益的好的方案和计划。邓小平更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业的权力。要努力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吸收人民群众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扩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才能防止我们党和国家机关的干部由“社会公仆”转变为“社会主人”,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638页.
[3]李磊.邓小平理论中的人民群众观.学习月刊,2011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人民群众观 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是一位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是党和人民的好儿子,他的一生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而在他的思想理论中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民群众观。邓小平的人民群众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关于人民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其核心思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人民群众观
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体现和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第一个层面的含义;邓小平在指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方面之后,紧接着指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二方面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关系和价值目标方面的体现。 社会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但仅有这一方面还没有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完全讲清楚, 资本主义也要在某种意义、 阶段和程度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然它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有限度的, 但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即使能够发展生产力,其成果也不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财富只能归少数人占有,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除了它容许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以外, 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邓小平讲的“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离开共同致富, 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人民群众观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过分强调发展的速度,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以及过分强调生产的积累,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人民的生活在长时期内不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善。而邓小平在新时期设计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既规划了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又规划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第一步,用大致10年的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人均达到5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实现 温饱;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比较富裕。“三步走”的每一步的人民生活水平目标都很明确,纠正了我们以往在制订阶段性的经济发展计划中对如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注意不够的偏差, 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以民为本的生产目的。
三、邓小平价值理论中的人民群众观
邓小平的价值理论是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中体现着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的理论。从价值理论的视角看待社会主义,更多地涉及到社会主义方方面面的意义问题。在邓小平价值理论视域中,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既是价值的实者,又是价值的裁判。在这里,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在做出我们党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上, 邓小平提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改革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四、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中的人民群众观
党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重要目标,也是群众观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具体体现。首先,邓小平认为,领导干部必须是有能力为人民造福的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标准。其中,他特别重视有能力“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认为这是用人的“主要的政治标准”。他殷切地期望中青年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领导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不但把“服务”规定为领导工作的本质,而且还把“为谁服务”的问题与人们的世界观联系起来,强调“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他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优秀品德,更是科学的世界观。他要求领导干部做人民的公仆,共产党人要做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引路人。其次,提出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克服官僚主义。这是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已经成为败坏党风和党的形象的重大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切实加以解决,要改革领导体制,精简机构,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第三,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对于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腐败问题,他严肃警告: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五、邓小平思想路线中的人民群众观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我党联系群众的根本工作方法,十分尊重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十分重视用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指导和率领人民群众前进。 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中许多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 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的范围内, 决不是一个人的头脑就可以钻出什么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的发明,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是把它们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邓小平还十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作用,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使得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始终保持其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指出“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党的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宗旨,只有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奋斗才能最终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自己的社会实践,自己的“作为”才能最终得到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在党的实际工作中“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在实际工作中,邓小平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力事”,要广开言路,让各方面的意见、要求、批评、建议充分地反映出来,以利于党和政府集中正确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集思广益,制定出合乎实际符合群众利益的好的方案和计划。邓小平更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业的权力。要努力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吸收人民群众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扩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才能防止我们党和国家机关的干部由“社会公仆”转变为“社会主人”,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638页.
[3]李磊.邓小平理论中的人民群众观.学习月刊,2011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