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明确说到:“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新课改教材中,每一课的教学都是以一个和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情境为依托的。创设情境的作用,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的学习状态得以激发,以期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其次,情境的设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抽象的教学理论得以沟通,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数学。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情境设置的基本作用认识不充分,价值体现不明显。有的情境和生活脱离,学生难以理解;有的情境牵强附会,学生不感兴趣;还有的情境过于故事化,学生被一些次要的信息所吸引,偏离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而更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使用情境的形式化:老师一上课,先出示一幅情境图,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随后就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进行相关的练习。主题情境发挥的只是“几分钟”的作用,而剩下的几十分钟仍是脱离情境进行的单一的数学知识教学,情境成了空架子。如何能把情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它真正成为联系数学和现实世界的纽带,沟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它始终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能不能在一个情境中,多蕴含一些信息量,全部涵盖本课的教学内容,使情境更加丰富,和全课的内容紧密的糅合在一起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以一个大情境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巧妙的融合到若干小情境中,使情境教学贯穿到整堂课中。这样的设置,比起上课只热“三分钟”,能更长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举例说明。我做了如下设计: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我设计了“六一庆祝会”这一主情境,把相关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小情境,通过帮老师组织六一庆祝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体会数学知识的有用性,并从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愉悦。下面是我以此为主题设计的3个动态情境。
情境导入:“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你都是怎么度过的?今年咱们班想组织一次庆祝会,你愿意帮帮老师吗?”
情境一:布置会场。“咱们班有45个同学,如果每张桌子坐9人,需要准备几张桌子?”(课件呈现小朋友们到庆祝会场,需要摆桌子的场景)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复习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对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巩固应用。
情境二:新队员入队。“六一儿童节到了,咱们班又有26个同学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老师要去为这些新队员购買红领巾。每包红领巾有7条,至少要买多少包才够?”设计这一情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通过计算购买红领巾的包数,使学生体会26÷7=3……5,商的3表示买3包,可买3包够吗?余数5意味着还有5个同学的红领巾没有着落,因此,老师必须多买1包,即4包才能满足实际需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进一法”的意义。
情境三:为大家购买饮料。“天气很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饮料,你喜欢喝什么?”学生在交流后,老师告诉大家饮料虽然好喝,但多喝对身体没有益处,应该养成爱喝水的习惯。结合这一情境,我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了健康饮水的教育,使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中来,接着提出问题:用50元买饮料,每瓶6元,最多可以买几瓶?学生列式50÷6=8……2,这里的余数2表示买8瓶饮料后还余2元,但不够再买一瓶,因此回答是最多能买8瓶。“去尾法”的应用方法直接明了,学生学的生动,悟地深刻。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充分把握,把较难理解的“进一法”和“去尾法”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孩子们在自主思考的同时,在真实化、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再比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方向与路线》单元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导游》这一主题情境,以以下小情境来完成教学内容。
课前情境:奥运会要召开了,有许多的外观游客会到西安来,汤姆也慕名而来,你愿意带他参观西安的著名景点吗?
情境一:钟楼在哪里?(课件播放钟楼的图片,)“汤姆只知道钟楼在咱们学校的北面,怎么找到北呢?”钟楼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学生非常熟悉,选择这个地点,使学生倍感亲切,似乎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可以用指南针来帮忙,有的说可以看树叶的稠密,稀疏的一面是北,也有的说可以询问警察叔叔。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构建了新知识的基础,再通过老师的进一步讲授,学生就轻松的获取了知识。
整个设计,都以带领汤姆去西安两个著名景点游览为主线,把方向与路线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学生既学会了如何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又通过乘车活动认识了一般的路线图;同时,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了西安的悠久历史,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这一连串相关情境的组合,使单一的数学知识点串联到了一起,如同一条线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
套一句雷锋的话:几分钟的兴趣很容易调动,难得是学生一节课都兴致勃勃。让串起的情境在一节课中始终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将所学知识与解决问题紧密统一,这样才能把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情境设置的基本作用认识不充分,价值体现不明显。有的情境和生活脱离,学生难以理解;有的情境牵强附会,学生不感兴趣;还有的情境过于故事化,学生被一些次要的信息所吸引,偏离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而更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使用情境的形式化:老师一上课,先出示一幅情境图,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随后就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进行相关的练习。主题情境发挥的只是“几分钟”的作用,而剩下的几十分钟仍是脱离情境进行的单一的数学知识教学,情境成了空架子。如何能把情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它真正成为联系数学和现实世界的纽带,沟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它始终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能不能在一个情境中,多蕴含一些信息量,全部涵盖本课的教学内容,使情境更加丰富,和全课的内容紧密的糅合在一起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以一个大情境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巧妙的融合到若干小情境中,使情境教学贯穿到整堂课中。这样的设置,比起上课只热“三分钟”,能更长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举例说明。我做了如下设计: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我设计了“六一庆祝会”这一主情境,把相关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小情境,通过帮老师组织六一庆祝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体会数学知识的有用性,并从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愉悦。下面是我以此为主题设计的3个动态情境。
情境导入:“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你都是怎么度过的?今年咱们班想组织一次庆祝会,你愿意帮帮老师吗?”
情境一:布置会场。“咱们班有45个同学,如果每张桌子坐9人,需要准备几张桌子?”(课件呈现小朋友们到庆祝会场,需要摆桌子的场景)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复习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对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巩固应用。
情境二:新队员入队。“六一儿童节到了,咱们班又有26个同学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老师要去为这些新队员购買红领巾。每包红领巾有7条,至少要买多少包才够?”设计这一情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通过计算购买红领巾的包数,使学生体会26÷7=3……5,商的3表示买3包,可买3包够吗?余数5意味着还有5个同学的红领巾没有着落,因此,老师必须多买1包,即4包才能满足实际需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进一法”的意义。
情境三:为大家购买饮料。“天气很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饮料,你喜欢喝什么?”学生在交流后,老师告诉大家饮料虽然好喝,但多喝对身体没有益处,应该养成爱喝水的习惯。结合这一情境,我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了健康饮水的教育,使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中来,接着提出问题:用50元买饮料,每瓶6元,最多可以买几瓶?学生列式50÷6=8……2,这里的余数2表示买8瓶饮料后还余2元,但不够再买一瓶,因此回答是最多能买8瓶。“去尾法”的应用方法直接明了,学生学的生动,悟地深刻。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充分把握,把较难理解的“进一法”和“去尾法”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孩子们在自主思考的同时,在真实化、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再比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方向与路线》单元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导游》这一主题情境,以以下小情境来完成教学内容。
课前情境:奥运会要召开了,有许多的外观游客会到西安来,汤姆也慕名而来,你愿意带他参观西安的著名景点吗?
情境一:钟楼在哪里?(课件播放钟楼的图片,)“汤姆只知道钟楼在咱们学校的北面,怎么找到北呢?”钟楼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学生非常熟悉,选择这个地点,使学生倍感亲切,似乎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可以用指南针来帮忙,有的说可以看树叶的稠密,稀疏的一面是北,也有的说可以询问警察叔叔。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构建了新知识的基础,再通过老师的进一步讲授,学生就轻松的获取了知识。
整个设计,都以带领汤姆去西安两个著名景点游览为主线,把方向与路线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学生既学会了如何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又通过乘车活动认识了一般的路线图;同时,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了西安的悠久历史,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这一连串相关情境的组合,使单一的数学知识点串联到了一起,如同一条线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
套一句雷锋的话:几分钟的兴趣很容易调动,难得是学生一节课都兴致勃勃。让串起的情境在一节课中始终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将所学知识与解决问题紧密统一,这样才能把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