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情 境“串”起 来

来源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onysos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明确说到:“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新课改教材中,每一课的教学都是以一个和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情境为依托的。创设情境的作用,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的学习状态得以激发,以期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其次,情境的设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抽象的教学理论得以沟通,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数学。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情境设置的基本作用认识不充分,价值体现不明显。有的情境和生活脱离,学生难以理解;有的情境牵强附会,学生不感兴趣;还有的情境过于故事化,学生被一些次要的信息所吸引,偏离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而更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使用情境的形式化:老师一上课,先出示一幅情境图,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随后就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进行相关的练习。主题情境发挥的只是“几分钟”的作用,而剩下的几十分钟仍是脱离情境进行的单一的数学知识教学,情境成了空架子。如何能把情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它真正成为联系数学和现实世界的纽带,沟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它始终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能不能在一个情境中,多蕴含一些信息量,全部涵盖本课的教学内容,使情境更加丰富,和全课的内容紧密的糅合在一起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以一个大情境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巧妙的融合到若干小情境中,使情境教学贯穿到整堂课中。这样的设置,比起上课只热“三分钟”,能更长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举例说明。我做了如下设计: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我设计了“六一庆祝会”这一主情境,把相关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小情境,通过帮老师组织六一庆祝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体会数学知识的有用性,并从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愉悦。下面是我以此为主题设计的3个动态情境。
  情境导入:“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你都是怎么度过的?今年咱们班想组织一次庆祝会,你愿意帮帮老师吗?”
  情境一:布置会场。“咱们班有45个同学,如果每张桌子坐9人,需要准备几张桌子?”(课件呈现小朋友们到庆祝会场,需要摆桌子的场景)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复习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对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巩固应用。
  情境二:新队员入队。“六一儿童节到了,咱们班又有26个同学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老师要去为这些新队员购買红领巾。每包红领巾有7条,至少要买多少包才够?”设计这一情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通过计算购买红领巾的包数,使学生体会26÷7=3……5,商的3表示买3包,可买3包够吗?余数5意味着还有5个同学的红领巾没有着落,因此,老师必须多买1包,即4包才能满足实际需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进一法”的意义。
  情境三:为大家购买饮料。“天气很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饮料,你喜欢喝什么?”学生在交流后,老师告诉大家饮料虽然好喝,但多喝对身体没有益处,应该养成爱喝水的习惯。结合这一情境,我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了健康饮水的教育,使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中来,接着提出问题:用50元买饮料,每瓶6元,最多可以买几瓶?学生列式50÷6=8……2,这里的余数2表示买8瓶饮料后还余2元,但不够再买一瓶,因此回答是最多能买8瓶。“去尾法”的应用方法直接明了,学生学的生动,悟地深刻。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充分把握,把较难理解的“进一法”和“去尾法”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孩子们在自主思考的同时,在真实化、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再比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方向与路线》单元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导游》这一主题情境,以以下小情境来完成教学内容。
  课前情境:奥运会要召开了,有许多的外观游客会到西安来,汤姆也慕名而来,你愿意带他参观西安的著名景点吗?
  情境一:钟楼在哪里?(课件播放钟楼的图片,)“汤姆只知道钟楼在咱们学校的北面,怎么找到北呢?”钟楼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学生非常熟悉,选择这个地点,使学生倍感亲切,似乎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可以用指南针来帮忙,有的说可以看树叶的稠密,稀疏的一面是北,也有的说可以询问警察叔叔。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构建了新知识的基础,再通过老师的进一步讲授,学生就轻松的获取了知识。
  整个设计,都以带领汤姆去西安两个著名景点游览为主线,把方向与路线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学生既学会了如何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又通过乘车活动认识了一般的路线图;同时,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了西安的悠久历史,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这一连串相关情境的组合,使单一的数学知识点串联到了一起,如同一条线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
  套一句雷锋的话:几分钟的兴趣很容易调动,难得是学生一节课都兴致勃勃。让串起的情境在一节课中始终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将所学知识与解决问题紧密统一,这样才能把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其他文献
摘要:课外文本阅读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素养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同时还可以有助于小学生课外文本阅读氛围的营造、习惯的培养产生和兴趣的激发,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课外文本阅读能力,并为小学生的良好的语文文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课外文本阅读不但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语文文学素养,而且,它还能够丰富学生们的心灵世界,特别是小学生,在他们的心理未成熟之前,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而能够促
期刊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 邮编:721000  目前高三历史教学通常采用三轮复习法,其中第一轮是高三复习总体战略的“第一战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奠基工程。伴随着全面推行规范教学行为措施的实施,如何搞好高三第一轮复习,是广大高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就“问题与困惑”“思考与策略”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请同仁批评斧正。  一、问题与困惑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时间长,占整个高三学习时间的1/2强,复
期刊
摘 要:阅读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源于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认为要重视激发兴趣,加强朗读指导,联系生活开展教学,以及实施读写结合活动,以期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途径。农村地区人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然而这种方式的有效性有多少呢?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的课堂为了合作而合作,交流时间短,小组合作成了一个幌子;有的课堂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就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有的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只不过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意志,表现在语文阅读层面,便是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即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及阅读经验,通过解释、分析、推理、评判、甄别、选择,最终创造或建构意义的过程,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而区别于传统的接受性阅读。本文便就此文本中心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话题做出分列内容批判、语言批判、主题批判此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文本中心视角 小学语文 批判性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因为传统的应试教学方式已經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和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而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总结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应当采取分层异步的教学方式,因为分层异步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能使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本文就小学数学分层异步的教学方式做个简要的分析。  关
期刊
摘要:随着大部分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深,城镇以及农村的教育资源不断被整合。大部分地区的教育资源由分散式转变成为集中式,即多个教育中心被整合成为一个或者几个教育中心,导致以该教育中心为核心的辐射周边的适龄儿童的大范围的教育形成。由此带来的教育方式由小班教学转变为大班“进度式”教学。  关键词:“撤点并校”;资源整合;层次差异;语文授课方式改变  “撤点并校”存在于 90年代末并且于2001年正式开始的
期刊
摘要:我们先来回顾下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关键词:溶液;误区;特征;  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性质都相同。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溶质。  下面就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出现的较多的思维误区,逐一进行分析与解释。  思维误区一: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期刊
摘要: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是培养幼儿绘画、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成为幼儿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在此前提下,幼儿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探索有效的美术教学策略,进而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技巧以及培养幼儿的绘画自信。因而本文笔者对幼儿美术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进而提出了实物展示和合理想象、说画结合和以说导画、科学评价和激励肯定三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和各位幼儿教师一起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术教学
期刊
参加工作十余年来,我时刻不忘教书育人的责任。不忘我当老师的初心,把教师的责任放在首位,把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愛之深,责之切。但,我慢慢的发觉孩子们承受这种爱是有负担,有压力的,孩子看我的眼神中有一种惧怕,听到学生更多的评价是严厉。不、我爱他们,我不要再做暖水瓶型的老师,对学生表现出一种外冷内热的态度,而是严中有爱,爱中渗严、宽严适度,严爱统一。  一、亲近孩子 收获爱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