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计算教学是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计算教学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因些,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准确找出学生计算能力弱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确保教学质量。
在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方面,每个老师都有各自的方法。其中很多老师都是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多做计算题,以达到培养计算能力的目的。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方法:一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好多习题都是机械重复练习,没能抓住关键;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作为四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后,为了巩固成果,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节练习课(以下为课堂节录):
(背景:我们班级有学生量化评比制度)
师:“同学们,谁来回想一下我们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
生:“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用竖式计算时,要把相同的数学对齐……(学生把法则复述一遍)”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出几道计算题,做全对的可以加一分,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设计意图:激发兴趣)
生齐答:“愿意!”
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题,学生也兴高采烈的做了起来。很快学生做完了,师公布答案,经调查:做全对的不到一半(有不少同学发出叹息声)。
师:“为做全对的同学鼓掌,并给他们加分!”(这些同学发出欢呼声。)
师:“老师看出来了,有的同学不服气,是也不是?”
“是!”这些没做全对的同学异口同声的说。
师:“要不要再来一轮?”
“好!”
师:“看来大家士气高涨呀,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会学习的人往往会反思。同学们,你们刚才为什么会错?你能找到原因吗?如果找到原因,那下次再计算时是不是就能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了呢?”(设计意图:引发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查找,发现错误的原因)
“嗯!”
“那好,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自查或互查,一定设法查明原因,找出使我们算错的捣蛋鬼!”(学生开始叽叽喳喳的自查起来,做全对的也帮助一些同学找原因。)
师:“谁来说说你们找到了哪些捣蛋鬼呀?”
生1:“我的是数不小心抄错了。”
生2:“我的是进位没进上。”
生3:“我的是顺序乘错了。”
生4:“我的是对位对错了。”
……
师:“大家战果真的很丰硕呀!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挑战中是不是更有信心了呀?”
“是!”同学们摩拳擦掌道。
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又出了三道题,让同学们独立完成。
时间到后,公布答案,在公布答案时,故意很神秘的样子,慢慢公布。同学们也是屏气凝神的看着。结果这次90%以上能够做全对。于是老师适时鼓励:“同学们,看到这么多同学能够顺利过关,老师真心为你们高兴,你们真棒!做对的全部加分!”
“好也!”同学位欢呼起来(收获成功的喜悦,看似俗套的表扬,对学生树立信心至关紧要)。
师:“欢呼之后要有思考。同学们,通过后面的这三道题,你有什么感想或收获呢?小组交流。”(设计意图:没有见好就收,而是深入发掘,总结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如何做計算题,如何提高正确率。)
于是同学们又叽叽喳喳的讨论了起来。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生1:“计算时要注意进位。”
生2:“计算时要看清每一步,每一个数字。”
生3:“计算时后要估算一下结果合理不。”
生4:“做了当时就复查一遍,确保它正确。”
……
还有一个同学在本子上这样总结道:“仔细检查,注意进位,认真计算,及时验算。”
然后老师趁热打铁又进行了一些练习,正确率也是很高的。这本是一节很平常的练习课,但是我觉得有三点发现是值得肯定的: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导致错误的原因
这个环节容易被老师忽视。因为老师往往认为学生做错了是因为他一时的马虎,多练几次就好了。但殊不知,他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再练还是容易错。
二、让学生自己总结提高正确率的方法
原因找到了,接来要做的就是找方法去解决,也让学生自己找。如果老师图省事把直接告诉孩子,表面上看效率提高了,但是由于缺少他们参与讨论的过程,缺少思考环节,他们往往是扭头就忘了。但如果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那他记的一定会更加清楚一些。
三、适时鼓励,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觉得计算并不难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计算教学是一数学学习中关键的一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启发,引导,总结,反思。同时也对我们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在工作中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使学生准确、无误的熟练计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需要每个阶段的老师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方面,每个老师都有各自的方法。其中很多老师都是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多做计算题,以达到培养计算能力的目的。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方法:一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好多习题都是机械重复练习,没能抓住关键;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作为四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后,为了巩固成果,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节练习课(以下为课堂节录):
(背景:我们班级有学生量化评比制度)
师:“同学们,谁来回想一下我们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
生:“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用竖式计算时,要把相同的数学对齐……(学生把法则复述一遍)”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出几道计算题,做全对的可以加一分,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设计意图:激发兴趣)
生齐答:“愿意!”
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题,学生也兴高采烈的做了起来。很快学生做完了,师公布答案,经调查:做全对的不到一半(有不少同学发出叹息声)。
师:“为做全对的同学鼓掌,并给他们加分!”(这些同学发出欢呼声。)
师:“老师看出来了,有的同学不服气,是也不是?”
“是!”这些没做全对的同学异口同声的说。
师:“要不要再来一轮?”
“好!”
师:“看来大家士气高涨呀,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会学习的人往往会反思。同学们,你们刚才为什么会错?你能找到原因吗?如果找到原因,那下次再计算时是不是就能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了呢?”(设计意图:引发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查找,发现错误的原因)
“嗯!”
“那好,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自查或互查,一定设法查明原因,找出使我们算错的捣蛋鬼!”(学生开始叽叽喳喳的自查起来,做全对的也帮助一些同学找原因。)
师:“谁来说说你们找到了哪些捣蛋鬼呀?”
生1:“我的是数不小心抄错了。”
生2:“我的是进位没进上。”
生3:“我的是顺序乘错了。”
生4:“我的是对位对错了。”
……
师:“大家战果真的很丰硕呀!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挑战中是不是更有信心了呀?”
“是!”同学们摩拳擦掌道。
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又出了三道题,让同学们独立完成。
时间到后,公布答案,在公布答案时,故意很神秘的样子,慢慢公布。同学们也是屏气凝神的看着。结果这次90%以上能够做全对。于是老师适时鼓励:“同学们,看到这么多同学能够顺利过关,老师真心为你们高兴,你们真棒!做对的全部加分!”
“好也!”同学位欢呼起来(收获成功的喜悦,看似俗套的表扬,对学生树立信心至关紧要)。
师:“欢呼之后要有思考。同学们,通过后面的这三道题,你有什么感想或收获呢?小组交流。”(设计意图:没有见好就收,而是深入发掘,总结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如何做計算题,如何提高正确率。)
于是同学们又叽叽喳喳的讨论了起来。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生1:“计算时要注意进位。”
生2:“计算时要看清每一步,每一个数字。”
生3:“计算时后要估算一下结果合理不。”
生4:“做了当时就复查一遍,确保它正确。”
……
还有一个同学在本子上这样总结道:“仔细检查,注意进位,认真计算,及时验算。”
然后老师趁热打铁又进行了一些练习,正确率也是很高的。这本是一节很平常的练习课,但是我觉得有三点发现是值得肯定的: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导致错误的原因
这个环节容易被老师忽视。因为老师往往认为学生做错了是因为他一时的马虎,多练几次就好了。但殊不知,他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再练还是容易错。
二、让学生自己总结提高正确率的方法
原因找到了,接来要做的就是找方法去解决,也让学生自己找。如果老师图省事把直接告诉孩子,表面上看效率提高了,但是由于缺少他们参与讨论的过程,缺少思考环节,他们往往是扭头就忘了。但如果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那他记的一定会更加清楚一些。
三、适时鼓励,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觉得计算并不难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计算教学是一数学学习中关键的一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启发,引导,总结,反思。同时也对我们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在工作中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使学生准确、无误的熟练计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需要每个阶段的老师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