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主线的设计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的“功课”,抓住了教学主线,就抓住了文本结构网络中的主脉,也就了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下面结合苏教版三上《金子》一文教学主线的设计过程,谈谈我的做法。
读过几遍课文后,我很快确定了“一明一暗”两条相互交融的教学主线,即以“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为落脚点,紧扣“梦想”,以“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彼得的梦想实现了吗?”“彼得是怎样实现他的梦想的?”这三个问题为抓手,辅之以彼得的情感变化来贯穿全文进行教学。一番思量后,我感到这样的教学主线设计确有其合理之处——能使教学流程清晰明快,能让师生之间、生本之间对话简洁明了,能让教师的教学显得轻松从容。然而,隐约间,我又感到不满足,觉得教学主线的设计还可以有新的尝试与突破。于是,我又细细地阅读起了文本。
再读之后,我产生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我为彼得的幸运感到高兴,与绝大多数一无所获的淘金者相比,他获得了巨大成功,在那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收获了“财富”;我也赞赏彼得的智慧,面对被大水冲刷得平整、长出绿茸茸小草的土地,能有所“悟”,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更佩服彼得的踏实与勤劳,通过辛勤地劳作,他让田地长满了鲜花,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了鲜花般的美丽。
在慢慢咀嚼中,文中反复出现的“土地”一词进入了我的视线,并激荡起了我的设计灵感,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在我的脑海中越发清晰起来。经过梳理、沉淀,教学主线成“型”了——以文中描写土地的语句为抓手,引导学生逐层阅读,围绕相关问题的探究,逐步悟情、明理。下面是我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的几点理由:
第一, 课文写“土地”的语句之间联系紧密,抓住它们展开教学可以使教学前后贯通,一气呵成。文中写到“土地”的语句有五处:
⒈ 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
⒉ 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失望了。
⒊ 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⒋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⒌ 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这五句话正体现了事情的发展过程:故事开始彼得跟随众多淘金者到萨文河畔淘金,默默挖掘却一无所获;但他意外发现雨后土地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就留下来辛勤地种花,这是故事情节的转折;故事的结局是通过种花、卖花,彼得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了“金子”。抓住这些语句展开教学,就能使课堂教学结构呈现出清晰的递进结构。
第二, 课文写“土地”的语句是相当立体、多元的。细细朗读这些语句,能品出很多“滋味”,能读出这片土地的前后变化——“不毛之地”最终变为了“肥沃的土地”;能读出彼得的心理变化。起初他是听说土地里有金子,因而满怀希望而来;在坑坑洼洼的地里没发现一点儿金子,就产生了极大的失望;当他发现土地变得肥沃时而若有所“悟”,心敞亮了起来,最后因自己的勤劳终有所得而感到无比骄傲。这样就读出了彼得行为的变化:默默挖掘、翻地——准备离开——留下来培育花苗——实现了梦想。
可以说,这些语句隐含着大量重要的教学内容,抓住每一处语句都可以生发开一些需要探究的内容。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踩着点”,顺着这些教学点就能在学生的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建立起通道,帮助学生自然进入到文本图式,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明了简明的内容,感悟曲折的情节,体验彼得的心路历程。
第三, 文中所写的“土地”指萨文河畔的土地,彼得在这里洒下了汗水,通过辛勤的劳动种植出了鲜花,得到了“金子”般的财富。文中所写的“土地”还可以指更广阔的人生之路。同样,在“人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也会获得“财富”,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教学时,可把课文中直接描写的“土地”与人生需要耕耘的“土地”联系起来理解,这样就会有时空的超越,有视野的拓宽,有自醒的激励,有感悟的提升,从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解读“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这句话,并直奔课文的主旨而去——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教学后,我有了这样深切的感悟:设计教学主线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在备课时,吃透教材,因文而异,因材而定,寻找出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内容或核心要素,就能设计出合乎学情、便于执教的教学主线,从而使教学程序更简化,课堂教学更扎实、更高效、更灵动。
(作者单位:无锡市刘潭实验小学)
读过几遍课文后,我很快确定了“一明一暗”两条相互交融的教学主线,即以“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为落脚点,紧扣“梦想”,以“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彼得的梦想实现了吗?”“彼得是怎样实现他的梦想的?”这三个问题为抓手,辅之以彼得的情感变化来贯穿全文进行教学。一番思量后,我感到这样的教学主线设计确有其合理之处——能使教学流程清晰明快,能让师生之间、生本之间对话简洁明了,能让教师的教学显得轻松从容。然而,隐约间,我又感到不满足,觉得教学主线的设计还可以有新的尝试与突破。于是,我又细细地阅读起了文本。
再读之后,我产生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我为彼得的幸运感到高兴,与绝大多数一无所获的淘金者相比,他获得了巨大成功,在那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收获了“财富”;我也赞赏彼得的智慧,面对被大水冲刷得平整、长出绿茸茸小草的土地,能有所“悟”,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更佩服彼得的踏实与勤劳,通过辛勤地劳作,他让田地长满了鲜花,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了鲜花般的美丽。
在慢慢咀嚼中,文中反复出现的“土地”一词进入了我的视线,并激荡起了我的设计灵感,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在我的脑海中越发清晰起来。经过梳理、沉淀,教学主线成“型”了——以文中描写土地的语句为抓手,引导学生逐层阅读,围绕相关问题的探究,逐步悟情、明理。下面是我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的几点理由:
第一, 课文写“土地”的语句之间联系紧密,抓住它们展开教学可以使教学前后贯通,一气呵成。文中写到“土地”的语句有五处:
⒈ 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
⒉ 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失望了。
⒊ 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⒋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⒌ 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这五句话正体现了事情的发展过程:故事开始彼得跟随众多淘金者到萨文河畔淘金,默默挖掘却一无所获;但他意外发现雨后土地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就留下来辛勤地种花,这是故事情节的转折;故事的结局是通过种花、卖花,彼得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了“金子”。抓住这些语句展开教学,就能使课堂教学结构呈现出清晰的递进结构。
第二, 课文写“土地”的语句是相当立体、多元的。细细朗读这些语句,能品出很多“滋味”,能读出这片土地的前后变化——“不毛之地”最终变为了“肥沃的土地”;能读出彼得的心理变化。起初他是听说土地里有金子,因而满怀希望而来;在坑坑洼洼的地里没发现一点儿金子,就产生了极大的失望;当他发现土地变得肥沃时而若有所“悟”,心敞亮了起来,最后因自己的勤劳终有所得而感到无比骄傲。这样就读出了彼得行为的变化:默默挖掘、翻地——准备离开——留下来培育花苗——实现了梦想。
可以说,这些语句隐含着大量重要的教学内容,抓住每一处语句都可以生发开一些需要探究的内容。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踩着点”,顺着这些教学点就能在学生的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建立起通道,帮助学生自然进入到文本图式,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明了简明的内容,感悟曲折的情节,体验彼得的心路历程。
第三, 文中所写的“土地”指萨文河畔的土地,彼得在这里洒下了汗水,通过辛勤的劳动种植出了鲜花,得到了“金子”般的财富。文中所写的“土地”还可以指更广阔的人生之路。同样,在“人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也会获得“财富”,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教学时,可把课文中直接描写的“土地”与人生需要耕耘的“土地”联系起来理解,这样就会有时空的超越,有视野的拓宽,有自醒的激励,有感悟的提升,从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解读“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这句话,并直奔课文的主旨而去——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教学后,我有了这样深切的感悟:设计教学主线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在备课时,吃透教材,因文而异,因材而定,寻找出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内容或核心要素,就能设计出合乎学情、便于执教的教学主线,从而使教学程序更简化,课堂教学更扎实、更高效、更灵动。
(作者单位:无锡市刘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