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采用中西文学比较的方法,立足于西方传统叙事理论,对明清六大长篇小说的叙事传统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尤其他提出的“奇书文体”观点,极具有创新意味,对于重新构建明清长篇小说的叙事传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拟对其在“奇书文体”的视域下所涉及到的明清小说的叙事美学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奇书文体”;“二元补衬”;“多项周旋”
一、“奇书文体”的缘起
浦安迪用“文人小说”概括明清章回体小说的创作缘起,认为明清长篇小说是由怀才不遇的文人所创,并提出了与西方“史诗(epic)—罗曼史(romance)—小说(novel)”叙事体式发展相对应的“神话—史文—明清奇书文体”的中国叙事系统。“奇书文体”处于该叙事发展系统的第三阶段,最早源头可追溯至先秦的“史部”典籍中,中国的文学传统中虽没有史诗,但史文典籍正与西方的史诗相对应,尤其明清小说与“史”更是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一系列“演义”小说无论内容还是创作手法都师承于“史部”典籍,因此,便形成了上述中的“神话—史文—明清奇书文体”的叙事发展体式。
“奇书”概念并非浦安迪首创,而是对“明代四大奇书”概念的进一步阐述,“所谓‘奇书’,按字面解释原来只是‘奇绝之书’的意思,它既可以指小说的内容之‘奇’,也可以指小说的文笔之‘奇’。”[1]“奇书”是用来区别经典顶尖小说与二三流小说的一条界限,这些经典顶尖小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蕴含着共同美学原则的叙事文体,这种“奇书”独有的叙事文体被他称为“奇书文体”。
因此,“奇书文体”是文人创作的“奇书”类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它区别于民间里巷的“通俗文学”,是士大夫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深刻反映当时文化潮流的精致文艺。“奇书文体”的叙事体式虽是浦安迪对西方叙事理论的一种融合,但他在论及中国叙事特征时却是围绕中国传统思想展开的,即他提出的“二元补衬”和“多项周旋”,并认为这种叙事美学追求是对中国传统阴阳五行理论的一种变相,因此中国小说的结构有别于西方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而是用“反复循环”的模子来表现生活形态。
二、“奇书文体”的结构美学
“奇书文体”的結构美学首先表现为十进位的“百回”结构。所谓十进位是指每十回成为一个次结构,即构成“十乘十”的叙事模式。例如《金瓶梅》中第一个十回讲述的是西门庆与潘金莲私通,以武大死亡,潘金莲嫁进西门府结尾,而第二个十回讲述的是西门庆又与李瓶儿私通,以花子虚死亡,李瓶儿嫁进西门府为结尾,两个十回体现出了一种情节“周旋”的特征。
“奇书文体”的结构还表现为以四季节令循环更替作为时间布局的特征。明清奇书中作者都反反复复地描写四季的更替,以此为背景来供故事展开,例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经历十四遍寒暑,就是这种四季节令的叙事模式,当然在“多项周旋”的四季更替中,也经常会出现“冷”和“热”的“二元补衬”特点,《金瓶梅》中常将“热”的场景安排的“冷”的季节中,以强调某种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奇书文体”的结构还是细致“纹理”的两种表现:其一,对偶式回目。明清奇书的回目都是以对偶性的形式呈现,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金瓶梅》第二十七回回目;“李瓶儿私语翡翠轩,潘金莲醉闹葡萄架”均体现出“二元补衬”的特点。其二,形象迭用。如《金瓶梅》中一系列淫妇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中计谋的迭用等。
以上便是“二元补衬”和“多项周旋”的在小说结构中的具体体现,浦安迪认为这种叙事结构传统体现的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因此用“织缎式”来贬低中国小说的构造模式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小说并没有通过整体的框架来体现“统一”,而是通过“二元补衬”和“多项周旋”的结构美学来表现内在的意蕴。
三、“奇书文体”的修辞美学
中国古典小说的修辞形态是“虚拟的说书情境”,即模仿说书口吻的叙事手法,因此常会出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看官听说”等说书艺术的痕迹,但这并未表明明清奇书是起源于民间话本,而是小说作者刻意营造的艺术氛围,素材虽来自民间,但经文人加工后,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作者主要使用“双关”游戏、引录诗词曲歌及“反讽”等手法,通过描绘庞大的人物群像关系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奇书文体中,双关语被大量使用,常通过人名谐音来表现,其中暗含的内蕴意味深长。《金瓶梅》的书名含有“金瓶里的梅花”之意,而人名的双关在《红楼梦》中更是不胜枚举,例如甄英莲的谐音是“真应怜”、霍启的谐音是“货起”等。此外,“奇书文体”中常引录大量诗、词、曲、歌。这些引录是创作者刻意加入其中的,往往具有独立性,如《红楼梦》中作者用两首《西江月》表现贾宝玉的人物性格。
“反讽”的修辞法更是被文人广泛使用,其目的常通过制造人物前后印象的差异,揭示人物更深层的性格,它不仅是一种游戏笔墨,往往暗含着创作者深刻的思想指向,以及书中的本意和言外的宏旨。“反讽叙事模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表现:其一,叙事框架的深层寓意,最终否定了表层主题;其二,人物性格的次要特征,最终否定了其核心特征。”[2]这些在奇书文体中均有体现,如《西游记》使用滑稽幽默等笔墨来表现严肃认真的思想观点;《水浒传》通过人物的阴暗性格凸显正面的人物形象。
总之,浦安迪所构建的“奇书文体”的叙事发展体式是基于西方叙事理论而提出的一套新的叙事模式,他“试图将西方叙事理论融入中国叙事文学之中,进而寻求不同叙事传统之间的互补、互释和互证。”[3]但他阐述“奇书文体”的叙事美学特征时,却是立足于晚明的思想文化背景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因此他基于“二元补衬”和“多项周旋”的传统思想所阐述的叙事特点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7页。
[2]李勇:《“奇书文体”:浦安迪明清长篇小说研究的新范式》,《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黄文虎:《论叙事文学传统下的“奇书文体” 》,《求索》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姓名:赵凯,出生年月:1994年12月15日,性别:男,民族:汉族,
籍贯:甘肃省天水市,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美学、红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0020)
关键词:“奇书文体”;“二元补衬”;“多项周旋”
一、“奇书文体”的缘起
浦安迪用“文人小说”概括明清章回体小说的创作缘起,认为明清长篇小说是由怀才不遇的文人所创,并提出了与西方“史诗(epic)—罗曼史(romance)—小说(novel)”叙事体式发展相对应的“神话—史文—明清奇书文体”的中国叙事系统。“奇书文体”处于该叙事发展系统的第三阶段,最早源头可追溯至先秦的“史部”典籍中,中国的文学传统中虽没有史诗,但史文典籍正与西方的史诗相对应,尤其明清小说与“史”更是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一系列“演义”小说无论内容还是创作手法都师承于“史部”典籍,因此,便形成了上述中的“神话—史文—明清奇书文体”的叙事发展体式。
“奇书”概念并非浦安迪首创,而是对“明代四大奇书”概念的进一步阐述,“所谓‘奇书’,按字面解释原来只是‘奇绝之书’的意思,它既可以指小说的内容之‘奇’,也可以指小说的文笔之‘奇’。”[1]“奇书”是用来区别经典顶尖小说与二三流小说的一条界限,这些经典顶尖小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蕴含着共同美学原则的叙事文体,这种“奇书”独有的叙事文体被他称为“奇书文体”。
因此,“奇书文体”是文人创作的“奇书”类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它区别于民间里巷的“通俗文学”,是士大夫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深刻反映当时文化潮流的精致文艺。“奇书文体”的叙事体式虽是浦安迪对西方叙事理论的一种融合,但他在论及中国叙事特征时却是围绕中国传统思想展开的,即他提出的“二元补衬”和“多项周旋”,并认为这种叙事美学追求是对中国传统阴阳五行理论的一种变相,因此中国小说的结构有别于西方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而是用“反复循环”的模子来表现生活形态。
二、“奇书文体”的结构美学
“奇书文体”的結构美学首先表现为十进位的“百回”结构。所谓十进位是指每十回成为一个次结构,即构成“十乘十”的叙事模式。例如《金瓶梅》中第一个十回讲述的是西门庆与潘金莲私通,以武大死亡,潘金莲嫁进西门府结尾,而第二个十回讲述的是西门庆又与李瓶儿私通,以花子虚死亡,李瓶儿嫁进西门府为结尾,两个十回体现出了一种情节“周旋”的特征。
“奇书文体”的结构还表现为以四季节令循环更替作为时间布局的特征。明清奇书中作者都反反复复地描写四季的更替,以此为背景来供故事展开,例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经历十四遍寒暑,就是这种四季节令的叙事模式,当然在“多项周旋”的四季更替中,也经常会出现“冷”和“热”的“二元补衬”特点,《金瓶梅》中常将“热”的场景安排的“冷”的季节中,以强调某种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奇书文体”的结构还是细致“纹理”的两种表现:其一,对偶式回目。明清奇书的回目都是以对偶性的形式呈现,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金瓶梅》第二十七回回目;“李瓶儿私语翡翠轩,潘金莲醉闹葡萄架”均体现出“二元补衬”的特点。其二,形象迭用。如《金瓶梅》中一系列淫妇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中计谋的迭用等。
以上便是“二元补衬”和“多项周旋”的在小说结构中的具体体现,浦安迪认为这种叙事结构传统体现的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因此用“织缎式”来贬低中国小说的构造模式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小说并没有通过整体的框架来体现“统一”,而是通过“二元补衬”和“多项周旋”的结构美学来表现内在的意蕴。
三、“奇书文体”的修辞美学
中国古典小说的修辞形态是“虚拟的说书情境”,即模仿说书口吻的叙事手法,因此常会出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看官听说”等说书艺术的痕迹,但这并未表明明清奇书是起源于民间话本,而是小说作者刻意营造的艺术氛围,素材虽来自民间,但经文人加工后,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作者主要使用“双关”游戏、引录诗词曲歌及“反讽”等手法,通过描绘庞大的人物群像关系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奇书文体中,双关语被大量使用,常通过人名谐音来表现,其中暗含的内蕴意味深长。《金瓶梅》的书名含有“金瓶里的梅花”之意,而人名的双关在《红楼梦》中更是不胜枚举,例如甄英莲的谐音是“真应怜”、霍启的谐音是“货起”等。此外,“奇书文体”中常引录大量诗、词、曲、歌。这些引录是创作者刻意加入其中的,往往具有独立性,如《红楼梦》中作者用两首《西江月》表现贾宝玉的人物性格。
“反讽”的修辞法更是被文人广泛使用,其目的常通过制造人物前后印象的差异,揭示人物更深层的性格,它不仅是一种游戏笔墨,往往暗含着创作者深刻的思想指向,以及书中的本意和言外的宏旨。“反讽叙事模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表现:其一,叙事框架的深层寓意,最终否定了表层主题;其二,人物性格的次要特征,最终否定了其核心特征。”[2]这些在奇书文体中均有体现,如《西游记》使用滑稽幽默等笔墨来表现严肃认真的思想观点;《水浒传》通过人物的阴暗性格凸显正面的人物形象。
总之,浦安迪所构建的“奇书文体”的叙事发展体式是基于西方叙事理论而提出的一套新的叙事模式,他“试图将西方叙事理论融入中国叙事文学之中,进而寻求不同叙事传统之间的互补、互释和互证。”[3]但他阐述“奇书文体”的叙事美学特征时,却是立足于晚明的思想文化背景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因此他基于“二元补衬”和“多项周旋”的传统思想所阐述的叙事特点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7页。
[2]李勇:《“奇书文体”:浦安迪明清长篇小说研究的新范式》,《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黄文虎:《论叙事文学传统下的“奇书文体” 》,《求索》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姓名:赵凯,出生年月:1994年12月15日,性别:男,民族:汉族,
籍贯:甘肃省天水市,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美学、红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