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报告一项英语教师建构教学研究者身份认同的过程和变化案例研究,聚焦变化过程的复杂动态性.结果表明:1)案例教师研究者身份认同变化表现在其自我形象、自我效能感、工作动机、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任务感知六个方面出现波动,体现了身份认同变化的混沌性和非线性特征;2)部分教师学习活动成为触发变化的典型事件,以“扰动”的方式颠覆教师原有认知、重构教师的知识和经验;3)“扰动”并非必然引起身份认同的良性变化,而是触发教师身份认同的波动起伏,这种非决定性的因果关系体现了教师身份发展的复杂动态性.
【机 构】
: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 10008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告一项英语教师建构教学研究者身份认同的过程和变化案例研究,聚焦变化过程的复杂动态性.结果表明:1)案例教师研究者身份认同变化表现在其自我形象、自我效能感、工作动机、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任务感知六个方面出现波动,体现了身份认同变化的混沌性和非线性特征;2)部分教师学习活动成为触发变化的典型事件,以“扰动”的方式颠覆教师原有认知、重构教师的知识和经验;3)“扰动”并非必然引起身份认同的良性变化,而是触发教师身份认同的波动起伏,这种非决定性的因果关系体现了教师身份发展的复杂动态性.
其他文献
校园足球发展作为足球改革的重点工作,以意识层面——政策引导其有序发展是顶层设计的重点,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内容分析法,剖析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有效选择的影响因素,以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2015-2017年颁布的校园足球政策文本中政策工具有效选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针对23个省市自治区2015-2017年颁布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探索影响我国校园足球政策工具选择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校园足球政策工具有效选择的因素包括4个层面,累计涵盖10个因素.其中,工具特性与政策环境为占比最重的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社会情绪的生成机制进行剖析,以社会情绪为视角,对里皮辞职事件进行分析,最终发现:(1)相关事件事实的认知—需求—期望过程、个体情绪的初期互动、媒介传播和媒体渲染的强化互动、情绪的积聚和转化是影响社会情绪生成模型的主要因素.(2)里皮辞职事件在社会情绪生成模型分析中表明此事件使公众产生了对足球运动的负面社会情绪.(3)负面社会情绪对校园足球中的青少年行为、家庭行为、学校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
生成性教学作为复杂性教育学下的一个分支,它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基于我国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范式的线性、预设性、程序化、外力推动以及简单性思维等基本特征.本文将通过对生成性教学与我国传统体育教学范式的对比,提出重构的相关建议.从“线性”到“非线性”,从“预设性”到“生成性”,从“程序化”到“有机化”,从“外力推动”到“内心驱动”再从“简单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
正确认识电子竞技运动,并对大学生的参与实施合理引导是必要的.电子竞技是集科技、竞技、娱乐、社交于一身的体育产业,且随着娱乐观念的转变,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调味剂.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电子竞技爱好者群体的深度访谈,结合前人成果,借鉴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构建了大学生电子竞技消费意愿的影响机理模型,以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开展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消费体验是促进电子竞技消费的最重要因素,而负面舆论会抑制大学生的电子竞技消费意愿.电子竞技产品本身的质量并不能直接影响消费意愿,要通过游戏体验来影响大学生的消费
依据校园足球发展的政策与现状,探索大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路径.从顶层设计的内涵出发,剖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地区与学校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宏观把控大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地区层面上对大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做科学性的、原则性的导向,在大学自身层面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为此,就大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大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措施,顺应高校足球改革的需求,顺应高校体育综合改革的需求.同时,丰富其理论基础,拓宽其育人途径,从而达到促进大学校园足球可持续
在特殊群体特殊教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和体质健康化社会特征凸显的双重社会背景下,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结合人文关怀的视野和特殊群体体质健康问题的个性,对全国9所艺术院校特殊群体体育保健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构建特殊群体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模式并尝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特殊艺术群体身心个性需求建构的传统养生运动处方教学符合科学的健身原理和规律,能够改善特殊艺术生身心平静状态,促进身心健康,调理疾病,有利于患者康复.
对于语境中的词义变异现象,学界常冠以“不可捉摸”“变化无常”之名,但这貌似无常的背后,是否依然有章可循?本文基于动词与名词互为语境视角,通过考察动词的语义依赖和语义密度两大属性,揭示动词语境意义变异的规律性特征.研究发现有三:一是词义共振原理是动词语境意义变异的机制和动力;二是动词语义因定义缺省,对名词具有依赖性,语境中的动词往往围绕名词进行意义构建,这种词义构建的变异模式体现出行星围绕太阳的类公转型特征;三是动词自身语义密度的高低与类公转型特征的显著性层级成反相关关系.
本文以读者接受理论为基础,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对霍译和杨译两版《红楼梦》中的经典附加疑问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两个译本中经典附加疑问句的形式与读者审美习惯一致;2)霍译本中经典附加疑问句的数量和言语功能的使用更加符合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翻译策略的不同是造成两个译本中经典附加疑问句应用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典籍翻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倾听汉学家译者的“有声思维”,可为中国典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海外传播与接受提供有效参考.美国犹他大学哲学系何艾克(Eric L.Hutton)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与教学工作,研究对象包括孔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及其著作.笔者有幸采访了何教授,请他以《荀子》的教材型翻译为主线,就中国典籍翻译在美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现状,典籍教材的翻译策略、编写特点、学生反馈,以及其个人的翻译经历与计划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观点.希望此次访谈能为中国典籍海外教材的开发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对比方法,考察中外理科学者学术语篇中四词词块的结构和功能异同.研究发现,与国际学者相比,中国学者显著少用四词词块;在结构层面,中国学者过多使用动词词块,对介词和名词词块使用不足;在功能层面,中国学者显示出对文本结构词块的过度依赖,对框架、描述、立场词块等使用不足,且表达方式较为单一.中外学者在表达相同语篇功能时使用词块的结构具有差异性.研究结果对学术英语写作和教学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