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屏彝族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其独具特色的原生态音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在传承中依然面临着严重失传危机,亟待保护。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提出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规划、协调各利益相关者、构建海菜腔旅游文化生态系统、建立保障机制等对策,以加强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滇南彝族特有的原生态民歌,2006年被列为传统音乐门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蕴含着彝族人民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和民族精神。它具有独特的音乐形态,有拘腔、正曲、白话腔组成的唱词[1],以及源于海上船头的农事活动,载歌载舞,高亢嘹亮,带来了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它记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生活智慧以及一种值得珍惜的生活方式,向人类展示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美、原生态美。
石屏县彝族海菜腔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天籁之音”的旋律,高亢辽阔,温婉悠扬,展示了无限的艺术魅力。海菜腔无论是从艺术本身还是其来源、活动和场所、唱词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可观赏性和可体验参与性,对旅游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构成石屏彝族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历史记忆价值
彝族海菜腔作为传统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人民经历过的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反映彝族祖祖辈辈思想情感、理想追求、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民俗风情的一面镜子。海菜腔是活着的文化传统,通过代际之间直接进行精神交流来传承文化,记录了彝族直观、真实、全面、生动的历史。人们用演唱海菜腔来打破辛苦劳作时时的沉寂与疲劳,抒发对亲人的思念的牵挂,加强村村寨寨之间的人际联系交往,歌曲承载着一代一代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人类对自己过去实践、认识和心灵的记忆,才能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有清晰的认识。
(二)传承价值
彝族海菜腔是一种代际传承的正在进行的活的文化实践过程,通过重复参与包含祖先的精神的实践活动,传递和发展着祖先的感受、智慧,直接、生动、有效地传承着民族的文化。通过重复参与祖先曾从事过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实践,体会到祖先的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感受和心情,在心灵上与祖先有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对祖先辛苦劳作奋斗和朴素的情怀产生认同,自觉而有效地传递着祖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成一个具有共同祖先的群体、民族和国家。
(三)审美价值
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依附于记忆价值与传承价值,三者相互联系。海菜腔的拘腔部分给人以辽阔舒展的感觉;正曲部分苍劲高昂,气势不凡,感情炽烈;白话腔部分宛若泉水叮咚,细语绵绵,整部音乐体现了强烈的原生态性,民族性气息,令人震撼,具有审美愉悦性,是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游客通过海菜腔音乐活动过程能够获得美的体验和愉悦的满足感。
(四)经济价值
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而存在的特殊旅游产品,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彝族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节庆活动仪式等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二、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一)代际之间传承的中断
海菜腔传唱地区能完整演唱海菜腔的人大都年龄过高,体力不支,年老的嗓音已无法演唱高亢的歌曲。有劳力的人大多外出务工、务农,没有时间和精力演唱,个别只能哼唱拘腔部分。正处受教育阶段的年轻人大多对海菜腔缺乏兴趣,学唱的人非常少,能完整歌唱成套海菜腔的“曲子师傅”更少,不到30人[2]。
(二)传统民间习俗生活方式的改变
海菜腔所依存的男女交际习俗“吃火草烟”“三道红”等传统娱乐活动消亡,代之以其他现代文化娱乐形式,海菜腔发展较好的坝子与县城的现代生活联系密切,缺少了承载海菜腔生存的周边环境,致使海菜腔传承不理想。
(三)旅游开发不足
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低,旅游宣传力度不大,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缺乏吃、住等旅游功能区,建设的民族文化展厅,缺少游客的参与体验。
(四)受经济制约
石屏县大多地处山区,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经济落后,彝族海菜腔传承呈现孤零状态,与其经济文化欠发达相伴。
(五)缺乏系统保护意识
当地政府对海菜腔的遗产保护注重单个元素的传承与开发,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意识,在海菜腔传承和发展较好的龙朋镇,建立的文化站展示了当地歌舞的分布与发展,记录了海菜腔文化的重要活动,但忽略了当地社会组织环境、自然环境的共生协调发展。
三、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
(一)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规划
以政府为主导,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以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名片进行大力宣传,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招商引资。同时进行旅游功能区规划设计,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配套旅游基礎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丰富旅游产品市场,例如海菜腔文化传习博物馆、“吃火草烟”“三道红”表演等娱乐节庆活动、特色民族文化体验服务、旅游商品开发等。
(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利益表达和分配具有相互影响性,一个相关者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其他相关者协作行动的影响[3]。因此,明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利益者有传承人、政府、旅游开发商;构建消费者、当地居民,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关系整合模型,如图1:
(三)构建海菜腔旅游文化生态系统
海菜腔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存在的技术经济基础,其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组织环境与技术经济构成一个复合结构,形成了开放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四)采用海菜腔旅游娱乐活动开发模式
依托海菜腔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以及彝族人民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打造海菜腔山水剧场,以周边绿水青山为背景,在广袤无际的天穹下进行演唱表演,还原海菜腔演唱的生产、生活背景,在自然造化的实景舞台里为游客带来宽广的视野和超人的感受。
(五)打造原生态品牌
石屏彝族由于山高偏寒,交通不便,保存了完好的原生态习俗,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知”的心理需求。石屏彝族的其他习俗还有祭龙习俗、彝族尼苏人“归家”婚嫁习俗、花腰带服饰文化、烟盒舞等都具有原生态性,都是彝族文化的真实反映,可以将海菜腔与这些民俗结合起来,打造石屏彝族原生态品牌产品,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品牌识别度。
(六)建立保障机制
引导和鼓励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传承与发展文化,建立促使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海菜腔非物质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构建文化原生态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
云南石屏彝族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以为石屏县落后的经济开辟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旅游功能区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完善可以带动消费服务产业链,开拓就业空间,提高传承人的生活质量和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旅游开发同时为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最佳的良性循环结合点。
参考文献:
[1]孟雷.彝族“海菜腔”生态研究.民族音乐[J],2017(6).
[2]普丽春等.彝族海菜腔社会教育传承现状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5(3).
[3]索朗白姆,劉丽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刘丽华(1983-),女,汉族,山西忻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关键词】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滇南彝族特有的原生态民歌,2006年被列为传统音乐门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蕴含着彝族人民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和民族精神。它具有独特的音乐形态,有拘腔、正曲、白话腔组成的唱词[1],以及源于海上船头的农事活动,载歌载舞,高亢嘹亮,带来了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它记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生活智慧以及一种值得珍惜的生活方式,向人类展示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美、原生态美。
石屏县彝族海菜腔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天籁之音”的旋律,高亢辽阔,温婉悠扬,展示了无限的艺术魅力。海菜腔无论是从艺术本身还是其来源、活动和场所、唱词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可观赏性和可体验参与性,对旅游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构成石屏彝族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历史记忆价值
彝族海菜腔作为传统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人民经历过的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反映彝族祖祖辈辈思想情感、理想追求、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民俗风情的一面镜子。海菜腔是活着的文化传统,通过代际之间直接进行精神交流来传承文化,记录了彝族直观、真实、全面、生动的历史。人们用演唱海菜腔来打破辛苦劳作时时的沉寂与疲劳,抒发对亲人的思念的牵挂,加强村村寨寨之间的人际联系交往,歌曲承载着一代一代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人类对自己过去实践、认识和心灵的记忆,才能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有清晰的认识。
(二)传承价值
彝族海菜腔是一种代际传承的正在进行的活的文化实践过程,通过重复参与包含祖先的精神的实践活动,传递和发展着祖先的感受、智慧,直接、生动、有效地传承着民族的文化。通过重复参与祖先曾从事过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实践,体会到祖先的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感受和心情,在心灵上与祖先有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对祖先辛苦劳作奋斗和朴素的情怀产生认同,自觉而有效地传递着祖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成一个具有共同祖先的群体、民族和国家。
(三)审美价值
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依附于记忆价值与传承价值,三者相互联系。海菜腔的拘腔部分给人以辽阔舒展的感觉;正曲部分苍劲高昂,气势不凡,感情炽烈;白话腔部分宛若泉水叮咚,细语绵绵,整部音乐体现了强烈的原生态性,民族性气息,令人震撼,具有审美愉悦性,是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游客通过海菜腔音乐活动过程能够获得美的体验和愉悦的满足感。
(四)经济价值
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而存在的特殊旅游产品,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彝族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节庆活动仪式等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二、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一)代际之间传承的中断
海菜腔传唱地区能完整演唱海菜腔的人大都年龄过高,体力不支,年老的嗓音已无法演唱高亢的歌曲。有劳力的人大多外出务工、务农,没有时间和精力演唱,个别只能哼唱拘腔部分。正处受教育阶段的年轻人大多对海菜腔缺乏兴趣,学唱的人非常少,能完整歌唱成套海菜腔的“曲子师傅”更少,不到30人[2]。
(二)传统民间习俗生活方式的改变
海菜腔所依存的男女交际习俗“吃火草烟”“三道红”等传统娱乐活动消亡,代之以其他现代文化娱乐形式,海菜腔发展较好的坝子与县城的现代生活联系密切,缺少了承载海菜腔生存的周边环境,致使海菜腔传承不理想。
(三)旅游开发不足
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低,旅游宣传力度不大,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缺乏吃、住等旅游功能区,建设的民族文化展厅,缺少游客的参与体验。
(四)受经济制约
石屏县大多地处山区,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经济落后,彝族海菜腔传承呈现孤零状态,与其经济文化欠发达相伴。
(五)缺乏系统保护意识
当地政府对海菜腔的遗产保护注重单个元素的传承与开发,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意识,在海菜腔传承和发展较好的龙朋镇,建立的文化站展示了当地歌舞的分布与发展,记录了海菜腔文化的重要活动,但忽略了当地社会组织环境、自然环境的共生协调发展。
三、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
(一)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规划
以政府为主导,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以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名片进行大力宣传,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招商引资。同时进行旅游功能区规划设计,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配套旅游基礎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丰富旅游产品市场,例如海菜腔文化传习博物馆、“吃火草烟”“三道红”表演等娱乐节庆活动、特色民族文化体验服务、旅游商品开发等。
(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利益表达和分配具有相互影响性,一个相关者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其他相关者协作行动的影响[3]。因此,明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利益者有传承人、政府、旅游开发商;构建消费者、当地居民,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关系整合模型,如图1:
(三)构建海菜腔旅游文化生态系统
海菜腔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存在的技术经济基础,其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组织环境与技术经济构成一个复合结构,形成了开放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四)采用海菜腔旅游娱乐活动开发模式
依托海菜腔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以及彝族人民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打造海菜腔山水剧场,以周边绿水青山为背景,在广袤无际的天穹下进行演唱表演,还原海菜腔演唱的生产、生活背景,在自然造化的实景舞台里为游客带来宽广的视野和超人的感受。
(五)打造原生态品牌
石屏彝族由于山高偏寒,交通不便,保存了完好的原生态习俗,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知”的心理需求。石屏彝族的其他习俗还有祭龙习俗、彝族尼苏人“归家”婚嫁习俗、花腰带服饰文化、烟盒舞等都具有原生态性,都是彝族文化的真实反映,可以将海菜腔与这些民俗结合起来,打造石屏彝族原生态品牌产品,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品牌识别度。
(六)建立保障机制
引导和鼓励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传承与发展文化,建立促使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海菜腔非物质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构建文化原生态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
云南石屏彝族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以为石屏县落后的经济开辟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旅游功能区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完善可以带动消费服务产业链,开拓就业空间,提高传承人的生活质量和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旅游开发同时为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最佳的良性循环结合点。
参考文献:
[1]孟雷.彝族“海菜腔”生态研究.民族音乐[J],2017(6).
[2]普丽春等.彝族海菜腔社会教育传承现状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5(3).
[3]索朗白姆,劉丽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刘丽华(1983-),女,汉族,山西忻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