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由视网膜中央静脉或其分支发生阻塞,导致视网膜静脉高度曲张和以视乳头为中心的广泛出血为特征、视力急骤下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眼底血管性病变。发病较急而治疗困难,常因失治误治而造成终身视力损害,甚至失眠。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运用中药活血化淤通络为主,自拟“归芍汤”随症加减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02年2月-2008年10月,我院眼科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在39-76岁之间,平均年龄58岁;就诊时视力眼前指数3眼,0.1-0.4者41眼,0.5-0.8者21眼,0.8以上者8眼;其中高血压动脉硬化70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94例,6例因有脑梗塞及其它合并症者未作造影,100例患者中中央静脉阻塞25例,分支静脉阻塞6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荧光渗漏等。累及黄斑者30眼。
2治疗方法
应用自拟方“归芍汤”,活血化淤通络为主。方剂组成:当归、炒白芍、生地、丹皮、王不留行、决明子、川芎、丹参、车前子、旱莲草、女贞子,据病情发展随症加减。
早期视力急骤下降,病情有发展加剧之势,此为“热”重,治疗当凉血止血而不留淤,以归芍汤加侧柏炭、蒲黄炭、白茅根等药。中期视力减退后保持在一定水平上趋于稳定,此时,治疗以活血化淤为主,以归芍汤加桃仁、丝瓜络、生蒲黄等。后期视力恢复,但网膜出现硬性渗出或一些增殖性改变,以归芍汤加软坚散结之昆布、海藻、生牡蛎等。发病期如有全身感染病史,热毒较重者,加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1]:治愈: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荧光血管造影静脉管壁无渗漏,视力明显提高,无并发症。好转:视网膜出血部分吸收,荧光血管造影渗漏减少,视力略好转。未愈:网膜出血未吸收,出现黄斑囊样变性,出血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
3.2结果:100眼中,治愈54眼(54%),好转39眼(39%),未愈7眼(7%),疗程最长一年,最短二月,总有效率93%。
4典型病例
陈某,男,68岁,2004年4月5日初诊。患者诉1天前右眼视力突然下降,伴头痛,心烦。检查:右眼视力眼前手动,左眼视力1.0,右眼底可见颞上方大面积火焰状、点状出血,少量絮状渗出,波及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动脉细,静脉迂曲扩张,部分中断。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颞上支静脉有渗漏。诊断为视网模颞上支静脉阻塞(右眼)症属中医血热淤滞,治宜凉血止血通络。方用芍归汤加侧柏炭、白茅根、藕节。日1剂,水煎服。服15剂后,右眼视力恢复到0.4,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絮状渗出消退,但出现大量黄白色硬性渗出,再以归芍汤加海藻、昆布、生牡蛎,继服20剂后视力恢复到1.0,眼底出血及渗出物全部吸收,无机化物形成,随访1年无复发。
5体会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可分为缺血性和非缺血性两类。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为单眼发病,偶有双眼者。其病因不外乎以下三方面:一是血管性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是中老年人中央静脉阻塞的常见病因。血管内膜炎、中毒及病灶性阻塞多见于年轻人;二是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粘稠度过高,血流速度减慢而导致血栓形成;三是眼眶内压力升高。如眶部外伤、水肿及炎症引起急性眶内压力升高,导致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汉回流受阻。
对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中医治疗早有临床报道[2],研究也证实,活血化淤之中药可以溶栓,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3]。祖国医学认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属“暴盲”之血淤症。此病早期表现为“热”,后期表现为“淤”,体胖者有痰浊,年老体弱者有虚损。病情复杂多变,单纯运用西药溶栓、扩血管等治疗,疗效较难满意,自拟归芍汤中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等活血化淤;生地、旱莲草、女贞子凉血滋阴养肝;王不留行、川芎行气通络,车前子、决明子清热利湿,消肿明目。此方虽以活血化淤通络为主,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随症加减,兼顾清热凉血、消肿化痰、补虚滋阴、软坚散结等,标本兼治,提高了治疗效果。建议临床眼科医生传承祖国医学之精华,进一步探讨该病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有许多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5~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P111
2何慧琴.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药治疗近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4(4):256
3谭家铨等.血栓通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血浆1-PA.PAI活性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眼科.1996;5(4):209
作者单位:034000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
1一般资料
2002年2月-2008年10月,我院眼科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在39-76岁之间,平均年龄58岁;就诊时视力眼前指数3眼,0.1-0.4者41眼,0.5-0.8者21眼,0.8以上者8眼;其中高血压动脉硬化70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94例,6例因有脑梗塞及其它合并症者未作造影,100例患者中中央静脉阻塞25例,分支静脉阻塞6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荧光渗漏等。累及黄斑者30眼。
2治疗方法
应用自拟方“归芍汤”,活血化淤通络为主。方剂组成:当归、炒白芍、生地、丹皮、王不留行、决明子、川芎、丹参、车前子、旱莲草、女贞子,据病情发展随症加减。
早期视力急骤下降,病情有发展加剧之势,此为“热”重,治疗当凉血止血而不留淤,以归芍汤加侧柏炭、蒲黄炭、白茅根等药。中期视力减退后保持在一定水平上趋于稳定,此时,治疗以活血化淤为主,以归芍汤加桃仁、丝瓜络、生蒲黄等。后期视力恢复,但网膜出现硬性渗出或一些增殖性改变,以归芍汤加软坚散结之昆布、海藻、生牡蛎等。发病期如有全身感染病史,热毒较重者,加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1]:治愈: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荧光血管造影静脉管壁无渗漏,视力明显提高,无并发症。好转:视网膜出血部分吸收,荧光血管造影渗漏减少,视力略好转。未愈:网膜出血未吸收,出现黄斑囊样变性,出血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
3.2结果:100眼中,治愈54眼(54%),好转39眼(39%),未愈7眼(7%),疗程最长一年,最短二月,总有效率93%。
4典型病例
陈某,男,68岁,2004年4月5日初诊。患者诉1天前右眼视力突然下降,伴头痛,心烦。检查:右眼视力眼前手动,左眼视力1.0,右眼底可见颞上方大面积火焰状、点状出血,少量絮状渗出,波及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动脉细,静脉迂曲扩张,部分中断。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颞上支静脉有渗漏。诊断为视网模颞上支静脉阻塞(右眼)症属中医血热淤滞,治宜凉血止血通络。方用芍归汤加侧柏炭、白茅根、藕节。日1剂,水煎服。服15剂后,右眼视力恢复到0.4,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絮状渗出消退,但出现大量黄白色硬性渗出,再以归芍汤加海藻、昆布、生牡蛎,继服20剂后视力恢复到1.0,眼底出血及渗出物全部吸收,无机化物形成,随访1年无复发。
5体会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可分为缺血性和非缺血性两类。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为单眼发病,偶有双眼者。其病因不外乎以下三方面:一是血管性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是中老年人中央静脉阻塞的常见病因。血管内膜炎、中毒及病灶性阻塞多见于年轻人;二是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粘稠度过高,血流速度减慢而导致血栓形成;三是眼眶内压力升高。如眶部外伤、水肿及炎症引起急性眶内压力升高,导致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汉回流受阻。
对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中医治疗早有临床报道[2],研究也证实,活血化淤之中药可以溶栓,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3]。祖国医学认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属“暴盲”之血淤症。此病早期表现为“热”,后期表现为“淤”,体胖者有痰浊,年老体弱者有虚损。病情复杂多变,单纯运用西药溶栓、扩血管等治疗,疗效较难满意,自拟归芍汤中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等活血化淤;生地、旱莲草、女贞子凉血滋阴养肝;王不留行、川芎行气通络,车前子、决明子清热利湿,消肿明目。此方虽以活血化淤通络为主,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随症加减,兼顾清热凉血、消肿化痰、补虚滋阴、软坚散结等,标本兼治,提高了治疗效果。建议临床眼科医生传承祖国医学之精华,进一步探讨该病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有许多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5~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P111
2何慧琴.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药治疗近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4(4):256
3谭家铨等.血栓通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血浆1-PA.PAI活性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眼科.1996;5(4):209
作者单位:034000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