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南京市教研室几年来竭力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体验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活动引入课堂,是体验式教学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
一、活动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思品课活动教学开展的情况,总结几年来推广体验式教学法的经验和教训,我区曾对部分学校、思品教师和学生开展过一次社会调查,调查对象涉及10所学校、18个教学班共820名学生和35名任课教师,发放问卷共855份,现对调查结果做分析。
1.思品课活动教学受到了大部分师生的欢迎和肯定。在对“你喜欢思品课活动教学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62%的学生选择“比较喜欢”,“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比例高达90%。教师相对学生来说,虽然比例有小幅下降,但选择“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教师仍达72%。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教学类型依次为:实践探究类占31%、表演体验类占28%、讨论辩论类占21%、写作总结类占14%,可见学生喜欢的活动类型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同时,有相当多的学生渴望走出课堂,参与实践,享受探究、体验的乐趣。
2.思品课活动教学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虽然思品课活动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型模式为广大师生所推崇,但是活动教学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1)开展活动教学的量普遍不足。从一年来开展活动的次数统计来看,10%的学生、4%的教师选择为0次;45%的学生、43%的教师开展活动次数为1~2次。这也就是说一半左右的学生和教师全年活动次数在2次以内。这与《课程标准》规定的总课时的20%,即每学年14个活动的基本要求相差甚远。
(2)校与校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活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差距明显。少数学校由于领导重视,思品教师认识到位,活动教学基本上能按要求落实。而有的学校,活动教学形同虚设,或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根本未开展过相关活动。从调查显示来看,从未开展活动的10%学生、4%教师集中在少数几个学校。
(3)课堂活动较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开展要好。思品课堂活动包括课前活动、课中活动、课尾活动,这些活动开展略好。课外活动,特别是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落实较差,从调查中得知,34%的学生校外活动一次也没有开展。
二、对活动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低估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一些思品教师在谈及不愿开展活动教学的原因时,总会强调学生的能力太低,不会收集资料,部分学生不喜欢参加活动,等等。确实,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准备不够充分的活动教学课上,常看到学生收集的资料单一、不完整,甚至出现课堂上“卡壳”现象;有些活动课上,学生乱作一团,纪律难以保持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常常会极大地挫伤教师开展活动教学的积极性。但是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一味归咎于学生是不理智的。正如调查数据反映的那样,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的“乱”,或许正是长期的“讲授式”教法而被压抑的情感的释放。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与别人的交流与合作是一种能力,而能力是需要培养的。离开了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培育,离开了对活动教学创设的情境的体验,学生的这些能力将不会得到提高。因而,因为刚开始的一两次活动教学的失败,就否定这种模式,是“因噎废食”的表现。
2.教师的畏难情绪。组织一堂活动教学课比组织一堂常规教学课要复杂得多。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比如:活动形式的设计、教学流程的安排、学生人员的分工、资料的收集与准备,等等。它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还牵涉到活动的经费、活动场所的选择、活动时间的安排和学生的安全保障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缜密思考、科学安排。部分教师顾虑重重、知难而退,不愿操心费神,使得活动教学难以推广。
3.部分教师对活动形式的理解有偏差。一些教师提到活动就认为是社会调查、对博物馆、名胜古迹或工厂、农村的参观考察,或帮助“五保户”、打扫卫生、拣拾废弃物等社区服务,等等。这些活动安排起来费时费力,组织有一定难度,因而不愿多开展。这是对活动形式的片面理解,上述活动亦称为社会实践活动,只是活动教学的一种形式,思品课的活动教学还有许多课堂内即可完成的形式,如时政演讲(新闻点评)、主题辩论、主题班会、板报手抄报比赛、专题讲座、角色扮演、教学资料片观看等形式,这些形式范围一般比较小,组织起来相对简单,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在活动教学中常被广泛使用。
一、活动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思品课活动教学开展的情况,总结几年来推广体验式教学法的经验和教训,我区曾对部分学校、思品教师和学生开展过一次社会调查,调查对象涉及10所学校、18个教学班共820名学生和35名任课教师,发放问卷共855份,现对调查结果做分析。
1.思品课活动教学受到了大部分师生的欢迎和肯定。在对“你喜欢思品课活动教学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62%的学生选择“比较喜欢”,“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比例高达90%。教师相对学生来说,虽然比例有小幅下降,但选择“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教师仍达72%。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教学类型依次为:实践探究类占31%、表演体验类占28%、讨论辩论类占21%、写作总结类占14%,可见学生喜欢的活动类型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同时,有相当多的学生渴望走出课堂,参与实践,享受探究、体验的乐趣。
2.思品课活动教学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虽然思品课活动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型模式为广大师生所推崇,但是活动教学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1)开展活动教学的量普遍不足。从一年来开展活动的次数统计来看,10%的学生、4%的教师选择为0次;45%的学生、43%的教师开展活动次数为1~2次。这也就是说一半左右的学生和教师全年活动次数在2次以内。这与《课程标准》规定的总课时的20%,即每学年14个活动的基本要求相差甚远。
(2)校与校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活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差距明显。少数学校由于领导重视,思品教师认识到位,活动教学基本上能按要求落实。而有的学校,活动教学形同虚设,或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根本未开展过相关活动。从调查显示来看,从未开展活动的10%学生、4%教师集中在少数几个学校。
(3)课堂活动较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开展要好。思品课堂活动包括课前活动、课中活动、课尾活动,这些活动开展略好。课外活动,特别是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落实较差,从调查中得知,34%的学生校外活动一次也没有开展。
二、对活动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低估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一些思品教师在谈及不愿开展活动教学的原因时,总会强调学生的能力太低,不会收集资料,部分学生不喜欢参加活动,等等。确实,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准备不够充分的活动教学课上,常看到学生收集的资料单一、不完整,甚至出现课堂上“卡壳”现象;有些活动课上,学生乱作一团,纪律难以保持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常常会极大地挫伤教师开展活动教学的积极性。但是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一味归咎于学生是不理智的。正如调查数据反映的那样,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的“乱”,或许正是长期的“讲授式”教法而被压抑的情感的释放。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与别人的交流与合作是一种能力,而能力是需要培养的。离开了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培育,离开了对活动教学创设的情境的体验,学生的这些能力将不会得到提高。因而,因为刚开始的一两次活动教学的失败,就否定这种模式,是“因噎废食”的表现。
2.教师的畏难情绪。组织一堂活动教学课比组织一堂常规教学课要复杂得多。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比如:活动形式的设计、教学流程的安排、学生人员的分工、资料的收集与准备,等等。它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还牵涉到活动的经费、活动场所的选择、活动时间的安排和学生的安全保障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缜密思考、科学安排。部分教师顾虑重重、知难而退,不愿操心费神,使得活动教学难以推广。
3.部分教师对活动形式的理解有偏差。一些教师提到活动就认为是社会调查、对博物馆、名胜古迹或工厂、农村的参观考察,或帮助“五保户”、打扫卫生、拣拾废弃物等社区服务,等等。这些活动安排起来费时费力,组织有一定难度,因而不愿多开展。这是对活动形式的片面理解,上述活动亦称为社会实践活动,只是活动教学的一种形式,思品课的活动教学还有许多课堂内即可完成的形式,如时政演讲(新闻点评)、主题辩论、主题班会、板报手抄报比赛、专题讲座、角色扮演、教学资料片观看等形式,这些形式范围一般比较小,组织起来相对简单,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在活动教学中常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