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文脉传承、旅游开发等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以新的视角探索文化旅游的发展之路。有效挖掘利用溱潼古镇的价值有助于促进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升级,实现名镇价值历久弥新。本文结合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现状,对其价值挖掘利用经验措施进行梳理,充分认识了文旅价值对古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其在价值挖掘利用的角色定位、文脉传承与商业化关系及挖掘利用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文旅融合与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
在我国,文旅融合的概念最早由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提出,其强调文化创意对于旅游产业的核心意义,重视文化符号的创造。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为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了顶层机构支撑,指引出文化行业和旅游行业新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通过文化内容塑造旅游,另一方面以旅游的形式彰显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以新的视角审视原价值挖掘利用工作,深入理解文化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依托旅游的产业模式进行文化再创造,因地制宜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区发展之路。
溱潼古镇自2003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来,名镇围绕“建设小城市,发展大旅游”的总体思路,深度挖掘溱潼“水、古、文”等特色资源。古镇旅游及旅游服务以溱湖风景名胜区和古镇旅游景区为核心,以特色村庄为重要组成部分,有序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和旅游服务设施;在村庄发展特色农家乐、渔家乐,农业空间兼容农业观光与“开心农场”等形式,构成全镇域城乡一体化旅游发展格局。当前对溱潼古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镇建筑、旅游资源、民俗文化等方面,鲜少有针对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方面的研究,缺乏从文化规划的角度有效实现内在文化价值体系同古镇保护、传承、镇区生态与人文要素等有机结合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梳理溱潼古镇在价值挖掘利用中的经验,讨论其在现行价值挖掘利用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古镇建设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二、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现状
(一)聚焦文旅价值有序开发
聚焦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注重文化内生力有序开发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新时代文旅价值的转型与升级。溱潼古镇在价值挖掘利用中关注到古镇名人、民俗文化等的强大内生力,对镇域内文旅资源进行了合理有序的开发,恢复相关文化景点、文化景区的原始风貌。同时依托镇域内各类主要文化遗产资源,组建了“窑工号子”、“溱潼道情”专业表演队,定期举行“中国·溱潼会船节”;借鉴盱眙龙虾文化推介的成功经验,请专业策劃公司策划“溱湖八鲜美食节”、“九月十六灯会”、“茶花观赏节”及“中国情侣节”等活动;组织民间学者和本土文化人推出“六个一”文化外宣品,即一部古镇形象片、一本古镇宣传画册、一套古镇掌故丛书、一首形象歌曲、一台古镇风情晚会、一本镇志,以多彩的文化形式拓宽旅游业的发展。
(二)完备文旅产业配套体系
溱潼古镇坚持做“大旅游”的方向,围绕打造古镇文化游览线,有序实施“挖古、复古、仿古、修古”系统工程,丰富名镇景点和内涵,展现名镇风采。在重点打造文旅商业中心的同时,将旅游价值与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相融合,全力打造“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产业配套体系。溱潼古镇聘请专业团队为自身进行科学规划,组织溱湖度假区编制单位对度假区总体规划进行了多次的修编,按照建设新镇区、修复老镇区、保护核心区编制镇区总体规划方案,完成新区控制性详规,完善古镇区规划方案,细化镇域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合理编制集镇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用设施的配套性规划。目前已形成以溱湖湿地农业生态园为依托,以“溱湖八鲜”为支撑,集合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水果种植基地、花卉培育基地、观光农业基地,沈马线生态农业观光带和溱湖大道绿色走廊新格局。同时以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为根本,逐步关停并转型镇域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培大育强低能耗、新技术、高效益企业,引导兴办旅游商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新型“生态工业”。
(三)制度化建设资金保障
目前溱潼古镇上级部门在财力支持方面赋予了其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对公共财政分成机制进行了确定,部分土地出让金、收取的各项规费除法定提及上缴国家和省的部分,可全部留作当地专款专用;在金融支持方面,鼓励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建立名镇自身的投融资平台,从而达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到名镇的建设中;在土地支持方面,根据名镇发展的现实需要给予土地规划空间、年度用地计划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支持,按照镇村布局规划,优先将撤并的零散村庄列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足额将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用于名镇的建设。
三、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的问题
(一)价值挖掘利用中的角色问题
当地政府在名镇价值挖掘利用工作中充当着“全能家长”的身份,未能调动居民的思想主动性。目前,溱潼古镇常住人口约3万人,镇域人口流动呈净流出。不少居民表示自己感受不到名镇价值挖掘利用所带来的可视化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他们参与建设名镇的积极性也不高。每年举办的溱潼会船节等,政府在活动筹备、开展、宣传等过程全权包办,大多居民参加会船活动的初衷是为获得经济补贴,他们对会船民俗的背景、内涵和意义知之甚少。会船季过后,鲜有居民关注会船的保护、维修、管理等工作,次年政府需要对参与人员进行重复培训,造成无谓损失。
(二)文化传承与商业化关系问题
文旅融合作为新时代背景,与历史存在着一定差距,原来的文化部门注重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公益性,旅游部门则侧重旅游产业的商业盈利性。现今两者融合发展,溱潼古镇关于如何将传统文化公益性同现代旅游商业性进行有机融合的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缺乏较强引领性。虽然古镇政府会定期举行庆祝活动等形式弘扬与纪念传统文化,但未能引起居民对地区文化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导致节庆、民俗等传统文化面临失传危机。 与此同时,部分居民搬离原居所,“假居民”进入古镇,对古镇建筑实施“商业化改造”,为溱潼古镇带来部分无本地区特色的产品,由特色产业集聚带来人流消费集聚,由此促进特色产业升级创新进而产生再集聚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结构不显著。在溱潼古镇旅游景区“复制粘贴”的性状较为明显,镇区景观与古镇的关联性受损,混搭的文化风格淡化了镇区的文化标志与特有魅力。
(三)文旅价值挖掘利用质量方面的问题
溱潼古镇的文旅行业相对于老牌文旅镇区起步较晚,尚未充分挖掘当地文旅资源,挖掘客体仍以当地自然景观和古建筑为主。目前溱潼对文旅价值的利用主要是“文创+住宿”的模式,发展重点落在传统旅游交通、餐饮酒店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在文旅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明显缺失。同时特色文旅产业的挖掘力度还不大,导致旅游人气略显不足,因此难以吸附周边城市的游客市场,更难以进入全国乃至全球文旅市场。目前怎样实现古镇文旅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有到优,发展出具有溱潼古镇鲜明特色的文旅支柱产业成为古镇价值挖掘利用一大难关。
四、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民众参与度
挖掘利用溱潼古镇的价值需要培养当地居民文化自觉意识,鼓励居民参与到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融合发展进程。向乡贤、族老、老居民们等征集文化物件,打造镇区传统物件展示馆,建立名镇历史博物馆。先贤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遗文化展示等活动也可以围绕历史博物馆应运而生。借助一系列活动,可以彰显文化符号中的历史价值,进而内化为居民文化意识,形成业缘族群所共有的新时代文化记忆。
同时铺设系统性奖补助政策,搭建价值共享平台,一方面将土地统一规划,高效利用,合理保留并延续原居民的生活原貌,重塑居民对名镇的归属感。另一方面采用土地“保底+分红”的模式,通过土地征收,給居民确实的收益,并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外出务工的居民回迁就业,为有意向投资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的居民提供免费设计指导,让当地居民感受到名镇价值挖掘利用的福利。
(二)挖掘名镇文化底蕴,树立文化传承新理念
在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的过程中需要以创新意识加大整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文化力度,大力创造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注重文脉的传承和特色民俗、特色文化的推陈出新。只有当文化传承与当代社会有机接轨,才可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溱潼古镇镇域内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民间风俗,注重挖掘乡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依托自身文化优势和文化底蕴,将民俗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创新其内容和形式,通过将祈福游街、会船祭祀、水上表演等传统民俗向外界客商展示,可以在宣传历史文化名镇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的同时保留民俗文化。
(三)提高价值挖掘利用质量,升级优化文旅产业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科技产业”形式的兴起正在重构文旅产业链,改变人们的文旅体验方式。溱潼古镇需顺应“互联网+”的趋势,打造集文创、旅游、金融、互联网营销为一体的文旅产品联合开发平台,促进名镇旅游的包容发展。通过商户入驻网络平台,共享网络日志,在平台上与客户进行互动交流,听取反馈意见,各方以广阔的视野将古镇各大特点与价值进行整合规划,从“文化+”、“旅游+”规划的视角出发,充分挖掘名镇文旅资源,促进多维价值融合,从而明确古城旅游的最佳体验产品组合方式,做到“摸家底,存记忆,留文脉”,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以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景点。促进线上与线下联动发展,延伸产业生产链,提升名镇产业综合实力,最终实现文化中的旅游性与旅游中的文化性相统一。
五、结语
溱潼古镇凭其特有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建立了属于自己特有的价值挖掘利用经验方法,但同时在价值挖掘利用中的角色定位、文化传承与商业化关系、挖掘利用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当地政府和居民共同协作,培育民众文化自信理念,从“文旅+”规划角度出发,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名镇多维价值融合,完善社会资金的参与模式,方能使古镇的价值得以历久弥新,实现新时代下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升级。
(作者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2.南京大学)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基金育才项目。 项目名称:江苏新型农民培养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编号:SKYC2019015。
一、问题的提出:文旅融合与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
在我国,文旅融合的概念最早由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提出,其强调文化创意对于旅游产业的核心意义,重视文化符号的创造。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为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了顶层机构支撑,指引出文化行业和旅游行业新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通过文化内容塑造旅游,另一方面以旅游的形式彰显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以新的视角审视原价值挖掘利用工作,深入理解文化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依托旅游的产业模式进行文化再创造,因地制宜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区发展之路。
溱潼古镇自2003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来,名镇围绕“建设小城市,发展大旅游”的总体思路,深度挖掘溱潼“水、古、文”等特色资源。古镇旅游及旅游服务以溱湖风景名胜区和古镇旅游景区为核心,以特色村庄为重要组成部分,有序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和旅游服务设施;在村庄发展特色农家乐、渔家乐,农业空间兼容农业观光与“开心农场”等形式,构成全镇域城乡一体化旅游发展格局。当前对溱潼古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镇建筑、旅游资源、民俗文化等方面,鲜少有针对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方面的研究,缺乏从文化规划的角度有效实现内在文化价值体系同古镇保护、传承、镇区生态与人文要素等有机结合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梳理溱潼古镇在价值挖掘利用中的经验,讨论其在现行价值挖掘利用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古镇建设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二、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现状
(一)聚焦文旅价值有序开发
聚焦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注重文化内生力有序开发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新时代文旅价值的转型与升级。溱潼古镇在价值挖掘利用中关注到古镇名人、民俗文化等的强大内生力,对镇域内文旅资源进行了合理有序的开发,恢复相关文化景点、文化景区的原始风貌。同时依托镇域内各类主要文化遗产资源,组建了“窑工号子”、“溱潼道情”专业表演队,定期举行“中国·溱潼会船节”;借鉴盱眙龙虾文化推介的成功经验,请专业策劃公司策划“溱湖八鲜美食节”、“九月十六灯会”、“茶花观赏节”及“中国情侣节”等活动;组织民间学者和本土文化人推出“六个一”文化外宣品,即一部古镇形象片、一本古镇宣传画册、一套古镇掌故丛书、一首形象歌曲、一台古镇风情晚会、一本镇志,以多彩的文化形式拓宽旅游业的发展。
(二)完备文旅产业配套体系
溱潼古镇坚持做“大旅游”的方向,围绕打造古镇文化游览线,有序实施“挖古、复古、仿古、修古”系统工程,丰富名镇景点和内涵,展现名镇风采。在重点打造文旅商业中心的同时,将旅游价值与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相融合,全力打造“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产业配套体系。溱潼古镇聘请专业团队为自身进行科学规划,组织溱湖度假区编制单位对度假区总体规划进行了多次的修编,按照建设新镇区、修复老镇区、保护核心区编制镇区总体规划方案,完成新区控制性详规,完善古镇区规划方案,细化镇域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合理编制集镇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用设施的配套性规划。目前已形成以溱湖湿地农业生态园为依托,以“溱湖八鲜”为支撑,集合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水果种植基地、花卉培育基地、观光农业基地,沈马线生态农业观光带和溱湖大道绿色走廊新格局。同时以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为根本,逐步关停并转型镇域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培大育强低能耗、新技术、高效益企业,引导兴办旅游商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新型“生态工业”。
(三)制度化建设资金保障
目前溱潼古镇上级部门在财力支持方面赋予了其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对公共财政分成机制进行了确定,部分土地出让金、收取的各项规费除法定提及上缴国家和省的部分,可全部留作当地专款专用;在金融支持方面,鼓励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建立名镇自身的投融资平台,从而达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到名镇的建设中;在土地支持方面,根据名镇发展的现实需要给予土地规划空间、年度用地计划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支持,按照镇村布局规划,优先将撤并的零散村庄列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足额将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用于名镇的建设。
三、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的问题
(一)价值挖掘利用中的角色问题
当地政府在名镇价值挖掘利用工作中充当着“全能家长”的身份,未能调动居民的思想主动性。目前,溱潼古镇常住人口约3万人,镇域人口流动呈净流出。不少居民表示自己感受不到名镇价值挖掘利用所带来的可视化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他们参与建设名镇的积极性也不高。每年举办的溱潼会船节等,政府在活动筹备、开展、宣传等过程全权包办,大多居民参加会船活动的初衷是为获得经济补贴,他们对会船民俗的背景、内涵和意义知之甚少。会船季过后,鲜有居民关注会船的保护、维修、管理等工作,次年政府需要对参与人员进行重复培训,造成无谓损失。
(二)文化传承与商业化关系问题
文旅融合作为新时代背景,与历史存在着一定差距,原来的文化部门注重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公益性,旅游部门则侧重旅游产业的商业盈利性。现今两者融合发展,溱潼古镇关于如何将传统文化公益性同现代旅游商业性进行有机融合的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缺乏较强引领性。虽然古镇政府会定期举行庆祝活动等形式弘扬与纪念传统文化,但未能引起居民对地区文化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导致节庆、民俗等传统文化面临失传危机。 与此同时,部分居民搬离原居所,“假居民”进入古镇,对古镇建筑实施“商业化改造”,为溱潼古镇带来部分无本地区特色的产品,由特色产业集聚带来人流消费集聚,由此促进特色产业升级创新进而产生再集聚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结构不显著。在溱潼古镇旅游景区“复制粘贴”的性状较为明显,镇区景观与古镇的关联性受损,混搭的文化风格淡化了镇区的文化标志与特有魅力。
(三)文旅价值挖掘利用质量方面的问题
溱潼古镇的文旅行业相对于老牌文旅镇区起步较晚,尚未充分挖掘当地文旅资源,挖掘客体仍以当地自然景观和古建筑为主。目前溱潼对文旅价值的利用主要是“文创+住宿”的模式,发展重点落在传统旅游交通、餐饮酒店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在文旅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明显缺失。同时特色文旅产业的挖掘力度还不大,导致旅游人气略显不足,因此难以吸附周边城市的游客市场,更难以进入全国乃至全球文旅市场。目前怎样实现古镇文旅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有到优,发展出具有溱潼古镇鲜明特色的文旅支柱产业成为古镇价值挖掘利用一大难关。
四、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民众参与度
挖掘利用溱潼古镇的价值需要培养当地居民文化自觉意识,鼓励居民参与到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融合发展进程。向乡贤、族老、老居民们等征集文化物件,打造镇区传统物件展示馆,建立名镇历史博物馆。先贤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遗文化展示等活动也可以围绕历史博物馆应运而生。借助一系列活动,可以彰显文化符号中的历史价值,进而内化为居民文化意识,形成业缘族群所共有的新时代文化记忆。
同时铺设系统性奖补助政策,搭建价值共享平台,一方面将土地统一规划,高效利用,合理保留并延续原居民的生活原貌,重塑居民对名镇的归属感。另一方面采用土地“保底+分红”的模式,通过土地征收,給居民确实的收益,并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外出务工的居民回迁就业,为有意向投资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的居民提供免费设计指导,让当地居民感受到名镇价值挖掘利用的福利。
(二)挖掘名镇文化底蕴,树立文化传承新理念
在溱潼古镇价值挖掘利用的过程中需要以创新意识加大整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文化力度,大力创造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注重文脉的传承和特色民俗、特色文化的推陈出新。只有当文化传承与当代社会有机接轨,才可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溱潼古镇镇域内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民间风俗,注重挖掘乡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依托自身文化优势和文化底蕴,将民俗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创新其内容和形式,通过将祈福游街、会船祭祀、水上表演等传统民俗向外界客商展示,可以在宣传历史文化名镇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的同时保留民俗文化。
(三)提高价值挖掘利用质量,升级优化文旅产业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科技产业”形式的兴起正在重构文旅产业链,改变人们的文旅体验方式。溱潼古镇需顺应“互联网+”的趋势,打造集文创、旅游、金融、互联网营销为一体的文旅产品联合开发平台,促进名镇旅游的包容发展。通过商户入驻网络平台,共享网络日志,在平台上与客户进行互动交流,听取反馈意见,各方以广阔的视野将古镇各大特点与价值进行整合规划,从“文化+”、“旅游+”规划的视角出发,充分挖掘名镇文旅资源,促进多维价值融合,从而明确古城旅游的最佳体验产品组合方式,做到“摸家底,存记忆,留文脉”,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以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景点。促进线上与线下联动发展,延伸产业生产链,提升名镇产业综合实力,最终实现文化中的旅游性与旅游中的文化性相统一。
五、结语
溱潼古镇凭其特有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建立了属于自己特有的价值挖掘利用经验方法,但同时在价值挖掘利用中的角色定位、文化传承与商业化关系、挖掘利用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当地政府和居民共同协作,培育民众文化自信理念,从“文旅+”规划角度出发,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名镇多维价值融合,完善社会资金的参与模式,方能使古镇的价值得以历久弥新,实现新时代下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升级。
(作者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2.南京大学)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基金育才项目。 项目名称:江苏新型农民培养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编号:SKYC201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