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生命”一词在教育界越来越热,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的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命化教育 自主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1-072-01
教育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被社会各界公认的,而在自主德育引领下的生命教育,更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发展,我们更希望每个孩子在教育的视野里永远保持着青春和活力,永远有一张张美丽的笑脸在我们脑海中浮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一、我国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的研究背景与概况
近年来,中学生轻视生命的事件屡见报端,让我们为之心痛。心痛之余,我们也在深刻反思,为什么学生的生命如此脆弱?如何去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人知识、技能及谋生的本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使人成为人,进一步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1]。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某些教育者没有将学生当做一个鲜活的生命去对待;某些学校依然对学生施加了太多的压力;社会上一些功利观念也在误导着学生,这些都或多或多或少的导致了学生心灵的空虚和生命的茫然。可以说,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的背后是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叶澜教授[2](1997)最先开始关注生命及其与教育的内在关系,她主张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者张娜[3](2004)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她认为教育过程不是植物的生长、标准件的加工过程,而是人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使生命全面、均衡发展,不断追求人生意义,成长为主体生命的过程。1993年,我国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在接受《教育评论》采访时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从此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4]。
二、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微妙关系
学者洪泽珠[5](2009)认为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2001年一项命名为“生命化教育”的课题实验,正式在福建省城乡学校及全国各地的学校逐步开展。
由以上定义可知,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者郭上达[6](2012)认为生命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内容层面,而生命化教育关注的是教育理念层面。生命化教育需要生命教育,但其意义比较宽泛,它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
三、我国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的研究展望
总体来说,我国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上升空间比较大。就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的关系来说,有进一步研究两者区别的必要。就各自的研究展望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教育的研究展望:首先,各个学科将如何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发掘生命教育课程资源,更好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其次,如何更好地深化教師生命教育理念以及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次,生命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研究有待深入。
生命化教育的研究展望: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教材的设计等方面确定以人的生命得到提升作为教育目的,使教育目的实现生命化。生命化教育当以对个性的认可为前提,使教育适合每个儿童的独特性,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教育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划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创造一个崇尚开放、多元的环境[10]。
生命教育,给我们对人性发展的一种新认识,生命化教育怎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时刻尊重的,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我们努力着、耕耘着,且思且行。
参考文献:
[1] 王乐蓉.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之比较[J].新课程研究,2008,(6):130-132.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 张娜.生命教育理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年5月。
[4] 王健.生命教育发展与研究综述[J]. 中国德育,2102,(8):78-80.
[5] 洪泽珠.生命化教育-生命视角下教育发展的终极追求[J].基础教育研究,2009,(7):6-7.
[6] 郭上达.生命教育实践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5月。
[7] 穆姣姣.呼吁生命教育[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年5月。
[8] 黄建春.论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实施[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5月。
[9] 阎光才.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5):13-15.
[10] 任婷.浅谈生命化教育[J].西安社会科学,2010,(3):110-111.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命化教育 自主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1-072-01
教育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被社会各界公认的,而在自主德育引领下的生命教育,更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发展,我们更希望每个孩子在教育的视野里永远保持着青春和活力,永远有一张张美丽的笑脸在我们脑海中浮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一、我国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的研究背景与概况
近年来,中学生轻视生命的事件屡见报端,让我们为之心痛。心痛之余,我们也在深刻反思,为什么学生的生命如此脆弱?如何去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人知识、技能及谋生的本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使人成为人,进一步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1]。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某些教育者没有将学生当做一个鲜活的生命去对待;某些学校依然对学生施加了太多的压力;社会上一些功利观念也在误导着学生,这些都或多或多或少的导致了学生心灵的空虚和生命的茫然。可以说,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的背后是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叶澜教授[2](1997)最先开始关注生命及其与教育的内在关系,她主张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者张娜[3](2004)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她认为教育过程不是植物的生长、标准件的加工过程,而是人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使生命全面、均衡发展,不断追求人生意义,成长为主体生命的过程。1993年,我国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在接受《教育评论》采访时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从此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4]。
二、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微妙关系
学者洪泽珠[5](2009)认为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2001年一项命名为“生命化教育”的课题实验,正式在福建省城乡学校及全国各地的学校逐步开展。
由以上定义可知,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者郭上达[6](2012)认为生命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内容层面,而生命化教育关注的是教育理念层面。生命化教育需要生命教育,但其意义比较宽泛,它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
三、我国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的研究展望
总体来说,我国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上升空间比较大。就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的关系来说,有进一步研究两者区别的必要。就各自的研究展望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教育的研究展望:首先,各个学科将如何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发掘生命教育课程资源,更好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其次,如何更好地深化教師生命教育理念以及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次,生命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研究有待深入。
生命化教育的研究展望: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教材的设计等方面确定以人的生命得到提升作为教育目的,使教育目的实现生命化。生命化教育当以对个性的认可为前提,使教育适合每个儿童的独特性,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教育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划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创造一个崇尚开放、多元的环境[10]。
生命教育,给我们对人性发展的一种新认识,生命化教育怎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时刻尊重的,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我们努力着、耕耘着,且思且行。
参考文献:
[1] 王乐蓉.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之比较[J].新课程研究,2008,(6):130-132.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 张娜.生命教育理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年5月。
[4] 王健.生命教育发展与研究综述[J]. 中国德育,2102,(8):78-80.
[5] 洪泽珠.生命化教育-生命视角下教育发展的终极追求[J].基础教育研究,2009,(7):6-7.
[6] 郭上达.生命教育实践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5月。
[7] 穆姣姣.呼吁生命教育[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年5月。
[8] 黄建春.论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实施[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5月。
[9] 阎光才.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5):13-15.
[10] 任婷.浅谈生命化教育[J].西安社会科学,2010,(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