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深化和延续。滨水区的开发,不仅是“空间问题”,更是“公共问题”,滨水空间公共价值在于必须满足公众物质和精神需求。长期以来,齐齐哈尔市沿江地带的景观效能并没有被充分发掘和释放,沿江地段景观格局破碎化现象严重,自然生态景观要素缺失。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有的滨水地区相对于城市的区位,其形态、职能等均发生了变化,滨水地区在城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再开发等,使其成为城市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对齐齐哈尔市沿江地段景观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提出有机生长的水城一体化建设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共生;有机生长;沿江空间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4 — 0089 — 02
1.有机生长理念
有机生长的概念源自于生态学的理解,城市的构成单元细胞综合功能的发挥,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过程性、组团性生长模式,城市每一次的修复和更新都是对这一有机体的调整。城市中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均从属于城市这个有机生态网络,城市的有机生长从城市总体格局构建、生态环境修复、交通体系整合等方面表现出来。有机生长的空间必须承载着未来城市的多重复合职能。功能合理,结构清晰,生态化的城市是有机生长的精髓。强调滨水景观区域与城市组团内部同步改造,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多功能复合型空间是有机生长的基础,组团内部的水域,绿带是有机生长的细胞,通过生态走廊的链接,构建网格加细胞的有机架构形式,进而整合功能,使组团更具有生命力。
2.齐齐哈尔市沿江景观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
2.1齐齐哈尔市滨江空间概况
根据现状和历史的积淀,齐齐哈尔已形成了多种沿江景观类型:纪念性景观(如和平广场、嫩江公园核心雕塑等)、 历史性景观(包括江心岛主体建筑群)、滨江湿地景观(沿江植物生态群落)、休闲型景观(如浏园地段、嫩江大堤等)、冰雪景观(冬季沿江带状冰雪景观)。随着城市在西部轴线上的发展和沿江组团不断地提升与改造,沿江地段将成为城市的一条重要廊道,而城市的商业服务业发展轴与沿江自然景观走廊相交汇,形成具有高度土地价值的地带。
2.2沿江景观建设的潜力巨大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齐齐哈尔市沿江空间资源并没有因为城市功能空间的拓展,郊区化和工业化重置而被遗弃,沿江地段比以往更具有魅力。其边缘区位为沿江景观的塑造提供了原生态的条件,使沿江景观具有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双重界面。嫩江的洪涝灾害较少,减少景观建设防洪的工程准备工作。一系列已建成的景观资源和保护边界构成了一个连续完整的滨水界面,为场地提供了良好的借景和对景节点,易于打造景观链条。人文与自然的多点融合为景观的渗透提供了基础,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2.3沿江地段景观空间休闲效能尚未发挥
从国际经验看,有组织的滨水空间规划已成为对社会、经济及环境发展的基本调控手段之一。休闲时代的滨水空间规划也已经不再是局限于解决基本生态化的具体问题,而更具有了增强城市自身吸引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等自身形态以外的内容。随着齐齐哈尔市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未来沿江的带状景观空间效能势必得到有效释放,小汽车时代休闲出行半径会扩大,将进一步刺激人们对休闲活动的心理需求,势必会增加休闲空间的外延和非集聚扩张。未来城市市民的户外活动需求将越来越大,丰富的户外活动需要增加更多的户外空间,加上江畔设计一系列的休闲活动设施,可激发更生态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
2.4景观生态破碎化严重
根据黄方等研究,嫩江中下游沼泽湿地斑块数量和斑块规模趋于缩小,沼泽斑块形状越来越不规则。景观内部生境面积破碎化指数和边界密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沼泽景观破碎化程度日益加重。湿地荒漠化程度加重,旱涝灾害频率加大,生物多样损失,生态功能下降等环境效应加重。
齐齐哈尔市沿江地段建筑、植被以及城市开敞空间有机组织、景观质量方面较弱。景观设计参差不齐, 连续性不强, 在展演城市历史和现代风貌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滨水区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5滨水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齐齐哈尔市滨水空间资源总体上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典型的主城区沿江单侧建设,沿江带位于城市的边缘,城市腹地居住空间与滨水区空间距离较大,不利于居民到达滨水区,建成区和沿江景观带缺乏功能和活动的联系,城市中的人无法感知水。整体的沿江景观体系虽已基本搭建,但沿江景观整体性不强。节点景观缺少观赏性,因缺乏设施而失去吸引力。景观主题形象不鲜明, 对景观特征、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挖掘还不够, 造成地域文脉延续性的缺失。交通方面可入性差,通往江滨的支路很少,景观步道单一,缺少不同的行走体验等。
2.6水文化价值尚未充分体现和发掘
嫩江水系是维系嫩江流域繁荣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水文化既是自然形态的存在形式,同时也是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抽象反映形式。农耕时代的嫩江流域主要生产活动就是打渔和农业种植,这两种生产活动都是由水孕育而生的。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对水文化的内涵及其综合作用没有被系统地认知,水仅仅被作为城镇经济开发中的资源需求和环境要素进行分析评价,未将其文化价值显现出来。
3.嫩水之滨有机生长发展策略
3.1有机的城市空间结构
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应以绿色细胞为核心,激活“绿肺”细胞,并由这些“活体”细胞来催生、孵化功能区。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有机生长的城市滨水环境绝不是单纯的某一要素的建设,既不是简单的功能区规划,也不是純粹意义的绿地建设,多样性的滨水区社区组团是城市生命和活力所在。未来齐齐哈尔市应该打造新江路、中华西路、通江路、新城路几条长景观轴线。这几条城市主干道既是联系功能区的生活干线,同时也是齐齐哈尔市最重要的景观轴线,四条道路结合环湖及沿线道路共同构成西部重要的景观网格状空间结构。 3.2有机生长与新陈代谢
依托水系促进城市空间有机生长,齐齐哈尔市区滨水空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可以分为线型、节点和面域。一是滨江,二是主要沿湖水系,三是市区其它滨水空间。不同层次、不同区位的滨水空间,景观形象定位和改造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些水体是齐齐哈尔市的主要生态源和生态斑块,也是齐齐哈尔的总体生态格局,对市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控制作用。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沿江现有的景观资源,滨江整体发展可定位为“集生活、商务办公、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岸线”。未来沿江空间应多复合公共活动,包括沿江标志性建筑物和构筑物实体所表达的各种信息与空间中的人文活动,让城市走近嫩江,让江融入城市,形成“城”“江”共生环境。
3.4滨水空间有机生长与城市共生
有机生长既要遵循自然生态生长规律,同时也要有效控制环境压力。滨水空间应该打造集文化、居住、游乐、休闲、交流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环境,增强人们对水认知,体现水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从国内成功经验看,大多建设成经济复合型的滨水景区,滨水区域建设不等于自然保护区建设,适当的开发能够提升滨水景区的整体价值并增加滨水景区的人流,激发空间的活力。强化合理的交通体系,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是保持滨水区域开发环境容量的保证。结合嫩江等水系廊道,进行滨水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串联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使城市慢行交通、休闲交通、游览交通有机融合,城市滨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实现功能共生。
3.5设计服从自然生态法则
评价一个城市空间尺度的好坏与否重要标准是看能否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的交往意识。“让自然去塑造自然”,是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根本法则。还位于自然,师法于自然的人居环境设计法则。按照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和人为干扰程度,将沿江带划分成生态恢复区、观光旅游区、休闲度假区、和生活居住区四个等级。通过合理控制滨水空间增长边界,从优化嫩江岸线利用的角度出发实现空间协调管治。
3.6沿江空间序列结构与景观布局
规划设计结合周围自然人文环境、城市区位、功能、景观特征,使沿江绿链由2座桥和四片形成“一轴、一环、三带、三区、五节点”有机相连的空间序列结构。以滨江大堤为景观主轴,沿路绿化带和大堤西部防浪林带为景观带。以水为主线,一轴即江水,一环即嫩江与劳动湖水系所形成的蓝色环,三带应包括中华西路、通江路、新江路横向景观带,与城市保持嵌入式的连接关系。三区即为“文化纪念性景观区”、“自然景观景区”、“休闲空间景区”,五节点即为嫩江公园休闲空间节点,浏园文化纪念性节点,明月岛码头景观节点,嫩江公路大桥入城景观,阳光文化公园及橡胶坝水文化景观节点。在城市主轴线中华西路与嫩江生态绿化轴的交汇处周围形成复合型的休闲游憩文化场地,强化浏园地段的标志性、文化性和城市文脉。
4.规划实施建议
突出“寒地、资源、边境”等特点的基础上,考虑到滨水生态空间建设的周期长,规模效益显现慢的特点,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结合城市开发建设,使其每一个绿色网格中的细胞得到“培育——有机生长——完善网格”的路线。完善制定滨水区规划建设法规、规章,建议以立法形式确定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方法及原则。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的滨水空间建设,提高滨水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以多种形式加强滨水区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强化对城市滨水空间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公众监督。
〔参 考 文 献〕
〔1〕王东宇.李锦生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J〕.城市规划,2000,(09).
〔2〕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J〕.城市规劃,1999,(2).
〔3〕黄 方,刘湘南,王 平. 嫩江中下游沼泽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J〕.源科学,2005,(07).
〔责任编辑:谭 蕊〕
[关键词]共生;有机生长;沿江空间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4 — 0089 — 02
1.有机生长理念
有机生长的概念源自于生态学的理解,城市的构成单元细胞综合功能的发挥,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过程性、组团性生长模式,城市每一次的修复和更新都是对这一有机体的调整。城市中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均从属于城市这个有机生态网络,城市的有机生长从城市总体格局构建、生态环境修复、交通体系整合等方面表现出来。有机生长的空间必须承载着未来城市的多重复合职能。功能合理,结构清晰,生态化的城市是有机生长的精髓。强调滨水景观区域与城市组团内部同步改造,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多功能复合型空间是有机生长的基础,组团内部的水域,绿带是有机生长的细胞,通过生态走廊的链接,构建网格加细胞的有机架构形式,进而整合功能,使组团更具有生命力。
2.齐齐哈尔市沿江景观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
2.1齐齐哈尔市滨江空间概况
根据现状和历史的积淀,齐齐哈尔已形成了多种沿江景观类型:纪念性景观(如和平广场、嫩江公园核心雕塑等)、 历史性景观(包括江心岛主体建筑群)、滨江湿地景观(沿江植物生态群落)、休闲型景观(如浏园地段、嫩江大堤等)、冰雪景观(冬季沿江带状冰雪景观)。随着城市在西部轴线上的发展和沿江组团不断地提升与改造,沿江地段将成为城市的一条重要廊道,而城市的商业服务业发展轴与沿江自然景观走廊相交汇,形成具有高度土地价值的地带。
2.2沿江景观建设的潜力巨大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齐齐哈尔市沿江空间资源并没有因为城市功能空间的拓展,郊区化和工业化重置而被遗弃,沿江地段比以往更具有魅力。其边缘区位为沿江景观的塑造提供了原生态的条件,使沿江景观具有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双重界面。嫩江的洪涝灾害较少,减少景观建设防洪的工程准备工作。一系列已建成的景观资源和保护边界构成了一个连续完整的滨水界面,为场地提供了良好的借景和对景节点,易于打造景观链条。人文与自然的多点融合为景观的渗透提供了基础,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2.3沿江地段景观空间休闲效能尚未发挥
从国际经验看,有组织的滨水空间规划已成为对社会、经济及环境发展的基本调控手段之一。休闲时代的滨水空间规划也已经不再是局限于解决基本生态化的具体问题,而更具有了增强城市自身吸引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等自身形态以外的内容。随着齐齐哈尔市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未来沿江的带状景观空间效能势必得到有效释放,小汽车时代休闲出行半径会扩大,将进一步刺激人们对休闲活动的心理需求,势必会增加休闲空间的外延和非集聚扩张。未来城市市民的户外活动需求将越来越大,丰富的户外活动需要增加更多的户外空间,加上江畔设计一系列的休闲活动设施,可激发更生态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
2.4景观生态破碎化严重
根据黄方等研究,嫩江中下游沼泽湿地斑块数量和斑块规模趋于缩小,沼泽斑块形状越来越不规则。景观内部生境面积破碎化指数和边界密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沼泽景观破碎化程度日益加重。湿地荒漠化程度加重,旱涝灾害频率加大,生物多样损失,生态功能下降等环境效应加重。
齐齐哈尔市沿江地段建筑、植被以及城市开敞空间有机组织、景观质量方面较弱。景观设计参差不齐, 连续性不强, 在展演城市历史和现代风貌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滨水区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5滨水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齐齐哈尔市滨水空间资源总体上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典型的主城区沿江单侧建设,沿江带位于城市的边缘,城市腹地居住空间与滨水区空间距离较大,不利于居民到达滨水区,建成区和沿江景观带缺乏功能和活动的联系,城市中的人无法感知水。整体的沿江景观体系虽已基本搭建,但沿江景观整体性不强。节点景观缺少观赏性,因缺乏设施而失去吸引力。景观主题形象不鲜明, 对景观特征、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挖掘还不够, 造成地域文脉延续性的缺失。交通方面可入性差,通往江滨的支路很少,景观步道单一,缺少不同的行走体验等。
2.6水文化价值尚未充分体现和发掘
嫩江水系是维系嫩江流域繁荣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水文化既是自然形态的存在形式,同时也是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抽象反映形式。农耕时代的嫩江流域主要生产活动就是打渔和农业种植,这两种生产活动都是由水孕育而生的。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对水文化的内涵及其综合作用没有被系统地认知,水仅仅被作为城镇经济开发中的资源需求和环境要素进行分析评价,未将其文化价值显现出来。
3.嫩水之滨有机生长发展策略
3.1有机的城市空间结构
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应以绿色细胞为核心,激活“绿肺”细胞,并由这些“活体”细胞来催生、孵化功能区。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有机生长的城市滨水环境绝不是单纯的某一要素的建设,既不是简单的功能区规划,也不是純粹意义的绿地建设,多样性的滨水区社区组团是城市生命和活力所在。未来齐齐哈尔市应该打造新江路、中华西路、通江路、新城路几条长景观轴线。这几条城市主干道既是联系功能区的生活干线,同时也是齐齐哈尔市最重要的景观轴线,四条道路结合环湖及沿线道路共同构成西部重要的景观网格状空间结构。 3.2有机生长与新陈代谢
依托水系促进城市空间有机生长,齐齐哈尔市区滨水空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可以分为线型、节点和面域。一是滨江,二是主要沿湖水系,三是市区其它滨水空间。不同层次、不同区位的滨水空间,景观形象定位和改造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些水体是齐齐哈尔市的主要生态源和生态斑块,也是齐齐哈尔的总体生态格局,对市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控制作用。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沿江现有的景观资源,滨江整体发展可定位为“集生活、商务办公、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岸线”。未来沿江空间应多复合公共活动,包括沿江标志性建筑物和构筑物实体所表达的各种信息与空间中的人文活动,让城市走近嫩江,让江融入城市,形成“城”“江”共生环境。
3.4滨水空间有机生长与城市共生
有机生长既要遵循自然生态生长规律,同时也要有效控制环境压力。滨水空间应该打造集文化、居住、游乐、休闲、交流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环境,增强人们对水认知,体现水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从国内成功经验看,大多建设成经济复合型的滨水景区,滨水区域建设不等于自然保护区建设,适当的开发能够提升滨水景区的整体价值并增加滨水景区的人流,激发空间的活力。强化合理的交通体系,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是保持滨水区域开发环境容量的保证。结合嫩江等水系廊道,进行滨水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串联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使城市慢行交通、休闲交通、游览交通有机融合,城市滨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实现功能共生。
3.5设计服从自然生态法则
评价一个城市空间尺度的好坏与否重要标准是看能否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的交往意识。“让自然去塑造自然”,是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根本法则。还位于自然,师法于自然的人居环境设计法则。按照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和人为干扰程度,将沿江带划分成生态恢复区、观光旅游区、休闲度假区、和生活居住区四个等级。通过合理控制滨水空间增长边界,从优化嫩江岸线利用的角度出发实现空间协调管治。
3.6沿江空间序列结构与景观布局
规划设计结合周围自然人文环境、城市区位、功能、景观特征,使沿江绿链由2座桥和四片形成“一轴、一环、三带、三区、五节点”有机相连的空间序列结构。以滨江大堤为景观主轴,沿路绿化带和大堤西部防浪林带为景观带。以水为主线,一轴即江水,一环即嫩江与劳动湖水系所形成的蓝色环,三带应包括中华西路、通江路、新江路横向景观带,与城市保持嵌入式的连接关系。三区即为“文化纪念性景观区”、“自然景观景区”、“休闲空间景区”,五节点即为嫩江公园休闲空间节点,浏园文化纪念性节点,明月岛码头景观节点,嫩江公路大桥入城景观,阳光文化公园及橡胶坝水文化景观节点。在城市主轴线中华西路与嫩江生态绿化轴的交汇处周围形成复合型的休闲游憩文化场地,强化浏园地段的标志性、文化性和城市文脉。
4.规划实施建议
突出“寒地、资源、边境”等特点的基础上,考虑到滨水生态空间建设的周期长,规模效益显现慢的特点,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结合城市开发建设,使其每一个绿色网格中的细胞得到“培育——有机生长——完善网格”的路线。完善制定滨水区规划建设法规、规章,建议以立法形式确定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方法及原则。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的滨水空间建设,提高滨水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以多种形式加强滨水区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强化对城市滨水空间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公众监督。
〔参 考 文 献〕
〔1〕王东宇.李锦生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J〕.城市规划,2000,(09).
〔2〕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J〕.城市规劃,1999,(2).
〔3〕黄 方,刘湘南,王 平. 嫩江中下游沼泽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J〕.源科学,2005,(07).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