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正视困难,找准定位,明确高职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特色之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尽快走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困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教学 定位 特色 改革
长期以来,如何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使其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服从、服务于高职教育总体目标,使思政课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重大问题,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找准定位
1.高职教育的定位
作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均有区别,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充分发掘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扭转当前过多强调学科性、理论性的倾向,走出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的误区。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和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2.高职教育中思政课的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应从那些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找准自身定位,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不断探索高职思政课课程特色,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摒弃那些与本科院校盲目攀比、照抄照搬的传统习惯思维;同时也不能强调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大量削减或弱化思政课课时,将思政课置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更不能变相取消思政课课程以其它德育活动取而代之。
3.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作用定位
高职思政课教学通过对高职学生“三观”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法律修养,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取向;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判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创业;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态,积极进取的开拓创新意识,以克服自身的工具化和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技能教育两者的目标指向不仅是一致的,而且其作用更加重要。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困境所在
1.指导思想上存在着认识偏差,思政课课时相对减少。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特点,以及当前就业导向的驱动性和功利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职业技能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重专业知识、轻文化基础的发展定势,在强调“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教学指导思想下,往往片面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思政课课时在“务实”、“够用”的包装下被以各种形式加以削减,这必然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存在一定程度的“课程歧视”,对思政课教学及教师实行“差别”待遇。
在待遇上,思政课教学的课时系数核算比专业课教师低,并且上课时间多安排在下午最后两节或晚上等,还基本上实行合班教学上大课;在经费投入上,思政课教学改革很难获得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也很难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生均15元配备相应经费,以保障课程建设、教师考察交流、购买图书资料和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在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方面,许多学校并未设立人财物相对独立的思政课教学部门,思政课教学的实施往往依附或从属于其他专业课教学部门甚至党政宣传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吸引力的增强。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相对薄弱,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得到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带来教学班级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素质也有所下降,使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既缺乏钻研业务提高水平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了教研科研的热情和动力;加上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以为高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课为导向,而思政课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说教,导致学习无兴趣,听课不认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学习效果也难以提高。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特色探索
1.教学内容不应成为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要贯彻“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实施专题(主题)或模块教学
“精”就是结合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和社会热点,在教学中以专题(主题)或模块的形式组织教学。如“基础”课安排入学教育、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职业道德、案例说法、学业(职业)规划等模块;“概论”课开设毛泽东功过、邓小平功绩、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和谐社会构建、社会热点分析、就业指导等模块,使每一堂课都与学生切身利益和关注的问题紧密相联,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从而使有限的课时成为教学精品。
“管用”就是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和市场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就业需求和岗位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就业形势,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就业,在探寻思政课教学与就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上来安排组织教学,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其就业导向性,这应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最大的特色所在。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科学有效,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得益彰。
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上,应采取形式多样的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互动式开放型教学,以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感(情境)体验教学法、问题研究教学法、讨论对话教学法以及学生自我教育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使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得益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在教学手段上,可根据教学内容专题或模块需要,积极选用恰当的案例与音频影像资料,自行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突出感染力与吸引力。有条件的还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通过灵活自如地链接各网站,把其他各种相关知识随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开阔学生知识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当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在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课时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更应实行大力开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学业(职业)规划设计、模拟面试、就业市场调查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局限性与不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例以四六开为宜,即40%实践教学,60%课堂理论教学。同时,应注意人员经费、组织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协调安排。
高职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应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相配套,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摈弃以往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和所谓的统考,尽量采取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题型可采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判断和说明,以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思政课成绩评定应施行多元考核,综合评价,包括课堂纪律、平时作业、日常操行与社会实践表现与成果等,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核构成。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两部分的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定,以理论部分占60%,实践部分占40%为宜。
参考文献:
[1]卢望平.影响高职“两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106-107.
[2]胡菊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困境成因及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30-3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SJD71006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教学 定位 特色 改革
长期以来,如何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使其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服从、服务于高职教育总体目标,使思政课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重大问题,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找准定位
1.高职教育的定位
作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均有区别,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充分发掘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扭转当前过多强调学科性、理论性的倾向,走出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的误区。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和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2.高职教育中思政课的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应从那些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找准自身定位,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不断探索高职思政课课程特色,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摒弃那些与本科院校盲目攀比、照抄照搬的传统习惯思维;同时也不能强调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大量削减或弱化思政课课时,将思政课置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更不能变相取消思政课课程以其它德育活动取而代之。
3.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作用定位
高职思政课教学通过对高职学生“三观”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法律修养,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取向;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判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创业;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态,积极进取的开拓创新意识,以克服自身的工具化和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技能教育两者的目标指向不仅是一致的,而且其作用更加重要。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困境所在
1.指导思想上存在着认识偏差,思政课课时相对减少。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特点,以及当前就业导向的驱动性和功利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职业技能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重专业知识、轻文化基础的发展定势,在强调“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教学指导思想下,往往片面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思政课课时在“务实”、“够用”的包装下被以各种形式加以削减,这必然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存在一定程度的“课程歧视”,对思政课教学及教师实行“差别”待遇。
在待遇上,思政课教学的课时系数核算比专业课教师低,并且上课时间多安排在下午最后两节或晚上等,还基本上实行合班教学上大课;在经费投入上,思政课教学改革很难获得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也很难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生均15元配备相应经费,以保障课程建设、教师考察交流、购买图书资料和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在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方面,许多学校并未设立人财物相对独立的思政课教学部门,思政课教学的实施往往依附或从属于其他专业课教学部门甚至党政宣传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吸引力的增强。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相对薄弱,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得到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带来教学班级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素质也有所下降,使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既缺乏钻研业务提高水平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了教研科研的热情和动力;加上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以为高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课为导向,而思政课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说教,导致学习无兴趣,听课不认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学习效果也难以提高。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特色探索
1.教学内容不应成为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要贯彻“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实施专题(主题)或模块教学
“精”就是结合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和社会热点,在教学中以专题(主题)或模块的形式组织教学。如“基础”课安排入学教育、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职业道德、案例说法、学业(职业)规划等模块;“概论”课开设毛泽东功过、邓小平功绩、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和谐社会构建、社会热点分析、就业指导等模块,使每一堂课都与学生切身利益和关注的问题紧密相联,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从而使有限的课时成为教学精品。
“管用”就是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和市场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就业需求和岗位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就业形势,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就业,在探寻思政课教学与就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上来安排组织教学,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其就业导向性,这应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最大的特色所在。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科学有效,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得益彰。
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上,应采取形式多样的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互动式开放型教学,以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感(情境)体验教学法、问题研究教学法、讨论对话教学法以及学生自我教育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使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得益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在教学手段上,可根据教学内容专题或模块需要,积极选用恰当的案例与音频影像资料,自行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突出感染力与吸引力。有条件的还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通过灵活自如地链接各网站,把其他各种相关知识随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开阔学生知识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当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在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课时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更应实行大力开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学业(职业)规划设计、模拟面试、就业市场调查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局限性与不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例以四六开为宜,即40%实践教学,60%课堂理论教学。同时,应注意人员经费、组织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协调安排。
高职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应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相配套,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摈弃以往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和所谓的统考,尽量采取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题型可采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判断和说明,以案例分析、论文写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思政课成绩评定应施行多元考核,综合评价,包括课堂纪律、平时作业、日常操行与社会实践表现与成果等,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核构成。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两部分的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定,以理论部分占60%,实践部分占40%为宜。
参考文献:
[1]卢望平.影响高职“两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106-107.
[2]胡菊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困境成因及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30-3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SJD71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