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北省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是影响河北省农村消费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并不能仅仅依靠增收,还要挖掘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深层原因。本文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影响因素 对策分析
平均消费倾向=人均生活消费/人均纯收入,该指标能够反映农民总收入中的用于消费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人均生活消费增量/人均纯收入增量。边际消费倾向反映了随着收入增加,农民消费增加的幅度大小,这个指标能够反映消费需求对收入变动的灵敏度。
统计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不论是平均消费倾向还是边际消费倾向,和城镇居民相比,都比较低。而且,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河北省农村消费。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约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农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影响农村居民预期消费安排。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尤为滞后。在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已成为几大难题,极大地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服务、教育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因此,农村居民为了养老不得不减少即期消费,被迫进行预防性储蓄,导致了高储蓄率低消费率。
2、农村消费环境限制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水、电、路等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阻碍了商品的运输。一些农民愿意消费高档的、先进的家用电器,但由于交通不便,商家的售后服务不及时,电器出了问题维修困难,迫使农民放弃消费念头。农村地区的电网虽然在近两年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但是在农忙季节农村地区限电、停电是常事,这对一些电器如冰箱、空调的消费影响很大。
3、农村商品供求矛盾降低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农村市场的主要问题不是供过于求,而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近幾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他们追求的不再是消费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消费的质量。过去工业企业长期把市场开发的重点放在城镇而忽视了农村市场的开发,专为城市居民生产的产品,农民并不喜欢。从而造成农村市场的商品空缺,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农民买不到理想的商品就会减少消费,从而抑制了农村消费的增长。
4、留守村民组成结构抑制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有点文化的农村居民,大多去城市打工了,他们住在城市,在城市购物、在城市消费。真留在农村的居民有很多是老弱妇孺,他们大多文化低,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欲相对较低,长期封闭的环境禁锢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物质消费的欲望有所弱化,导致消费能力下降。所以,真正意义的农村市场,只剩下一些消费能力弱和攀比欲望不强的群体,也就是说农村最能消费的主力军常年不在农村,这意味着农村常住居民的平均和边际消费倾向很难抬高。
5、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影响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从整体上看,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盲目消费。再加上农村消费市场环境相对闭塞,农民的消费需求受传统思想与习惯的影响比较大,多数农户家庭在消费观念上,重积累而轻消费,消费过于保守,使得其潜在的购买力难以转化为现实的农户消费需求,从而导致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消费现象。例如,许多农民对贷款消费比较抵制,他们对这种消费方式从心底反感;还有一些农民,虽然手里有钱,但他们不愿意消费,而是把钱存在银行。在一些偏远地区,消息闭塞、迷信活动比较普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消费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1、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消费预期。
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逐步消除广大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顾虑。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的比例,从而解决农村居民没钱看病的难题。二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居民老有所养,解决后顾之忧。三是不断完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扶贫制度化规范化。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完善农村地区与消费配套的设施,尤其是加快以农村供电网络、通讯网络、自来水供应、农田水利为重点的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村用电价格,努力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尤其是在山区,这些基础设施的落后既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又制约了农民的消费。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村村通”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村信息化提供基础设施。而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逐渐深入,促进农村居民对电视、电话、电冰箱、摩托车、农用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3、增加售后服务及维修网点,改善农村营销环境。
商家应着力让农民本来就很有限的收入花到实处,不要把农村市场当成一个兜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垃圾筐,应考虑多设售后服务及维修网点。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使农村消费者有一个维权的平台和机制,投诉有门,而不是总吃哑巴亏。农民面对的恶劣的营销环境固化了节约本性,这对协调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很不利,反过来也抑制了城市商品在农村的进一步拓展。政府部门、银行等机构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诱导、鼓励商业维修、服务网点在农村的扩展。
4、更新消费观念,引导科学消费。
首先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反对不科学的消费行为既要反对愚昧消费和过度的人情消费,反对低级庸俗的消费行为,同时也要反对把节省与适度消费简单相对立的落后消费观念。要鼓励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和文明消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其次,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不断提高农民消费结构中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消费的比重,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促进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广明: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政府干预及其实现[J].理论与改革
[2]黄卫红.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J].安徽农业科学
关键词: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影响因素 对策分析
平均消费倾向=人均生活消费/人均纯收入,该指标能够反映农民总收入中的用于消费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人均生活消费增量/人均纯收入增量。边际消费倾向反映了随着收入增加,农民消费增加的幅度大小,这个指标能够反映消费需求对收入变动的灵敏度。
统计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不论是平均消费倾向还是边际消费倾向,和城镇居民相比,都比较低。而且,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河北省农村消费。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约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农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影响农村居民预期消费安排。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尤为滞后。在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已成为几大难题,极大地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服务、教育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因此,农村居民为了养老不得不减少即期消费,被迫进行预防性储蓄,导致了高储蓄率低消费率。
2、农村消费环境限制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水、电、路等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阻碍了商品的运输。一些农民愿意消费高档的、先进的家用电器,但由于交通不便,商家的售后服务不及时,电器出了问题维修困难,迫使农民放弃消费念头。农村地区的电网虽然在近两年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但是在农忙季节农村地区限电、停电是常事,这对一些电器如冰箱、空调的消费影响很大。
3、农村商品供求矛盾降低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农村市场的主要问题不是供过于求,而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近幾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他们追求的不再是消费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消费的质量。过去工业企业长期把市场开发的重点放在城镇而忽视了农村市场的开发,专为城市居民生产的产品,农民并不喜欢。从而造成农村市场的商品空缺,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农民买不到理想的商品就会减少消费,从而抑制了农村消费的增长。
4、留守村民组成结构抑制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有点文化的农村居民,大多去城市打工了,他们住在城市,在城市购物、在城市消费。真留在农村的居民有很多是老弱妇孺,他们大多文化低,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欲相对较低,长期封闭的环境禁锢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物质消费的欲望有所弱化,导致消费能力下降。所以,真正意义的农村市场,只剩下一些消费能力弱和攀比欲望不强的群体,也就是说农村最能消费的主力军常年不在农村,这意味着农村常住居民的平均和边际消费倾向很难抬高。
5、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影响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从整体上看,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盲目消费。再加上农村消费市场环境相对闭塞,农民的消费需求受传统思想与习惯的影响比较大,多数农户家庭在消费观念上,重积累而轻消费,消费过于保守,使得其潜在的购买力难以转化为现实的农户消费需求,从而导致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消费现象。例如,许多农民对贷款消费比较抵制,他们对这种消费方式从心底反感;还有一些农民,虽然手里有钱,但他们不愿意消费,而是把钱存在银行。在一些偏远地区,消息闭塞、迷信活动比较普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消费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1、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消费预期。
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逐步消除广大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顾虑。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的比例,从而解决农村居民没钱看病的难题。二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居民老有所养,解决后顾之忧。三是不断完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扶贫制度化规范化。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完善农村地区与消费配套的设施,尤其是加快以农村供电网络、通讯网络、自来水供应、农田水利为重点的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村用电价格,努力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尤其是在山区,这些基础设施的落后既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又制约了农民的消费。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村村通”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村信息化提供基础设施。而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逐渐深入,促进农村居民对电视、电话、电冰箱、摩托车、农用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3、增加售后服务及维修网点,改善农村营销环境。
商家应着力让农民本来就很有限的收入花到实处,不要把农村市场当成一个兜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垃圾筐,应考虑多设售后服务及维修网点。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使农村消费者有一个维权的平台和机制,投诉有门,而不是总吃哑巴亏。农民面对的恶劣的营销环境固化了节约本性,这对协调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很不利,反过来也抑制了城市商品在农村的进一步拓展。政府部门、银行等机构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诱导、鼓励商业维修、服务网点在农村的扩展。
4、更新消费观念,引导科学消费。
首先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反对不科学的消费行为既要反对愚昧消费和过度的人情消费,反对低级庸俗的消费行为,同时也要反对把节省与适度消费简单相对立的落后消费观念。要鼓励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和文明消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其次,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不断提高农民消费结构中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消费的比重,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促进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广明: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政府干预及其实现[J].理论与改革
[2]黄卫红.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J].安徽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