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感知“桂花香”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桂花雨。
  2.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让我们一起回到九十余年前的浙江温州,去看看那株香气四溢的桂花树吧!
  3. 自学提示:
  (1) 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桂花香的词句,画上标记,有感情地朗读。
  3. 抓住“迷人”“香飘十里”“浸”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桂花的与世无争、香气迷人。
  【点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设计了自主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在自学、展示中自主学习领悟。教师发挥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感知桂花的“香”。
  二、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感受“摇花乐”
  1. 快速浏览第3—4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圈画出来,在边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 反复朗读、品味“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体会“缠”,联系生活实际表演,读出、演出感觉来。
  3. 反复朗读、品味“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会作者的前后心情的不同。(兴奋、陶醉)引导说话:又细又密的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让我们做个深呼吸……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那是怎样的感受?
  4. 反复朗读、感悟父亲的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5. 比较“香”的内涵:“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与“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两句话中的“香”,意思一样吗?
  【点评】 渗透必要的学法指导,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紧扣语言文字,让学生读出情味,努力创设言意共生的和谐境界。“缠”“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抓住这些非常富有童趣的画面,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就有话可说。对前后两个“香”的比较理解,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摇桂花”给作者、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对后文感悟“思乡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 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感悟“思乡情”
  1. 引读第5自然段,你是如何理解母亲这句话的?
  2. 导读第6自然段,练笔:每到这时,我就仿佛看到了 ; 仿佛听到了 ……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3. 思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泻在笔端。学生交流积累的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
  【点评】 感悟作者和母亲的“思乡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品读、想象说话、交流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一系列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带领学生鉴赏了语言、亲近了文本,直观地感受思乡之情。
  四、 拓展延伸,激发阅读、表达兴趣
  1. 阅读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20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绕的江南。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建议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
  2. 提起手中的笔,写写自己生活中的趣事。
  【点评】 一节好课的结尾不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与开放。教师凝练的语言,有感情地导读,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读文本,到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再到写自己的故事,达到“课虽尽,而意犹远”的效果。
  (周新霞,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教科室副主任,连云港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陈红名师工作室成员;陈红,特级教师,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连云港师专三附小副校长)
其他文献
一、 精巧复习,读出韵味  1. 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2. 出示词语,引导学生读出词语的韵味。  3. (屏显课件:“游入、眨眼、举着、嬉戏”变红)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表示动作的词)学生齐读。  二、 读中想象,感悟童诗  1. 出示预习作业:自读课文,思考:① “我”在夏天都想变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圈出来。② 夏天来了,你自己想变什么呢?③ 最后,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  2. 出
期刊
本刊特稿  【编者的话】 在习作课堂中,怎样指导学生《给自己画像》?特级教师郭学萍独辟蹊径。她引导学生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介绍自己——制作“手工图画书”,旨在让学生在写作、绘画、设计制书的综合学习实践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收获,既锻炼了表达能力,感受到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又从“做一本书”去认识书,爱上书,爱上阅读。在由“读”时代走向“阅”时代(也称“读图”时代)的今天,郭老师的这种探
期刊
“咬文嚼字”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中,应该咬嚼什么?品析什么?即咬嚼品析应指向哪些内容?我们就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视角来作一探讨。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本里那些字(含现代文的标点符号)、词、句、段等语言,它们在文本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往往借助于想象、暗示、回忆,使语言活动起来,增加弹性,使意义得到圆满的表达,其往往或与写作目的紧密,或与文
期刊
一、 童诗花园  儿童诗语言精炼,充满童真和童趣,有着丰富的想象,读起来还琅琅上口。下面我们就先到童诗大花园来欣赏两首吧。  《白云》  我做完功课,到郊外散步/看见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洁白的云/好像棉花糖/我的手没天那么高/不然/就把那些棉花糖都拿下来吃。  《白云》  好多的棉花糖啊!/谁把它举得那样高/叫人看又让人尝不到。  第二首更有诗的味道,什么叫诗的味道呢?就是读了你的诗,要让人觉得很
期刊
“童年的光阴,是游戏的天堂;童年的游戏,犹如梦中的鲜花。想起它们,童年那纯净的快乐,一定悄悄地涉水而来,盈满你的心头。那么,跟孩子们聊聊你童年时的游戏,或者,写下你游戏时曾经的欢乐,跟他们分享,好吗?”——这是我给家长们发送的一条短信。在我看来,写作绝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开放、多元,将使它更有活力,更富情趣,更耐人寻味。  事实上,在孩子们进行“游戏排行榜”的评选时,有不少家长已经作为后援团成员参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靠全党全民的共同努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落实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如何从所任学科的自身特点出发,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这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切实把握的问题。对此,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少精辟论述,许多教师也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三十多年前,叶圣陶先生给南京市小朋友
期刊
汉字是“活”的。它不只是抽象的符号,还有鲜活的生命;它不只是工具性的存在,也是文化性的存在;它不是孤立静止的存在,而是活化在具体语境和当下生活之中的。因此,我们应然期待:汉字教育必须超越识字本身,成为文化隐性传承、审美意趣培养以及智力有效开发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融合,在真切把握汉字字理、学生心理、课文语境的结合上,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史春妍老师执教的《梅兰芳学艺》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融合的智慧,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留给一线教师的最深印象有两点:无限贴近儿童的视角和无处不在的开放意识。一套高质量的教材摆在大家面前,怎样才能活用它,用好它呢?  一、 向课外延伸  首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高年级教材不少选自名家名篇,课文后面还设计了“名著便览”“作家卡片”栏目,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关注整本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做到学一篇,带一本。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阅读质量两
期刊
再看看老师手中的丝线,大胆猜一猜。(映示“糸”的古文字“”,老师将手中的绳子拧成“糸”的古文字状)  生:我猜“糸”就是将线绕起来的意思。  师:你们看“糸”的中间笔画是撇折撇折,多像丝线缠绕起来的样子啊!带有部首“糸”的字大多就跟线有关。“紧盯”就像是这根线在牵着什么?  生:牵着眼睛。  师:对啊!眼睛像被线牵住一样,牢牢地盯着一个东西看,这就叫做“紧盯”。再读一读这个词。(生读)  师:为了
期刊
一、 拓展积累时空  1. 在阅读中快乐积累。如果离开阅读积累,单独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为加大学生阅读量,班级建立“开放式图书角”,图书柜上摆着从图书室里借来的不同类别的书,每天午饭后是同学们自由阅读的时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在书海中畅游,遇到问题可以和同学交流、切磋。另外,我还让学生从家中带书,每人带两本书,五十多人就有一百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