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它提倡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发生了转变以及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大多数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这一目的,许多学者及教师采用了很多方式来改进课堂教学。然而,英语作业领域的研究较为匮乏,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甚至长期被忽视。本文将着重阐述目前初中英语作业中的问题,探索优化作业设计的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性的评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有效评价
一、目前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下作业形式单一。目前英语作业形式很单一,缺少专题活动、社会调查、上网查询等无形作业对知识的理解、社会的了解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追求 “做 题做到熟练”,会布置大量的作业。就某一学校的情况来看,有些年级的课外作业有课时冲浪、全榜学案、英语作业本,还有英语周报等等。只注重让学生写极其枯燥的应试题目,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2.作业设计缺乏个性化和层级性。无差异的作业导致学生“饥”“饱”不均,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作业可以而且应该有层级性,因材施教,这是尊重人的个体差异的必然结果。整齐划一的单向性作业使“饱”者撑得够呛,使“饥”者食难裹腹。那为什么教师还要这样做呢?因为方便操作。一般规模的班级容量不下四五十人,处理作业是任课教师的一项繁重工作任务,再把作业分成若干等级,无疑会增加工作量,在短期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试问有谁愿意这样做呢?
二、优化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
1.初中英语作业设计要有层级性。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应设计一个“三星”作业。它包含三个水平:一星、二星和三星。“一星”英语作业尤其要突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三星”作业强调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而“二星”作业则介于“一星”和“三星”之间。比如说学生学习了一篇含有人称的文章,那么“三星”作业可以这样设计:采访你的一个同学并尝试用第三人称来描述他的日常生活。“二星”作业:在下一页给出的作息时间表的帮助下,用第三人称复述这篇文章。“一星”作业:把文中的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并对文章进行改写。
2.应注重设计实践型的作业。新英语课程标准把英语看作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并强调要设计实践型的作业。语言学习的有效性为学生积极参与语言练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的理解,教师在给学生留作业时,应该全面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帮助学生脱离课堂,脱离学校。实践型作业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说、唱、画、写等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换句话说,这种英语作业应该能够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体验”英语,建立自信心,并在真实的生活交际中熟练的使用英语。同时它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英语作业设计应体现出创造性。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以下观点:提高现代英语课程的意识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这种作业类型能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写、说、唱、画和进行其他形式的生成性活动,比如:拓展文本内容、对文本信息进行分类等。
三、完善初中英语作业的评价方式
1.语言激励,构建安全心理空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中小学生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善于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如学生某个问题回答得不错,教师可以用以下语言进行鼓励,“回答得非常正确!”“说得太漂亮了!”。若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你能站起来回答说明你已经很勇敢了,别急,看看谁可以帮助你?”“这个问题,已经跟正确答案接近了,再想想。”教师这样评价能够构建学生的安全心理空间,学生只有从内心上感到安全和自由了,才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2.评价标准分层化。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如果我们用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四、结论
总之,教师应不断思索,改革和完善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放射出奇异的光芒,成为辅助英语教学的奇迹。
参考文献:
[1]徐礼灿.新课改视角下初中英语作业的生本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张金焕.优化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与有效评价的研究[J].教研课题研究,2019(05):76.
[3]戴天扬.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创新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 2018(10):65-70.
[4]樊建琳.谈小学英语作业的布置与评价技巧[J].2017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2017.
【关键词】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有效评价
一、目前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下作业形式单一。目前英语作业形式很单一,缺少专题活动、社会调查、上网查询等无形作业对知识的理解、社会的了解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追求 “做 题做到熟练”,会布置大量的作业。就某一学校的情况来看,有些年级的课外作业有课时冲浪、全榜学案、英语作业本,还有英语周报等等。只注重让学生写极其枯燥的应试题目,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2.作业设计缺乏个性化和层级性。无差异的作业导致学生“饥”“饱”不均,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作业可以而且应该有层级性,因材施教,这是尊重人的个体差异的必然结果。整齐划一的单向性作业使“饱”者撑得够呛,使“饥”者食难裹腹。那为什么教师还要这样做呢?因为方便操作。一般规模的班级容量不下四五十人,处理作业是任课教师的一项繁重工作任务,再把作业分成若干等级,无疑会增加工作量,在短期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试问有谁愿意这样做呢?
二、优化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
1.初中英语作业设计要有层级性。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应设计一个“三星”作业。它包含三个水平:一星、二星和三星。“一星”英语作业尤其要突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三星”作业强调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而“二星”作业则介于“一星”和“三星”之间。比如说学生学习了一篇含有人称的文章,那么“三星”作业可以这样设计:采访你的一个同学并尝试用第三人称来描述他的日常生活。“二星”作业:在下一页给出的作息时间表的帮助下,用第三人称复述这篇文章。“一星”作业:把文中的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并对文章进行改写。
2.应注重设计实践型的作业。新英语课程标准把英语看作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并强调要设计实践型的作业。语言学习的有效性为学生积极参与语言练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的理解,教师在给学生留作业时,应该全面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帮助学生脱离课堂,脱离学校。实践型作业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说、唱、画、写等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换句话说,这种英语作业应该能够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体验”英语,建立自信心,并在真实的生活交际中熟练的使用英语。同时它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英语作业设计应体现出创造性。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以下观点:提高现代英语课程的意识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这种作业类型能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写、说、唱、画和进行其他形式的生成性活动,比如:拓展文本内容、对文本信息进行分类等。
三、完善初中英语作业的评价方式
1.语言激励,构建安全心理空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中小学生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善于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如学生某个问题回答得不错,教师可以用以下语言进行鼓励,“回答得非常正确!”“说得太漂亮了!”。若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你能站起来回答说明你已经很勇敢了,别急,看看谁可以帮助你?”“这个问题,已经跟正确答案接近了,再想想。”教师这样评价能够构建学生的安全心理空间,学生只有从内心上感到安全和自由了,才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2.评价标准分层化。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如果我们用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四、结论
总之,教师应不断思索,改革和完善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放射出奇异的光芒,成为辅助英语教学的奇迹。
参考文献:
[1]徐礼灿.新课改视角下初中英语作业的生本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张金焕.优化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与有效评价的研究[J].教研课题研究,2019(05):76.
[3]戴天扬.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创新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 2018(10):65-70.
[4]樊建琳.谈小学英语作业的布置与评价技巧[J].2017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