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财富》杂志多年前曾经这样描述中国春运:“春节前后不足六周的时间里,中国人口流动高达24亿人次,接近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可称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中国铁路经历过6次大提速,现如今高铁、动车已经加入春运,春运人口也呈现几何增长,2016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预计达到29.1亿人次。从2005年以来,我12年跟随春运,照片已经成为历史,但春运依然火爆。一年的思乡情浓缩在一张小小的车票里,回家,即是满满的幸福。
春运六十余载
春运,一开始称“春节客运”,后来叫“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再后来简化为“春运”,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是整个中国一年一遇的社会问题。
第一次出现“春节客运”字样是1953年2月8日的《人民日报》,农历腊月廿五,这一天报纸在“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布通知,保证春节铁路装卸工作;铁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节客运”的标题下刊登了两条新华社2月7日播发的消息。
1957年初,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已经成了大问题。《人民日报》第一次为此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春节期间的交通问题》。从这年春节运输开始的1月初到1月3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两条与之有关的新华社消息。这一年春节客运的总数约为3100万人。
真正的春运是改革开放后。1980年1月11日《人民日报》转发《人民铁道》报道:“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增开临时长途客车24对,临时短途客车228对,共252对,比去年春运期间增加30对。”这是现在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此前《人民日报》也几次出现过“春运”两字,但不是指大规模的春节客运。
而1981年3月10日《人民日报》一条消息的标题为“铁路春运效率高秩序好两个月运客1.21亿人次”。“春运”两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上。从此,“春运”成了中国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繁的一个关键词。
美国《财富》杂志早在描述2008年中国春运时有这样的话:“春节前后不足六周的时间里,中国人口流动高达24亿人次,接近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可称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至今这个数字在不断被打破,从1957年《人民日报》发布社论至今已经59年的时间,从3100万到现在的29亿,春运人数也增长了900多倍。
十二年光阴,十二年光影
我在这头,家在那头。在浓浓的年味里,列车承载回家的梦想。2005年开始,我开始钻进一列列春运的列车,一晃12年过去。如今翻看这些影像,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过去的一幕幕,至今依然在上演。
2005年第一次踏进车站进行春运采访,印象中就是人多,买车票排队,上车拥挤。而印象最深的则是发生在2月23日的汽车爆炸事件,一辆大巴在江苏境内起火爆炸,满载着都是节后返回浙江嘉善务工的安徽霍邱民工,造成17人死亡。
2006年春运,我登上了从上海至阜阳的列车,拥挤不堪的车厢里,孩子的哭闹声与男人的咒骂声纠缠在一起;香水味、汗臭味交集在一起。短短的一节车厢需要半个小时才能穿过。
2007年春运,我从宁波前往阜阳,除了感受拥挤、汗臭外,感受更多的是几个“铁鹰”的艰苦,从宁波至合肥的18个小时里,她们暗中跟随,并成功擒获春运打劫的不法分子。
2008年春运期间,南方持续的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让铁路、公路、民航春运几乎陷入瘫痪。暴雪中的那种温暖不仅仅是震撼,更多的是感动。
……
临客、加班车,运力的紧张,调度的困难,春运的每个环节都写满艰巨。眼下,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六次提速,动车高铁框架渐渐形成,私家车也以几何数字增长,车子从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那么拥挤,然而何时能够告别春运,让“春运”真正成为历史,可能还需要时日。
作为一个摄影师,春运的报道还在持续,而最好的祝福依然是平安回家!
春运六十余载
春运,一开始称“春节客运”,后来叫“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再后来简化为“春运”,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是整个中国一年一遇的社会问题。
第一次出现“春节客运”字样是1953年2月8日的《人民日报》,农历腊月廿五,这一天报纸在“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布通知,保证春节铁路装卸工作;铁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节客运”的标题下刊登了两条新华社2月7日播发的消息。
1957年初,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已经成了大问题。《人民日报》第一次为此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春节期间的交通问题》。从这年春节运输开始的1月初到1月3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两条与之有关的新华社消息。这一年春节客运的总数约为3100万人。
真正的春运是改革开放后。1980年1月11日《人民日报》转发《人民铁道》报道:“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增开临时长途客车24对,临时短途客车228对,共252对,比去年春运期间增加30对。”这是现在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此前《人民日报》也几次出现过“春运”两字,但不是指大规模的春节客运。
而1981年3月10日《人民日报》一条消息的标题为“铁路春运效率高秩序好两个月运客1.21亿人次”。“春运”两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上。从此,“春运”成了中国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繁的一个关键词。
美国《财富》杂志早在描述2008年中国春运时有这样的话:“春节前后不足六周的时间里,中国人口流动高达24亿人次,接近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可称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至今这个数字在不断被打破,从1957年《人民日报》发布社论至今已经59年的时间,从3100万到现在的29亿,春运人数也增长了900多倍。
十二年光阴,十二年光影
我在这头,家在那头。在浓浓的年味里,列车承载回家的梦想。2005年开始,我开始钻进一列列春运的列车,一晃12年过去。如今翻看这些影像,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过去的一幕幕,至今依然在上演。
2005年第一次踏进车站进行春运采访,印象中就是人多,买车票排队,上车拥挤。而印象最深的则是发生在2月23日的汽车爆炸事件,一辆大巴在江苏境内起火爆炸,满载着都是节后返回浙江嘉善务工的安徽霍邱民工,造成17人死亡。
2006年春运,我登上了从上海至阜阳的列车,拥挤不堪的车厢里,孩子的哭闹声与男人的咒骂声纠缠在一起;香水味、汗臭味交集在一起。短短的一节车厢需要半个小时才能穿过。
2007年春运,我从宁波前往阜阳,除了感受拥挤、汗臭外,感受更多的是几个“铁鹰”的艰苦,从宁波至合肥的18个小时里,她们暗中跟随,并成功擒获春运打劫的不法分子。
2008年春运期间,南方持续的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让铁路、公路、民航春运几乎陷入瘫痪。暴雪中的那种温暖不仅仅是震撼,更多的是感动。
……
临客、加班车,运力的紧张,调度的困难,春运的每个环节都写满艰巨。眼下,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六次提速,动车高铁框架渐渐形成,私家车也以几何数字增长,车子从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那么拥挤,然而何时能够告别春运,让“春运”真正成为历史,可能还需要时日。
作为一个摄影师,春运的报道还在持续,而最好的祝福依然是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