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视角看“新苏南模式”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ey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苏南地区的快速健康发展引发了人们对“新苏南模式”的探讨。笔者认为,“新苏南模式”关键在于一个“新”字上,“新”就新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扩展的条件下,致力实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城乡统筹、资源集约、多种所有制融合的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造了“苏南模式”之后,苏南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又写下了“新苏南模式”的新篇章。具体而言,主要“新”在以下五个方面。
  ——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创新上。“苏南模式”初始的提法是“三为主、一共同”,即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工业为主、市场调节为主,实行共同富裕。这些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大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独领风骚的苏南乡镇企业,因其主要缺陷日益显露,内部活力锐减,它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有优势很快变为劣势,不少企业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濒临倒闭。此时,苏南地区的各级领导面对现实,冲破形形式式“左”的思想束缚,抛弃原有的思维定势,抓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机遇,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棋高一着的睿智,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实行制度创新。于是在建立新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条件下,苏南转制改制后的企业犹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再现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苏南地区凭借区域、人才、资源等优势,跳出传统经济的条条框框,敞开城乡大门,把触角伸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在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的同时,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开放型经济迅速崛起,民营经济奋起赶超,有力地推动了苏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的进程,很快形成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由此,“新苏南模式”便开始形成,与浙江“温州模式”遥相呼应,竞相发展,相得益彰,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目前,苏南地区特别是苏锡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正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开辟的崭新发展轨道,实现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历史性跨越。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几个县(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或接近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万元左右,并且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
  ——新在多元化所有制结构上。过去的“苏南模式”是公有制一统天下,而现在的“新苏南模式”则是公、私“两制”经济共荣,内、外“两资”企业同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苏南地区的国有、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大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形式也由一元型变为多元型,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次生型”民营企业,个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大批外商进驻苏南,初期小规模投资办厂,进而大举进入一二三产业,苏南地区悄然成为全国外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就这样,在苏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所有制格局嬗变成公有(含集体)、个私、外企“三足鼎立”。三者相生共存,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各展所长,卓有成效地弥补了“苏南模式”之不足,对促进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起到了合力推动的作用,因其动力巨大、成效卓著,促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使原本就非常令人向往的“江南好地方”更加令世人瞩目。
  ——新在集约化发展方式上。原“苏南模式”是处于卖方市场的环境之中,尽管不少乡镇企业产品是低水平重复,但还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导致经营者缺乏危机感,企业设备陈旧不堪,急功近利的问题突出,部分领导者片面追求政绩搞“处处点火,村村冒烟”,盲目铺摊子,摊饼式发展,拼土地资源、拼廉价劳动力、拼生产设备,生产水平不高,资源浪费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这样的发展方式势必不能持久,特别是买方市场形成后,更使其难以为继,不少企业再也实现不了高负债、高产出、高增长,很快陷入困境,每况愈下,甚至关门歇业。然而,这并非坏事,恰恰倒是一件好事。正是这种“逆境”逼着苏南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另辟蹊径,与时俱进,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成功地与市场相融、与国际接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并在近几年创造性地落实以人为本、环保优先的方针,实行土地集约使用、产品集约开发、经济集约发展,自觉地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道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促进了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据有关部门发布信息,全国10强县(市)中苏南地区占了7个,47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苏南地区占了13席,首批6个“国家生态市”中苏南地区占了三分之二。这就从另一个重要方面展现了“新苏南模式”集约发展方式的显著特征与优良绩效。
  ——新在发展内在动力提升上。“穷则思变,富而思进”。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模式演进,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一定的区域条件、一定的内在动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南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与其“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凭着这样的发展内生动力,克服了创办乡镇企业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等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市场拓展等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苏南模式”的奇迹。然而,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光有“四千四万”精神是不够的,苏南地区的干部群众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既传承“四千四万”的精神,又在新的时期逐渐形成了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苏南模式”,由此推动了苏南地区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低成本竞争向高层次攀升转变,从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向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争得位置转变,从“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转变,强大的内生动力很快转变为巨大的物质能量,极大地焕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引发一些国际公司和国内外大企业的总部经济、研发机构、物流保税企业等相继落户苏南地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平台接连筑成,一大批科技型创新企业不断涌现,整个苏南地区的发展力、创造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得到了空前的激增和提升。
  ——新在发展的目标要求上。“苏南模式”的发展虽然当初也强调了共同富裕,但共富水平较低,多数老百姓生活处于温饱有余但不富裕的状态。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南地区的干部群众进一步确立了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群策群力,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于一体,由此进一步创建了“新苏南模式”,其成长优势与发展成果,越来越被人们所知晓、为社会所公认,“新苏南模式”的巨大潜能和广阔前景很快赢得省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的认同。苏南不但是全国“两个率先”发展的地区,也是老百姓率先富裕、共同富裕的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十五”期间,苏南五市经济总量以年均14.6%的速度递增,2005年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2.3%;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4%和9.3%,尤其是近3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收入之比为2.06∶1,差距在全省乃至在全国都是最小的。这一连串数据显然表明,“新苏南模式”的社会民生是与经济发展一起提高的,老百姓从中所得之益越来越多、越实惠,可谓既长“骨头”又长“肉”。如今,苏南地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提前实现“第一个率先”目标的基础上,正在用更宽广的全球视野谋求更加科学和谐的发展,以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作为新标杆,迈开矫健的步伐向“第二个率先”目标冲刺。这将进一步把“新苏南模式”推向更高的历史阶段,使其展现出崭新的世纪风采。□(作者系昆山市农村经济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尤 展
其他文献
完善地方税制是我国现行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地方税种,建立以财产税和行为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制,适当赋予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目前,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已全面启动,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地方税制改革也已列入了议事日程。  从施行情况看,我国现行的地方税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内外税制不统一,不符合WTO规则。这不仅表现在实行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税制上,而且在地方税制中,内资企业适
文章对自由空间传播损耗能量逐渐消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由于地球的遮挡将可能使两飞行器无法保持正常通信,从而限定飞行器最低飞行高度;还对无线数字通信链路和两飞行器的相对位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探索了探究式教学成败的原因,并且指出教学中应以传统式教学为主,探究式教学为辅,两者相互渗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组织结构形式的多样化、思想行为观念的多样化,特别是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新变化,使机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更加严峻的新挑战。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和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和探索新时期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可靠思想保证和最持久精神动力。从我们灌云县近几年的实践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也应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的立体化多功能的教学。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教师作为一个充满
灌南是革命老区,是省重点扶贫县。近年来,灌南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开放兴县、城镇活县、富民强县”的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我们感到,灌南要在今后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打造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的支撑平台。“十一五”期间,灌南应抢抓沿海开发的新机遇,发挥灌河的资源优势,打造灌河口半岛经济圈,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资源,重点发展新能源、化工、造船、林木、物流等临港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在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