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线性写生因其简洁、质朴并富有表现力的造型特点为其所用。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会用线来表现象征性的涂鸦,时而笔劲有力,时而飘离舒缓,线条潇洒自如极具变化,足见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但随着教学的介入,这种能力开始弱化或消失了,儿童写生作品也中规中矩,风格老旧,淡然无味。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
一个现象引发的思考:四年级美术《生长的植物》写生课的作业中出现了这样的符号(图一),不是个别的现象,班里45个学生,半数以上的孩子都这样画,这样雷同、相似的符号样式怎么来的?原因追本溯源可能是幼儿园时期教的简笔画,但是这样的符号样式不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这种概念化的树,说明孩子们还是以脑海中的固定思维画东西,没有真正得在写生,写生是什么?是看,是观察物象,生活中的树,该是怎么样的?如下各种生命形态的树:
生活中树枝的生长方向、形态、动势都是极具个性的,树皮的质感、肌理、形状、光滑或粗糙?鲜嫩或枯老?都是不同的。而这种形态的树应该是基于各种视知觉体验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想表达的都是不同的。那么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怎么教儿童写生?
二、以媒材拓展为实验的初步尝试研究
为了避免具有雷同性的视觉符号,笔者做了一个小尝试:《盲画白桦树》,眼睛只观察树不能看画纸,用任意你能得到的作画工具表达,实验结果如下:
孩子们顺手拿来的材质的多样性,个体的多样性,兴趣爱好,发育程度都可能生发出个体的多样性,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体验线条,虽然出来的树没有形了,但是线条极具生命力,很生动,呈现了孩子作画过程性的有感触的东西,一两个小实验看到成效之后,于是笔者就明确了研究线性写生的方向:运用“媒材”的拓展在“视知觉”的唤醒上结合“线性实验”这三个维度去引导,让儿童自由的表达童眼里的世界,从而提升孩子的線性写生能力。
三、结合视知觉唤醒的线性写生课程研究
(1)材料的选择。纸笔,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用报纸卷起来的画笔,两端再削一个斜面,一头切口粗糙一头整齐平滑,来表达不同质感的线,目的是利用纸张间的堆叠做接触面在纸上制造肌理,根据控制墨色的多少来控制线条的干枯虚实。纸笔是一种极易掌握的绘画材料,要注意的无非是控制笔头蘸取墨量的多少,采取少量多次的蘸取方式,一次性过多墨量会导致笔头过湿,纸张间的层次关系没有了,画不出“枯笔”的线条。
(2)线条的实验。以纸笔、浓墨、淡墨、镜卡宣为拓展转换的媒介做线条语言种类的探索实验,线条表现出浓重、轻柔、具有力量、实、虚等等不同个性的表达。
(3)教学要素:①根据毛质选择粗糙或平滑的纸笔端。②根据毛质选择墨量的多少。③观察毛的生长方向(这很重要)。④观察毛的排列方式、蓬松、紧密、颜色深浅、长短、形状等等。
(4)视知觉的唤醒。欣赏猫头鹰、引导孩子“解刨式”观察,根据不同位置区域的羽毛观察区别:
观察1:观察羽毛的生长方向(生长方向决定用笔的方向)、排列方式。观察2:羽毛的颜色呈现的黑白明暗度、长短、疏密、整齐或凌乱、实或松、形状。
(5)技法材料的示范。带着对身体每个区域羽毛的分析来解说使用材料的技法:①轻轻地构图,在纸上定好猫头鹰身体的位置,但一定要轻哦,不要让别人看到你的线。②先画出明确笔触的部分,如眼睛、嘴巴。
技法提示:明确的实线笔触就要用削得整齐的那头,用尖端蘸多一点墨画出利线。
分区域描绘不同质感的毛:
技法提示:眼周的毛质分为很多层次,而且是以眼睛为中心向两侧扇形扩散生长的,用粗糙的一端蘸取不同量的墨画出具有轻重、长短、虚实变化的多个层次的线条。
技法提示:头顶的毛质偏硬,向上生长,比较服帖,所以这里的线条就可以比较明显,明显的线就需要多的墨量,还是遵循少量多次的蘸取方式哦。一般头顶的毛会有较明显的排列花纹,用不同质感的线排列表达这个花纹。
技法提示:肚子上的毛较蓬松,向下生长,表达肚子的线条就可以干枯轻柔一些, 轻轻的制造蓬松毛质的效果。脖子到肚子、肚子到背部的毛质也有很多层次变化,用线条的干湿来区分。
(1)整体调整画面黑白灰关系
(2)孩子作品呈现:
四、赋予创新性的课程研究
在设计编写课程时具有规律的行进路线: 编设课程——实践课程——反思修改, 这样的不断循环优化的课程合理化设计模式。
五、研究的素养价值
此系列基于媒材拓展转换的线性写生课程尝试下来不仅只是针对儿童,对于教师或是社会人士都具有提升价值:
(1)对美术作品认知水平上的思维重构。美术,是一种运用不同视觉手段创生视觉感知力量的艺术学科,本课题提倡转换创作媒介,利用多种媒材作画,尝试自主把握独特的视觉表现样式,逐步进入对美术文化新的认识与理解,幼儿时期对某种图像信息的知觉,决定了其审美的经验和水平,如今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媒介使用、创作形式来改善当下美育的缺陷,从而提升感知美术文化的能力。
(2)提升媒介使用的能力和线条语言表现力。通过使用炭笔、油画棒、碳条、粉笔、石墨、草、羽毛、木块、抹布、牙刷、绳子、海绵、墨汁、流质颜料等这一系列课程的体验,一定已经能熟练的掌握媒介的使用方法,相应的画面线条语言也更为丰富,形成独特的对画面理解、观察事物、处理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能运用在日后任何美术创作活动中,对孩子终身受益。跳出美术教育的范畴来思考,这种能力的养成将使他们将来在繁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够坚持自主观察、创新形式、处理能力,而非人云亦云。个性(感性表达)与共性(理性分析)共存就是学科性的能力。
(3)形成具有创新特点的观察感受技巧。当今儿童艺术的创新形式多种多样,有具象写实性绘画、表现性拼贴画、抽象性想象画等等,这些不同的艺术语言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但在物象的形、空间、色彩意识上仍然与其他传统艺术语言有一脉相承的联系,通过不同常规的工具材料运用到到小学阶段写生教学中,关注画面的形式构成。使得作品给人感觉新颖且不显单薄,有立体的空间氛围而不显描绘的表皮化,整体氛围给观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不再以“照片式”的再现为目标,而强调形式法则的重构。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儿童写生画中蕴含的个性和创造。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
一个现象引发的思考:四年级美术《生长的植物》写生课的作业中出现了这样的符号(图一),不是个别的现象,班里45个学生,半数以上的孩子都这样画,这样雷同、相似的符号样式怎么来的?原因追本溯源可能是幼儿园时期教的简笔画,但是这样的符号样式不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这种概念化的树,说明孩子们还是以脑海中的固定思维画东西,没有真正得在写生,写生是什么?是看,是观察物象,生活中的树,该是怎么样的?如下各种生命形态的树:
生活中树枝的生长方向、形态、动势都是极具个性的,树皮的质感、肌理、形状、光滑或粗糙?鲜嫩或枯老?都是不同的。而这种形态的树应该是基于各种视知觉体验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想表达的都是不同的。那么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怎么教儿童写生?
二、以媒材拓展为实验的初步尝试研究
为了避免具有雷同性的视觉符号,笔者做了一个小尝试:《盲画白桦树》,眼睛只观察树不能看画纸,用任意你能得到的作画工具表达,实验结果如下:
孩子们顺手拿来的材质的多样性,个体的多样性,兴趣爱好,发育程度都可能生发出个体的多样性,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体验线条,虽然出来的树没有形了,但是线条极具生命力,很生动,呈现了孩子作画过程性的有感触的东西,一两个小实验看到成效之后,于是笔者就明确了研究线性写生的方向:运用“媒材”的拓展在“视知觉”的唤醒上结合“线性实验”这三个维度去引导,让儿童自由的表达童眼里的世界,从而提升孩子的線性写生能力。
三、结合视知觉唤醒的线性写生课程研究
(1)材料的选择。纸笔,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用报纸卷起来的画笔,两端再削一个斜面,一头切口粗糙一头整齐平滑,来表达不同质感的线,目的是利用纸张间的堆叠做接触面在纸上制造肌理,根据控制墨色的多少来控制线条的干枯虚实。纸笔是一种极易掌握的绘画材料,要注意的无非是控制笔头蘸取墨量的多少,采取少量多次的蘸取方式,一次性过多墨量会导致笔头过湿,纸张间的层次关系没有了,画不出“枯笔”的线条。
(2)线条的实验。以纸笔、浓墨、淡墨、镜卡宣为拓展转换的媒介做线条语言种类的探索实验,线条表现出浓重、轻柔、具有力量、实、虚等等不同个性的表达。
(3)教学要素:①根据毛质选择粗糙或平滑的纸笔端。②根据毛质选择墨量的多少。③观察毛的生长方向(这很重要)。④观察毛的排列方式、蓬松、紧密、颜色深浅、长短、形状等等。
(4)视知觉的唤醒。欣赏猫头鹰、引导孩子“解刨式”观察,根据不同位置区域的羽毛观察区别:
观察1:观察羽毛的生长方向(生长方向决定用笔的方向)、排列方式。观察2:羽毛的颜色呈现的黑白明暗度、长短、疏密、整齐或凌乱、实或松、形状。
(5)技法材料的示范。带着对身体每个区域羽毛的分析来解说使用材料的技法:①轻轻地构图,在纸上定好猫头鹰身体的位置,但一定要轻哦,不要让别人看到你的线。②先画出明确笔触的部分,如眼睛、嘴巴。
技法提示:明确的实线笔触就要用削得整齐的那头,用尖端蘸多一点墨画出利线。
分区域描绘不同质感的毛:
技法提示:眼周的毛质分为很多层次,而且是以眼睛为中心向两侧扇形扩散生长的,用粗糙的一端蘸取不同量的墨画出具有轻重、长短、虚实变化的多个层次的线条。
技法提示:头顶的毛质偏硬,向上生长,比较服帖,所以这里的线条就可以比较明显,明显的线就需要多的墨量,还是遵循少量多次的蘸取方式哦。一般头顶的毛会有较明显的排列花纹,用不同质感的线排列表达这个花纹。
技法提示:肚子上的毛较蓬松,向下生长,表达肚子的线条就可以干枯轻柔一些, 轻轻的制造蓬松毛质的效果。脖子到肚子、肚子到背部的毛质也有很多层次变化,用线条的干湿来区分。
(1)整体调整画面黑白灰关系
(2)孩子作品呈现:
四、赋予创新性的课程研究
在设计编写课程时具有规律的行进路线: 编设课程——实践课程——反思修改, 这样的不断循环优化的课程合理化设计模式。
五、研究的素养价值
此系列基于媒材拓展转换的线性写生课程尝试下来不仅只是针对儿童,对于教师或是社会人士都具有提升价值:
(1)对美术作品认知水平上的思维重构。美术,是一种运用不同视觉手段创生视觉感知力量的艺术学科,本课题提倡转换创作媒介,利用多种媒材作画,尝试自主把握独特的视觉表现样式,逐步进入对美术文化新的认识与理解,幼儿时期对某种图像信息的知觉,决定了其审美的经验和水平,如今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媒介使用、创作形式来改善当下美育的缺陷,从而提升感知美术文化的能力。
(2)提升媒介使用的能力和线条语言表现力。通过使用炭笔、油画棒、碳条、粉笔、石墨、草、羽毛、木块、抹布、牙刷、绳子、海绵、墨汁、流质颜料等这一系列课程的体验,一定已经能熟练的掌握媒介的使用方法,相应的画面线条语言也更为丰富,形成独特的对画面理解、观察事物、处理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能运用在日后任何美术创作活动中,对孩子终身受益。跳出美术教育的范畴来思考,这种能力的养成将使他们将来在繁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够坚持自主观察、创新形式、处理能力,而非人云亦云。个性(感性表达)与共性(理性分析)共存就是学科性的能力。
(3)形成具有创新特点的观察感受技巧。当今儿童艺术的创新形式多种多样,有具象写实性绘画、表现性拼贴画、抽象性想象画等等,这些不同的艺术语言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但在物象的形、空间、色彩意识上仍然与其他传统艺术语言有一脉相承的联系,通过不同常规的工具材料运用到到小学阶段写生教学中,关注画面的形式构成。使得作品给人感觉新颖且不显单薄,有立体的空间氛围而不显描绘的表皮化,整体氛围给观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不再以“照片式”的再现为目标,而强调形式法则的重构。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儿童写生画中蕴含的个性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