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倪 骏
中央戏剧学院
电影电视系副教授 博士
3月15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日本电影展》在北京新世纪影院拉开序幕。说起日本电影,被我们第一个想起的人可能会是黑泽明。作为日本最具世界知名度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在电影界常常被大家尊称为“黑泽天皇”。黑泽明曾说:“从我身上减去电影,那等数大概就成了零。”
其实,黑泽明进入影坛,一开始只是为了就业。1928年初中毕业后,黑泽明曾热衷于绘画,但是,当时以绘画为职业非常困难,黑泽明对此也没有自信。由于哥哥突然自杀,黑泽明必须迅速负起长子的责任,因此,他带着急于就业的焦急心情四处找工作。1936年的一天,黑泽明从报纸上看到P.C.L电影制片厂(东宝电影公司前身)招考副导演的广告,对日本电影界一无所知的黑泽明便由此进入影坛。
刚刚考进制片厂做副导演的经历并不令人满意,以至于黑泽明想一走了之,但山本嘉次郎导演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黑泽明的命运,因为,他遇到了他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山顶的风终于吹到我的脸上——山顶的前面,就是极目千里的广阔天地和一条笔直的大道。”看着山本先生在摄影机旁挥斥自如,黑泽明知道自己找到了真正想干的工作。山本告诫他:想当导演就得先学写剧本。这使得黑泽明成为导演前先成了剧作家。
1943年,已有多年经验的资深助理导演和写了十几个剧本的黑泽明终于迈出了导演的第一步。处女作《姿三四郎》开拍了。黑泽明努力使这部作品更有趣也更令自己满意,正值战时缺乏娱乐的日本观众狂热地拥入影院,黑泽明也因此确立了自己作为导演在日本影坛的地位。当时正值二战,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盛行,电影创作也受军部的直接管辖,导演没有创作的自由。黑泽明在自传中不无羞愧地写到:“战争期间,我对军国主义是没有抵抗的。很遗憾——没有抵抗的勇气,只是适当地迎合或者逃避。”1944年的《最美》即是以描绘战时女子挺身队在工厂里的劳动生活,并借以鼓舞斗志的影片。
战后,黑泽明从根本上思考新时代的新人形象。1948年的《泥醉天使》是黑泽明的代表作,这部影片是一曲黑市的赞歌,不断展现着那些粗犷而充满生命力的各种战后风俗。1951年9月,正当黑泽明为其新片《白痴》在票房和评论上的双重惨败而烦心不已时,传来了《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大奖的喜讯。这是西方电影节第一次把头奖颁给了一位亚洲导演(次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又颁给了《罗生门》),从而开启了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虽然日本的评论家都说,那两个奖不过是评奖者出于对东洋式的异国情调好奇的结果,但事实上,《罗生门》全面展示了黑泽明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挖掘人类心灵深度的能力,讲述了“人总是美化自己”这样一个主题。此外,在运用镜头、光影处理等电影技巧方面,本片在当时也是无与伦比的。难怪多年以后黑泽明仍对日本评论界耿耿于怀:“日本人为什么对于日本的存在毫无自信?为什么对外国的东西就那么尊重,对日本的东西就那么鄙视?”
著名影评家佐藤忠男曾说:“他(黑泽明)根据欧美的电影创作方法重新解释日本,同时又按照日本艺术创作技巧重新解释了欧美电影的创作方法。”黑泽明要做的正是将两种传统融合起来。《罗生门》得奖以后的十年之中,黑泽明在各大影展中频获大奖,成为国际影坛的风云人物,其拓展电影表现手段、触及人类情感秘密的电影令西方影人心醉神迷,甚至影响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导演。黑泽明被称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坚定的性格、严谨的作风以及他易怒的脾气一同被人们谈论和称道。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是黑泽明的创作低谷。1971年因电影票房失利和创作追求问题,他曾试图自杀。不过,很快他又振作起来。1975年,他的《德尔苏·乌扎拉》获得莫斯科影展金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电视和好莱坞对日本电影的冲击,以及日本电影生产机制的僵化和随之而来的人才流失使日本电影全面衰退,这是真正令黑泽明神伤的事情。
晚年的黑泽明与儿子黑泽久雄创办了黑泽制片公司。他80岁高龄时执导的影片《梦》的最后一段,表现了豁达的生死观:“一个人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劳动,辛苦一生后死去是值得庆祝的。”2006年,黑泽明离开了电影和喜爱他电影的人们。黑泽明是日本电影导演的标尺,他执著的人道主义,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对人性本质的挖掘,将随他多姿多彩的影片永远流传。
中央戏剧学院
电影电视系副教授 博士
3月15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日本电影展》在北京新世纪影院拉开序幕。说起日本电影,被我们第一个想起的人可能会是黑泽明。作为日本最具世界知名度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在电影界常常被大家尊称为“黑泽天皇”。黑泽明曾说:“从我身上减去电影,那等数大概就成了零。”
其实,黑泽明进入影坛,一开始只是为了就业。1928年初中毕业后,黑泽明曾热衷于绘画,但是,当时以绘画为职业非常困难,黑泽明对此也没有自信。由于哥哥突然自杀,黑泽明必须迅速负起长子的责任,因此,他带着急于就业的焦急心情四处找工作。1936年的一天,黑泽明从报纸上看到P.C.L电影制片厂(东宝电影公司前身)招考副导演的广告,对日本电影界一无所知的黑泽明便由此进入影坛。
刚刚考进制片厂做副导演的经历并不令人满意,以至于黑泽明想一走了之,但山本嘉次郎导演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黑泽明的命运,因为,他遇到了他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山顶的风终于吹到我的脸上——山顶的前面,就是极目千里的广阔天地和一条笔直的大道。”看着山本先生在摄影机旁挥斥自如,黑泽明知道自己找到了真正想干的工作。山本告诫他:想当导演就得先学写剧本。这使得黑泽明成为导演前先成了剧作家。
1943年,已有多年经验的资深助理导演和写了十几个剧本的黑泽明终于迈出了导演的第一步。处女作《姿三四郎》开拍了。黑泽明努力使这部作品更有趣也更令自己满意,正值战时缺乏娱乐的日本观众狂热地拥入影院,黑泽明也因此确立了自己作为导演在日本影坛的地位。当时正值二战,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盛行,电影创作也受军部的直接管辖,导演没有创作的自由。黑泽明在自传中不无羞愧地写到:“战争期间,我对军国主义是没有抵抗的。很遗憾——没有抵抗的勇气,只是适当地迎合或者逃避。”1944年的《最美》即是以描绘战时女子挺身队在工厂里的劳动生活,并借以鼓舞斗志的影片。
战后,黑泽明从根本上思考新时代的新人形象。1948年的《泥醉天使》是黑泽明的代表作,这部影片是一曲黑市的赞歌,不断展现着那些粗犷而充满生命力的各种战后风俗。1951年9月,正当黑泽明为其新片《白痴》在票房和评论上的双重惨败而烦心不已时,传来了《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大奖的喜讯。这是西方电影节第一次把头奖颁给了一位亚洲导演(次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又颁给了《罗生门》),从而开启了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虽然日本的评论家都说,那两个奖不过是评奖者出于对东洋式的异国情调好奇的结果,但事实上,《罗生门》全面展示了黑泽明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挖掘人类心灵深度的能力,讲述了“人总是美化自己”这样一个主题。此外,在运用镜头、光影处理等电影技巧方面,本片在当时也是无与伦比的。难怪多年以后黑泽明仍对日本评论界耿耿于怀:“日本人为什么对于日本的存在毫无自信?为什么对外国的东西就那么尊重,对日本的东西就那么鄙视?”
著名影评家佐藤忠男曾说:“他(黑泽明)根据欧美的电影创作方法重新解释日本,同时又按照日本艺术创作技巧重新解释了欧美电影的创作方法。”黑泽明要做的正是将两种传统融合起来。《罗生门》得奖以后的十年之中,黑泽明在各大影展中频获大奖,成为国际影坛的风云人物,其拓展电影表现手段、触及人类情感秘密的电影令西方影人心醉神迷,甚至影响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导演。黑泽明被称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坚定的性格、严谨的作风以及他易怒的脾气一同被人们谈论和称道。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是黑泽明的创作低谷。1971年因电影票房失利和创作追求问题,他曾试图自杀。不过,很快他又振作起来。1975年,他的《德尔苏·乌扎拉》获得莫斯科影展金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电视和好莱坞对日本电影的冲击,以及日本电影生产机制的僵化和随之而来的人才流失使日本电影全面衰退,这是真正令黑泽明神伤的事情。
晚年的黑泽明与儿子黑泽久雄创办了黑泽制片公司。他80岁高龄时执导的影片《梦》的最后一段,表现了豁达的生死观:“一个人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劳动,辛苦一生后死去是值得庆祝的。”2006年,黑泽明离开了电影和喜爱他电影的人们。黑泽明是日本电影导演的标尺,他执著的人道主义,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对人性本质的挖掘,将随他多姿多彩的影片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