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性、人文精神和智慧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与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教学方式。如今,在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教改实践中,我努力探求使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的方法策略,引领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丰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下就是我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和认识:
一、新课导入,力求新颖别致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至关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我会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这些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更能开启学生学习之门。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自然入境,从而悟境。
二、培养习惯,发展求异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极大胆地各抒己见,从而发展求异思维,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兴趣。
在思考讨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帮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教师适时地进行必要引导。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真知,明辨是非,懂得知识的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
三、重视朗读,让课堂“动”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加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文本中的精彩之处不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阅读中抓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引导他们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进一步升华认识。
四、紧扣课本,让读写“活”起来
如三年级上册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可以作为写作的范文:《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灰雀》、《秋天的雨》、《花钟》等文章,写得非常美,我带领孩子们朗读背诵精彩的段落,并引领他们唤醒记忆,观察生活,写一些小的片段。他们都是农村孩子,蒲公英、槐花、鸟雀都不陌生,因此孩子们开始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模仿。特别是一位小姑娘,仿《槐乡的孩子》第二自然段,写洋槐、写青槐(根据花色来分):洋槐的和青槐这一对姊妹,容颜与秉性截然不同,洋槐的花洁白而细碎,一阵风儿吹过,碎碎的花朵纷纷落下,如同一只只玲珑的玉蝶,她周身散发着甜甜的香味,吸引得蜜蜂远远地赶来;而青槐则不同,花朵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细闻是闻不到的……孩子们惊喜地发现作者笔下的槐树就是自己家乡的青槐啊。这时他们是多么的惊喜,原来这么平凡的事物也可以这样的美。渐渐也不再怕语文,这些孩子因为有这样一个积淀的过程,到小学毕业时,他们的作文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
总之,随着我们教学方式策略的更新和导学方法的深入探索,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会生机盎然,逐渐的灵动起来,而且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也会逐渐得以丰富提升。
作者单位 陕西省彬县北极镇后玉小学
编辑 薛小琴
一、新课导入,力求新颖别致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至关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我会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这些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更能开启学生学习之门。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自然入境,从而悟境。
二、培养习惯,发展求异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极大胆地各抒己见,从而发展求异思维,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兴趣。
在思考讨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帮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教师适时地进行必要引导。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真知,明辨是非,懂得知识的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
三、重视朗读,让课堂“动”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加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文本中的精彩之处不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阅读中抓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引导他们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进一步升华认识。
四、紧扣课本,让读写“活”起来
如三年级上册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可以作为写作的范文:《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灰雀》、《秋天的雨》、《花钟》等文章,写得非常美,我带领孩子们朗读背诵精彩的段落,并引领他们唤醒记忆,观察生活,写一些小的片段。他们都是农村孩子,蒲公英、槐花、鸟雀都不陌生,因此孩子们开始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模仿。特别是一位小姑娘,仿《槐乡的孩子》第二自然段,写洋槐、写青槐(根据花色来分):洋槐的和青槐这一对姊妹,容颜与秉性截然不同,洋槐的花洁白而细碎,一阵风儿吹过,碎碎的花朵纷纷落下,如同一只只玲珑的玉蝶,她周身散发着甜甜的香味,吸引得蜜蜂远远地赶来;而青槐则不同,花朵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细闻是闻不到的……孩子们惊喜地发现作者笔下的槐树就是自己家乡的青槐啊。这时他们是多么的惊喜,原来这么平凡的事物也可以这样的美。渐渐也不再怕语文,这些孩子因为有这样一个积淀的过程,到小学毕业时,他们的作文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
总之,随着我们教学方式策略的更新和导学方法的深入探索,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会生机盎然,逐渐的灵动起来,而且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也会逐渐得以丰富提升。
作者单位 陕西省彬县北极镇后玉小学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