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单靠记单词背语法条目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史上最早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客观地指导着我国的翻译工作近百年。实践证明,要做好翻译工作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基本翻译知识,还需严格遵从严复提出的三条翻译准则。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翻译标准
一、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两代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直至“五四”运动;改革开放至今。而这一次的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和范围上,或者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1]1896年,严复提出翻译标准是“信”、“达”、“雅”,对翻译界的影响尤为深远。近一个世纪以来,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仍在不断地完善着这三个原则。
二、何谓信、达、雅
清末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明确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忠实原文。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作的思想、观点和内容,等价地复现原文的风貌。
“达”是通顺、明白。即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避免生搬硬套、文理不通。
“雅”是规范,在“信”的基础上,讲究修辞。即在原文的内容和体裁相称。
三、信、达、雅之间的关系
“信、达、雅”三者是一个紧密相关的整体,缺一不可。没有“信”,就是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就成了自己的创作,就不是翻译;不“达”,译文意思不明确,甚至文理不通,使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内容,也就没有达到翻译的目的,或者说,没有完成翻译的任务,无“信”可言。不讲究“雅”,就不能很好地做到“达”。因此,“信、达、雅”三者的关系是,“信”是核心,是前提。要做到“信”,就必须“达”,要“达”,就离不开“雅”。“达”和“雅”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
四、信、达、雅在日译汉中的体现
为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翻译工作者必须客观地、如实地再现原作或原话,决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判断任意篡改或增删,翻译工作者还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高的翻译水平和精湛的专业知识。
(1)语言基本功不扎实,不能正确理解原作的内容,无法准确地掌握作者的意图,无法忠实地反映原作的整体。这是译文不“信”的基本原因。例如:
オゾン発生器が比較的高価であるため、小規模工場の排水処理への応用はまだ先になるものと思われる。
→臭水发生器的价格较高,所以,首先应用到小工厂的废水处理工作中。
例句错在对「先」这个词的理解上。「先」的确在时间上指的是“早”,但「先」所指的时间往往是未来、以后、过些时候。所以,句子中的「先になる」应理解为“为时尚早”,而不是“首先~”“提早~”。其正确翻译为:
→由于臭氧发生器的价格较高,应用到小工厂的废水处理恐为时尚早。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如果对某一词汇、某一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从而就会曲解了原作的内容,造成译文的错误。
(2)翻译工作者语言水平拙劣,不能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正确表达出原作的内容,这是译文不“达”的主要原因。例如:
ダムが建設されるまでは、水利不安全水田、水利未開発地が多かったが、ダムが建設され、これらの土地が農地として十分利用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という。
→水壩修好为止,有许多水利上不可靠的水田、水利尚未开发的土地。水坝被修好,把这些土地作为农田,就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译句中,对「まで」、「水利不安全」、「水利未開発」等的表达都不恰当。开头译为“水坝修好为止”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应当译为“在~之前”;「水利不安全」译成“水利上不可靠”则有所指不清之嫌。应当确切译为“易受水淹”;「水利未開発」实则等于未译,以译成“毫无水利设施”为好。所以,例句其应确切翻译如下:
→据说在水坝修筑以前,这里有许多易受水害的水田、毫无水利设施的土地等。水坝修好以后,这些土地就作为农田而加以利用了。
(3)专业知识的匮乏,翻译经验少是译文不“雅”的主要原因。例如:
現在、制御、エキスパートシステム、音声·画像認識、交通管制·耐震設計、在庫·生産管理、など人間と機械がかかわりあう分野で研究開発が盛んに行われている。
→目前,在操控、专家系统、声音及图像的辨别、交通管制及抗震设计,库存及生产管理等等,人与机器相关的领域都很盛行。
从译文看,译者表达的内容基本忠实了原文,文字看似也较通顺。但从专业角度来看,显出译者是位门外汉。从翻译规范化的角度来看,译文是不“雅”的。句中的「制御」、「エキスパートシステム」、「画像認識」、「交通管制」、「耐震設計」这些专业词汇的中文表达偏有差性能异,所以,译文完全不符合专业规范化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看到这样的译文会觉得不自然,很费解。可以译为:
→目前,在控制、专业人工智能系统、声音及图像识别,交通管理及防震设计,库存及生产管理等等,人与机械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着十分活跃的研究开发工作。
由此可见,译文要符合专业规范的要求,译得“雅”与“不雅”,也必然是衡量文章翻译质量的标准。翻译前应了解和掌握一些所译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术语,或理解文章的过程中,随时请教有关专业人员,以免翻译时说外行话或者概念不清,甚至出现错译。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进行翻译,随着时间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熟悉相关专业知识。
五、结束语
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某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转换出来的工作。是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考虑到其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等影响,将原文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如实地复现出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高的翻译水平和精湛的专业知识,只有精通原文和译文语言,才能透彻理解原文,遵循“信、达、雅”翻译原则,译文才能做到确切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在两种语言中“往返通行”。
参考文献
[1]谭载喜.翻译理论与务实丛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0.
作者简介:殷薇(1981-),女,黑龙江鸡西,黑龙江工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日语语言文学。
项目基金: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外语学科专项)
编号:WY2018037-B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翻译标准
一、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两代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直至“五四”运动;改革开放至今。而这一次的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和范围上,或者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1]1896年,严复提出翻译标准是“信”、“达”、“雅”,对翻译界的影响尤为深远。近一个世纪以来,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仍在不断地完善着这三个原则。
二、何谓信、达、雅
清末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明确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忠实原文。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作的思想、观点和内容,等价地复现原文的风貌。
“达”是通顺、明白。即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避免生搬硬套、文理不通。
“雅”是规范,在“信”的基础上,讲究修辞。即在原文的内容和体裁相称。
三、信、达、雅之间的关系
“信、达、雅”三者是一个紧密相关的整体,缺一不可。没有“信”,就是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就成了自己的创作,就不是翻译;不“达”,译文意思不明确,甚至文理不通,使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内容,也就没有达到翻译的目的,或者说,没有完成翻译的任务,无“信”可言。不讲究“雅”,就不能很好地做到“达”。因此,“信、达、雅”三者的关系是,“信”是核心,是前提。要做到“信”,就必须“达”,要“达”,就离不开“雅”。“达”和“雅”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
四、信、达、雅在日译汉中的体现
为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翻译工作者必须客观地、如实地再现原作或原话,决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判断任意篡改或增删,翻译工作者还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高的翻译水平和精湛的专业知识。
(1)语言基本功不扎实,不能正确理解原作的内容,无法准确地掌握作者的意图,无法忠实地反映原作的整体。这是译文不“信”的基本原因。例如:
オゾン発生器が比較的高価であるため、小規模工場の排水処理への応用はまだ先になるものと思われる。
→臭水发生器的价格较高,所以,首先应用到小工厂的废水处理工作中。
例句错在对「先」这个词的理解上。「先」的确在时间上指的是“早”,但「先」所指的时间往往是未来、以后、过些时候。所以,句子中的「先になる」应理解为“为时尚早”,而不是“首先~”“提早~”。其正确翻译为:
→由于臭氧发生器的价格较高,应用到小工厂的废水处理恐为时尚早。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如果对某一词汇、某一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从而就会曲解了原作的内容,造成译文的错误。
(2)翻译工作者语言水平拙劣,不能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正确表达出原作的内容,这是译文不“达”的主要原因。例如:
ダムが建設されるまでは、水利不安全水田、水利未開発地が多かったが、ダムが建設され、これらの土地が農地として十分利用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という。
→水壩修好为止,有许多水利上不可靠的水田、水利尚未开发的土地。水坝被修好,把这些土地作为农田,就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译句中,对「まで」、「水利不安全」、「水利未開発」等的表达都不恰当。开头译为“水坝修好为止”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应当译为“在~之前”;「水利不安全」译成“水利上不可靠”则有所指不清之嫌。应当确切译为“易受水淹”;「水利未開発」实则等于未译,以译成“毫无水利设施”为好。所以,例句其应确切翻译如下:
→据说在水坝修筑以前,这里有许多易受水害的水田、毫无水利设施的土地等。水坝修好以后,这些土地就作为农田而加以利用了。
(3)专业知识的匮乏,翻译经验少是译文不“雅”的主要原因。例如:
現在、制御、エキスパートシステム、音声·画像認識、交通管制·耐震設計、在庫·生産管理、など人間と機械がかかわりあう分野で研究開発が盛んに行われている。
→目前,在操控、专家系统、声音及图像的辨别、交通管制及抗震设计,库存及生产管理等等,人与机器相关的领域都很盛行。
从译文看,译者表达的内容基本忠实了原文,文字看似也较通顺。但从专业角度来看,显出译者是位门外汉。从翻译规范化的角度来看,译文是不“雅”的。句中的「制御」、「エキスパートシステム」、「画像認識」、「交通管制」、「耐震設計」这些专业词汇的中文表达偏有差性能异,所以,译文完全不符合专业规范化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看到这样的译文会觉得不自然,很费解。可以译为:
→目前,在控制、专业人工智能系统、声音及图像识别,交通管理及防震设计,库存及生产管理等等,人与机械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着十分活跃的研究开发工作。
由此可见,译文要符合专业规范的要求,译得“雅”与“不雅”,也必然是衡量文章翻译质量的标准。翻译前应了解和掌握一些所译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术语,或理解文章的过程中,随时请教有关专业人员,以免翻译时说外行话或者概念不清,甚至出现错译。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进行翻译,随着时间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熟悉相关专业知识。
五、结束语
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某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转换出来的工作。是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考虑到其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等影响,将原文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如实地复现出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高的翻译水平和精湛的专业知识,只有精通原文和译文语言,才能透彻理解原文,遵循“信、达、雅”翻译原则,译文才能做到确切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在两种语言中“往返通行”。
参考文献
[1]谭载喜.翻译理论与务实丛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0.
作者简介:殷薇(1981-),女,黑龙江鸡西,黑龙江工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日语语言文学。
项目基金: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外语学科专项)
编号:WY201803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