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社良好的课堂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以及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巧设探究情境、激发初中化学课堂活力进行探索,希望能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探究 情境 课堂活力 初中化学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学习的真正意义之所在。真实情境的学习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远离现实的“刺激”学习会使学生感到迷茫。那么,我们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设置教学情境、激发课堂活力呢?笔者总结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化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值得我们提倡。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学会从史料、图示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能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原子的构成”这一内容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一上课,我给大家展示了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像资料,同学们无不为原子彈的爆炸威力之大而感到惊奇,紧接着我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同学们听完之后,心中不约而同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看看下面一张张好奇的面孔,我适时地提出了本节课学习的主题内容: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点击键盘、屏幕上出现:原子的构成)。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跃跃欲试。我看看同学们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神,不失时机地说:“下面请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猜想。”同学们立即开始了发言,杨露同学第一个举手并站起来发言:“我认为原子颐名恩义像个乒乓球。”“不,乒乓球里面是空的。我认为它应该像个铅球。”“像樱桃”“像苹果”……我一边听着同学们的争论和发言,从内心深处感到同学们的猜想虽然“幼稚可笑”,但同学们表现出的思维的活跃性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节课虽然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了问题情景,所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课堂表现非常活跃,收到了比较满意的课堂效果。
二、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催化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阵地。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它将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业务的钻研,创设教育的广大空间。如笔者曾在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的实验教学中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将一根生锈的铁钉放人盛有稀盐酸试管里,学生观察现象,完成表格;过一会儿取出,用水洗净,再观察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问题:同学们想一想,这一反应的产物是什么?铁钉表面的气泡是怎么回事?可能会发生哪些反应?
生:反应产物仍然是氯化亚铁和氧气,因为有气泡。
生:不对。我们认为反应产物是氯化亚铁和水,因为铁锈的成分中有氧。
生:我们预习了,产物是氯化铁和水,但说不上理由,老师给我们讲一讲吧。
点评:第2个同学说对了一部分反应产物(水)。这里当盐酸的量较少时,铁锈(Fe2O3)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金属显高价,产物为黄色的FeCl2和水;
当盐酸过量时。铁锈被除,铁继续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所以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通过这样的实验情境创设,使我们的学生更了解实验的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活力。
三、创设讨论情境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讨论情境也是提高课堂活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如笔者曾创设过这样一个讨论情境: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在天平两端放上两根蜡烛,每组学生点燃立在天平左盘上的蜡烛,观察天平指针有无变化,学生们发现放蜡烛一端天平上翘,大家一致认为:“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跑到空气中,所以放蜡烛一端天平上翘。”我接着追问:“蜡烛燃烧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变化。物质的质量改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变,有人说不变,还有人说不清变还是不变。我说:“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大家打算怎么研究?”学生们老道地说:“用天平称一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没变。”我介绍了课本上的实验是一种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带着各自的观点。模仿课本上的实验,分四人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准备在全班汇报。
在讨论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时。大部分组的实验结论是:“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少数小组的同学认为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减少了,其他组学生为他们分析质量减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实验装置漏气,二氧化碳逸出的缘故。通过学生之间的激烈争论,达到了我最初的教学目的。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更多东西。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到引导、定向的作用。因此,教学设计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真实、可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对学习素材的正确认知。
关键词:探究 情境 课堂活力 初中化学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学习的真正意义之所在。真实情境的学习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远离现实的“刺激”学习会使学生感到迷茫。那么,我们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设置教学情境、激发课堂活力呢?笔者总结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化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值得我们提倡。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学会从史料、图示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能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原子的构成”这一内容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一上课,我给大家展示了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像资料,同学们无不为原子彈的爆炸威力之大而感到惊奇,紧接着我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同学们听完之后,心中不约而同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看看下面一张张好奇的面孔,我适时地提出了本节课学习的主题内容: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点击键盘、屏幕上出现:原子的构成)。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跃跃欲试。我看看同学们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神,不失时机地说:“下面请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猜想。”同学们立即开始了发言,杨露同学第一个举手并站起来发言:“我认为原子颐名恩义像个乒乓球。”“不,乒乓球里面是空的。我认为它应该像个铅球。”“像樱桃”“像苹果”……我一边听着同学们的争论和发言,从内心深处感到同学们的猜想虽然“幼稚可笑”,但同学们表现出的思维的活跃性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节课虽然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了问题情景,所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课堂表现非常活跃,收到了比较满意的课堂效果。
二、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催化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阵地。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它将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业务的钻研,创设教育的广大空间。如笔者曾在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的实验教学中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将一根生锈的铁钉放人盛有稀盐酸试管里,学生观察现象,完成表格;过一会儿取出,用水洗净,再观察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问题:同学们想一想,这一反应的产物是什么?铁钉表面的气泡是怎么回事?可能会发生哪些反应?
生:反应产物仍然是氯化亚铁和氧气,因为有气泡。
生:不对。我们认为反应产物是氯化亚铁和水,因为铁锈的成分中有氧。
生:我们预习了,产物是氯化铁和水,但说不上理由,老师给我们讲一讲吧。
点评:第2个同学说对了一部分反应产物(水)。这里当盐酸的量较少时,铁锈(Fe2O3)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金属显高价,产物为黄色的FeCl2和水;
当盐酸过量时。铁锈被除,铁继续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所以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通过这样的实验情境创设,使我们的学生更了解实验的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活力。
三、创设讨论情境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讨论情境也是提高课堂活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如笔者曾创设过这样一个讨论情境: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在天平两端放上两根蜡烛,每组学生点燃立在天平左盘上的蜡烛,观察天平指针有无变化,学生们发现放蜡烛一端天平上翘,大家一致认为:“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跑到空气中,所以放蜡烛一端天平上翘。”我接着追问:“蜡烛燃烧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变化。物质的质量改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变,有人说不变,还有人说不清变还是不变。我说:“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大家打算怎么研究?”学生们老道地说:“用天平称一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没变。”我介绍了课本上的实验是一种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带着各自的观点。模仿课本上的实验,分四人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准备在全班汇报。
在讨论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时。大部分组的实验结论是:“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少数小组的同学认为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减少了,其他组学生为他们分析质量减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实验装置漏气,二氧化碳逸出的缘故。通过学生之间的激烈争论,达到了我最初的教学目的。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更多东西。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到引导、定向的作用。因此,教学设计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真实、可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对学习素材的正确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