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透视及教育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tby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本文主要通过对此类儿童普遍存在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习惯进行了小结,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对症下药,后面就家庭、学校、教师这几个方面提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要求以及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沿海发达地区工人需要量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进了城市,致使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为了挣钱,家长不得不将子女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朋戚友。这就使孩子的健康成长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给学校教育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笔者近年来就这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践研究,颇有一些体会,愿倾吐出来,以引起广大同仁的共鸣。
  “留守儿童”的弱势主要表现为:
  
  一、内向、孤独、封闭
  由于这些孩子自幼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抚和引导,父母基本上没有时间和孩子谈心,更没有时间带着孩子进行必要的社交、游玩。所以“留守儿童”大多孤独,郁闷,寡言少语,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和老师、同学交流。他们性情倔强,特别是别人提出自己的的缺点、错误时,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再缺少老师的主动关爱,帮助和引导,久而久之,孩子的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就会越来越突出了,教育难度也就越来越大了。
  
  二、易怒、冲动、脆弱
  留守儿童的爱是残缺的。由于他们没有感情依托,往往迷恋于电子游戏、网络、武侠言情小说等等这些虚幻的世界中,一旦他们的梦幻世界遭受打击,男孩子容易激怒、容易冲动;女孩子情感脆弱,经不起诱惑,容易上当受骗。正因为没有感情的依托,留守儿童的早恋现象十分严重,别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言语也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因此,给留守儿童创立一个心灵瞩望的“家园”,是进行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三、随意、任性、偏执
  由于“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必要的管教和约束,委托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育是隔代教育,很难在孩子身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上有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放纵其行为,所以容易使孩子养成自由散漫、放荡任性的个性。要将孩子的这些个性纠正过来,必须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学习不思上进,乱花钱现象严重
  由于生活所逼,父母离家在外挣钱,有的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更不关心自己的学习,所以,学习上不思进取,随便混混日子。有的孩子认为自己早晚也要和父母一样出去打工,在学校读书只是把年龄混大一些,这也是家长的指导思想,因为有的家长曾在子女面前说过“读书越多,赚钱越少”的话;有的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没什么文化,也在外边混得好,所以没有把读书看得很重要。在外找钱的父母由于没有尽到管理和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往往用金钱来弥补缺陷,孩子要多少,他们给多少。这就容易养成孩子乱花钱的习惯,由此而产生进网吧、进游戏厅、进歌舞厅,抽烟、喝酒、赌博、谈恋爱等一系列恶劣行为。不能不说家长的指导思想是严重错误。
  针对以上留守儿童的种种表现,家庭、学校、教师都应充分投入到管理教育“留守儿童”的行列中来。
  家庭的责任是最重要的,要通过打电话、写信等多种形式对于孩子给予充分的关爱,特别不能让孩子有像被抛弃了的感觉。有的父母在孩子犯错误时不是耐心说服、引导、教育,而是通过电话大声粗鲁的斥责、辱骂,更有以不许其读书相威胁的。这些都不好。应该让孩子通过那根细细的电话线、那张薄薄的信纸也能真心感受到父母的温暖,父母的爱,父母的关心。
  学校责任是建立教育留守儿童机制,这是关键。首先,学校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留守儿童参与其中,真正的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融入集体的快乐,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其次,应做好家访工作,通过电话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交流,与寄宿家庭成员沟通,交流,共同管理,教育好留守儿童,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在关心他,爱护他。学校还应建立起“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让教师充分了解掌握各个学生的性格、习惯、爱好,以便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育。
  教师的作用,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班主任应充分发挥“班妈妈”的作用,当好孩子的父母,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重视孩子的学习态度,注意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在我所任教的班级,有几位留守儿童,曾对我说:“老师,你好像不太关心我了”,那段时间,正好是我有其它的事。可见,在孩子心中,已经把我看成父母同样重要的长辈。其余任课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孩子的“叔伯、姑姨”的作用,共同管理和教育好孩子。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特别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留守儿童”大部分多愁善感,生性敏感,教师在管理和教育的时语气,言辞也要委婉。2、赏识学生。尽管“留守儿童”可能有许多不足,教师管教中也要对孩子多加赞赏,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3、引导同班同学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让同龄孩子帮助他们,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改变他们内向,胆小, 孤僻的性格。
  “留守儿童”的教育,对大家来说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严峻的、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课题,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作者单位:646500四川省古蔺县皇华中学)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腾飞的时代,也是一个浮躁而喧闹的时代。在人的物质欲越来越强的同时,由于缺乏相互的信任与沟通,精神世界却日渐枯萎了。然而,在工作时,不但需要有宽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对于教师,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那些纯真而又摄取力极强的学生。那么,如何给你的学生一个纯粹而美好的世界呢?爱,是情感的源泉,只有在爱的滋润下,我们的世界才会美丽多彩,充满活力。我们必须具备爱
期刊
与往常一样,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按照惯例,扫视之后准备开讲,突然发现林潭晶同学把眉毛描得又细又长,和她那双透着灵气的大眼睛极不协调,而且还把两片小嘴唇涂得红红的。我想,倘若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把心思花在乔装打扮上,那么不但会影响小孩的自然纯朴的美,而且还会分散其注意力,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由于社会浪潮的冲击,若按老一套的办法去解决,则效果肯定不怎样。于是,我决定找她单独谈谈。  星期二中午,我将
期刊
“六一”汇报演出,一向是幼儿园庆祝儿童节的必备“大餐”。如果孩子没有机会上台表演,或者虽上了台,但是出演的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那么就成了一些家庭挥之不去的小心结。  鹏鹏要参加“六一”汇演了,班上排练了一台儿童剧《小松鼠与小白兔》,家长给他买了演出的服装,准备好了摄像机。那天,爸爸问他——  爸爸:儿子,过“六一”了,有什么愿望呀?  鹏鹏: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来看我演出。  爸爸:没问题,你表
期刊
“灵机一动”这个词语大家都知道,它是指一种瞬间的创造性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个瞬间的妙想,是一种灵感。灵感是一种思维的创造性飞跃,其外在表现有时是瞬间闪现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智慧是有很大差别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那些经常产生灵感的人,其智力水平大都近于中等,间或有人智力超常,其灵感与智力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一般的学生都有灵机一动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瞬间,给予激
期刊
“教学评价用语”是教师对学生“学”的评价的重要表达方式,好的教学评价用语,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当的教学评价用语,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还会抑制学生的进步。好的教学评价用语一般可以归纳为:启发性评价用语,赏识性评价用语 ,激励性评价用语 ,反思性评价用语 。    一、启发性评价用语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
期刊
新时期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对学生的教育最常用,最有效的应该就是说服教育了。但现实中“说”而不服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学生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的劝说常常表现得无动于衷,甚至表现出厌恶。心理学上把学生对规范和要求表现出来的心理抗拒称之为“意义障碍”,它直接影响说服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注重说的艺术了。  为什么学生不理解老师的善意而产生一些障碍呢?笔者认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期刊
我对体罚这种教育现象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思考。这与我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参加工作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时侯,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众多且都不懂事,所以为争夺吃穿和推让劳动而打打闹闹的事儿就成了家常便饭。我爸是“善菩萨”,对这类家庭纷争很少过问。我妈就不同了,她可是要严加管教的。虽然我妈读过小学,但她却不管什么体罚不体罚。她忙于干活,很少有工夫和闲暇来评断是非曲直。认为爱吵爱闹的没有一个是
期刊
青莲居士的《行路难》诗中有一句是这样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个封建士大夫尚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不懈的斗争精神。而今,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却少了这种豪情壮志,甚至违背了这种精神。因此,不知从何时起,有了这样一句话:创业难,守业更难。其实这句话是不对的,按照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容易流入黄炎培老先生说的兴亡周期率中去。  早在1945年黄老先生与毛泽东同志谈论过这一周期律,他的主题是:一人,
期刊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提高科学素养,真正成为21世纪具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为上好探究性实验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探究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动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善用各种手段,
期刊
课程改革已走了六年的历程,在课程改革成长的日子里,笔者亲眼目睹到这样的现象:在上个学期发成绩册那天,有的学生走出校门,就把成绩册撕了,丢在学校的门口,有的学生把上面的分数添写成高分,以赢得家长的夸奖、表扬,还有的明知自己的分数极差,干脆不来领取。  这些现象触动了我的心,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笔者个人的分析:学生有如此的举动,究其原因。首先,是对老师的期末评价表示不满。其次,是学生的思想有问题,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