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高考文言文板块的失利,我们往往容易归结为考前复习的不扎实。其实有时这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有些冤枉的,因为应试能力和方法的欠缺,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尤其是文言阅读的最后一题,它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压轴大戏”,同时也是学生前行道路上的“拦路虎”。如何才能驱虎降魔、直捣黄龙?在这里,我们对它进行透视解析,希望得到破解的端倪。
最后一题是用来考查学生全面把握文言内容与观点能力的,其考查方式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混淆一二处错误信息,以此干扰答题者。因此炼就“火眼金睛”,识别干扰项是取胜的关键。笔者综合近两年的高考题,大致将干扰项归结为五大类型,以飨考生。
(一)张冠李戴。这类病因迷惑性非常强,因为选文多是人物传记,人物众多,且都宦途多变,所以出题人有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相互杂糅,混淆视听。
例如:07年湖北卷古文最后一题中C项表述为“颍川公聪敏好学,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职教授”,而原文中他十四岁开始任职,最后才“迁教授颍川王府”。这样便造成了“时间与事件的不符”。
再如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最后一题选项C表述为“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而原文却为“乃权吏所得”,实是贪官污吏侵吞,这样则造成人物与事件不符。
甚至有的将事件与观点张冠李戴,09年石家庄质检二卷的古文阅读10题C选项,交代“长孙无忌认为国家应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这样突厥很快就会因为政治衰败而灭亡”。前一句确是长孙无忌的观点,而结果事件却不是他观点的内容,出题人显然移花接木,掩人耳目了。所以考生要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归好类,站好队,才不至落入圈套。
(二)时态不当。文言选文一般是按时间顺序记叙某人的一生。于是出题人有意在时态上做手脚,将未来时态的事件表述为已成事实,造成干扰。
例如07年江西卷最后一题的B选项中表述是“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而原文则是“其子欲鸣诸官”,一个“欲”字,表明并未将状告诉诸行动,显然事件发生的时态不当。
还有一类题故意将几件事发生的顺序进行颠倒,让人疏忽失误。例如08年江苏卷最后一题C选项中“吴汉在与刘尚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则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之后,才“夜衔引兵与刘尚合军”。事例多且琐碎,这是制造障碍的前提,所以考生要慎重前行、小心核实。
(三)强拉因果。这个干扰项是出题人善用的法宝,病句中,阅读中的常客。但辨别操作其实很简单,只要抓住表目的因果的关联词,推敲分句间有无此关系即可判定正误。
例如08年全国I卷最后一题D选项中,“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而原文中廖刚“乞起旧相,处队近藩”,只是安排其到临近藩地去防守,此举为了国事,并非针对秦桧本人。
(四)主观夸大。这个错误学生常犯,以自己的观点妄自推断文意,全然不顾文本事实,以偏概全。
例如08年全国II卷古文最后一题B选项中“太祖赏识王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而原文表述为“高祖谓太祖‘昙首,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每事咨之只是高祖嘱托,事实并非一定如此,而学生容易主观判定为必然,造成失误。对策:谨记“落实到文本”,切忌夸大猜测。
(五)曲解文意。文言考查不管是翻译还是阅读,追根究底还是对文言词语的落实,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词语的曲解,则可能造成对整个句子的判定失误。
例如07年上海卷古文阅读23题A选项中,“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而原文“文武之道一也”中“道”为“道义精神”,“一”则是“统一”之义,显然选项曲解了文意。
看来准确理解词义是阅读成功的根本策略,以此不变可应千万变幻。当然辅以五大“法宝”,更能如虎添翼,打造出文言阅读的直通车。
最后一题是用来考查学生全面把握文言内容与观点能力的,其考查方式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混淆一二处错误信息,以此干扰答题者。因此炼就“火眼金睛”,识别干扰项是取胜的关键。笔者综合近两年的高考题,大致将干扰项归结为五大类型,以飨考生。
(一)张冠李戴。这类病因迷惑性非常强,因为选文多是人物传记,人物众多,且都宦途多变,所以出题人有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相互杂糅,混淆视听。
例如:07年湖北卷古文最后一题中C项表述为“颍川公聪敏好学,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职教授”,而原文中他十四岁开始任职,最后才“迁教授颍川王府”。这样便造成了“时间与事件的不符”。
再如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最后一题选项C表述为“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而原文却为“乃权吏所得”,实是贪官污吏侵吞,这样则造成人物与事件不符。
甚至有的将事件与观点张冠李戴,09年石家庄质检二卷的古文阅读10题C选项,交代“长孙无忌认为国家应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这样突厥很快就会因为政治衰败而灭亡”。前一句确是长孙无忌的观点,而结果事件却不是他观点的内容,出题人显然移花接木,掩人耳目了。所以考生要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归好类,站好队,才不至落入圈套。
(二)时态不当。文言选文一般是按时间顺序记叙某人的一生。于是出题人有意在时态上做手脚,将未来时态的事件表述为已成事实,造成干扰。
例如07年江西卷最后一题的B选项中表述是“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而原文则是“其子欲鸣诸官”,一个“欲”字,表明并未将状告诉诸行动,显然事件发生的时态不当。
还有一类题故意将几件事发生的顺序进行颠倒,让人疏忽失误。例如08年江苏卷最后一题C选项中“吴汉在与刘尚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则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之后,才“夜衔引兵与刘尚合军”。事例多且琐碎,这是制造障碍的前提,所以考生要慎重前行、小心核实。
(三)强拉因果。这个干扰项是出题人善用的法宝,病句中,阅读中的常客。但辨别操作其实很简单,只要抓住表目的因果的关联词,推敲分句间有无此关系即可判定正误。
例如08年全国I卷最后一题D选项中,“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而原文中廖刚“乞起旧相,处队近藩”,只是安排其到临近藩地去防守,此举为了国事,并非针对秦桧本人。
(四)主观夸大。这个错误学生常犯,以自己的观点妄自推断文意,全然不顾文本事实,以偏概全。
例如08年全国II卷古文最后一题B选项中“太祖赏识王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而原文表述为“高祖谓太祖‘昙首,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每事咨之只是高祖嘱托,事实并非一定如此,而学生容易主观判定为必然,造成失误。对策:谨记“落实到文本”,切忌夸大猜测。
(五)曲解文意。文言考查不管是翻译还是阅读,追根究底还是对文言词语的落实,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词语的曲解,则可能造成对整个句子的判定失误。
例如07年上海卷古文阅读23题A选项中,“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而原文“文武之道一也”中“道”为“道义精神”,“一”则是“统一”之义,显然选项曲解了文意。
看来准确理解词义是阅读成功的根本策略,以此不变可应千万变幻。当然辅以五大“法宝”,更能如虎添翼,打造出文言阅读的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