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关键词:预习;质疑;激励
实施新课程以来,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体验、感悟;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我对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总结,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质疑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新课程实施后,我在学生课前预习上进行一些探究性尝试:要求学生将预习的重点放在阅读提问上,并让学生将自己的自读疑问写在预习本上,无论问题质量的高低,只要字迹端正,态度认真,一律可得优。刚开始,有的学生由于惰性作怪,常常马马虎虎提一个问题应付一下,预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后来,我便规定了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要提出三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不得不开动脑筋质疑。
如《白杨》一课,学生在预习中提出“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爸爸表白了自己的什么样的心愿?”、“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等非常有深度、有层次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学生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钻研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预习中要求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长此以往,学生阅读好问的良好预习习惯就会逐渐养成,进而增强质疑的意识,提高质疑能力。
二、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阅读带有浓厚的兴趣性,有助于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从课题上质疑,可以教活整篇课文。如我教学《飞夺泸定桥》,先引导学生找出题眼:“飞夺”,然后循此思考,提出问题,是怎样“飞”,又怎样“夺”的?“飞夺”的结果怎样?这样从找准题眼,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开通一条理解课文的路子。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游刃有余,教学目标就很容易达成。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三、抓住词句,指导学生质疑。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对阅读课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重点词句,并通过对这些词句的联想和正确推想,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
1、抓住关键词,激励学生提问。
理解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质疑。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读这一部分内容后,找出最能体现人们对鲁迅先生感情的词“爱戴”,然后根据这个词,由同学们自由提问。同学们抢着回答,“想知道‘爱戴’是什么意思?”“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人们为什么这样爱戴鲁迅先生?”等等,然后我再让学生带着疑问到文章中去找出正确答案,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说明。
又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研读阮恒献血这部分时,先提示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在这课中最为关键的是描写阮恒这个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学生通过思考,马上提出疑问:“课文中有几处地方都描写了阮恒哭,分别用上了词语“啜泣”“呜咽”“哭泣”,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后,我便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孩子们的言谈中,我高兴地看到了在这个课堂上,每个人都受益匪浅,从阮恒身上,孩子们感受到了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抓住中心句,指导学生提问。
众所周知,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对课文中心句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是概括与具体的构段方式。文章开头第一句便概括了这段的主要内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有一位老师教学时,他让学生首先弄清楚构段方式及在文中的作用后,再引导朗讀,然后向学生提问:“读了这一句话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孩子们思考后提出了:“想知道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在哪里?”的问题。当通过阅读、思考、释疑以后,孩子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操纵自如”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船夫驾驶小船时“操纵自如”?这几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不但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适合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且学生从反复的训练中得知,对于概括与具体关系或总分结构,总分结构的段落,可以围绕“概括句”、“总起句”或“总结句”质疑。(②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质疑,课堂因你而精彩》一文,2006年。)
让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质疑问难,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读书,提高他们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围绕段意,引导学生质疑。
记得有一位老师教学《古井》第三段时,问孩子们:“根据段意‘乡亲们帮老人挑水,不要报酬。’你想了解什么?”同学们提出了下列问题:1、相亲们为什么要帮那一对老人挑水?2、乡亲们是怎样帮老人挑水的?3、老人要给报酬,是为什么?4、乡亲们为什么不要报酬?5、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从同学们所提的问题来看:既有理解内容的,又有怎样做人的,还有关于写作方面的,问得多精彩啊!试想,接下来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还会是“走过场吗”?通过长期这样训练,同学们将会逐渐明白学习之前先围绕段意质疑,再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释疑,这样不仅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还有助于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质疑是探究的一种是创造的起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让我们就从“质疑”这里开始起航,用亲切、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热情洋溢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雪萍.让学生愉快习作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年04期
[2]张喜花.如何突出作文“真情”教学[J].新课程(中),2011年07期
关键词:预习;质疑;激励
实施新课程以来,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体验、感悟;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我对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总结,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质疑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新课程实施后,我在学生课前预习上进行一些探究性尝试:要求学生将预习的重点放在阅读提问上,并让学生将自己的自读疑问写在预习本上,无论问题质量的高低,只要字迹端正,态度认真,一律可得优。刚开始,有的学生由于惰性作怪,常常马马虎虎提一个问题应付一下,预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后来,我便规定了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要提出三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不得不开动脑筋质疑。
如《白杨》一课,学生在预习中提出“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爸爸表白了自己的什么样的心愿?”、“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等非常有深度、有层次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学生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钻研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预习中要求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长此以往,学生阅读好问的良好预习习惯就会逐渐养成,进而增强质疑的意识,提高质疑能力。
二、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阅读带有浓厚的兴趣性,有助于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从课题上质疑,可以教活整篇课文。如我教学《飞夺泸定桥》,先引导学生找出题眼:“飞夺”,然后循此思考,提出问题,是怎样“飞”,又怎样“夺”的?“飞夺”的结果怎样?这样从找准题眼,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开通一条理解课文的路子。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游刃有余,教学目标就很容易达成。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三、抓住词句,指导学生质疑。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对阅读课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重点词句,并通过对这些词句的联想和正确推想,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
1、抓住关键词,激励学生提问。
理解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质疑。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读这一部分内容后,找出最能体现人们对鲁迅先生感情的词“爱戴”,然后根据这个词,由同学们自由提问。同学们抢着回答,“想知道‘爱戴’是什么意思?”“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人们为什么这样爱戴鲁迅先生?”等等,然后我再让学生带着疑问到文章中去找出正确答案,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说明。
又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研读阮恒献血这部分时,先提示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在这课中最为关键的是描写阮恒这个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学生通过思考,马上提出疑问:“课文中有几处地方都描写了阮恒哭,分别用上了词语“啜泣”“呜咽”“哭泣”,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后,我便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孩子们的言谈中,我高兴地看到了在这个课堂上,每个人都受益匪浅,从阮恒身上,孩子们感受到了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抓住中心句,指导学生提问。
众所周知,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对课文中心句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是概括与具体的构段方式。文章开头第一句便概括了这段的主要内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有一位老师教学时,他让学生首先弄清楚构段方式及在文中的作用后,再引导朗讀,然后向学生提问:“读了这一句话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孩子们思考后提出了:“想知道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在哪里?”的问题。当通过阅读、思考、释疑以后,孩子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操纵自如”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船夫驾驶小船时“操纵自如”?这几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不但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适合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且学生从反复的训练中得知,对于概括与具体关系或总分结构,总分结构的段落,可以围绕“概括句”、“总起句”或“总结句”质疑。(②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质疑,课堂因你而精彩》一文,2006年。)
让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质疑问难,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读书,提高他们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围绕段意,引导学生质疑。
记得有一位老师教学《古井》第三段时,问孩子们:“根据段意‘乡亲们帮老人挑水,不要报酬。’你想了解什么?”同学们提出了下列问题:1、相亲们为什么要帮那一对老人挑水?2、乡亲们是怎样帮老人挑水的?3、老人要给报酬,是为什么?4、乡亲们为什么不要报酬?5、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从同学们所提的问题来看:既有理解内容的,又有怎样做人的,还有关于写作方面的,问得多精彩啊!试想,接下来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环节还会是“走过场吗”?通过长期这样训练,同学们将会逐渐明白学习之前先围绕段意质疑,再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释疑,这样不仅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还有助于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质疑是探究的一种是创造的起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让我们就从“质疑”这里开始起航,用亲切、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热情洋溢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雪萍.让学生愉快习作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年04期
[2]张喜花.如何突出作文“真情”教学[J].新课程(中),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