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科技:老树新花

来源 :E药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既有业务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塑造持续的生命力,是同仁堂科技必须直面的问题。
  在港上市12年的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终于迎来显著增长。2012年,其市值同比增长101.41%,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6.37%、41.95%。这样的数字对于业界眼中一直“被动进步”的同仁堂旗下公司来说,成绩不俗。
  子公司同仁堂国药是领跑此番增长的主力。这家公司主要从事集团中药产品的出口业务,2012年,其销售收入约3.8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5.03%。
  中国医保商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2011年,中药产品出口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1%,中药在海外市场渐拾升势。同仁堂国药可谓赶上了好时机,其业务以安宫牛黄丸和灵芝孢子粉等在海外市场的生产和销售为主,同时也管理着36家海外药店。
  以名气大、销量可观的安宫牛黄丸为例。2011年,其仅在香港的年销售额为4.86亿港币,占到市场份额的94.2%价格上,同仁堂的建议零售价为490港币,而市场份额第二大的牛黄丸零售价仅为108港币。2007年~2010年,安宫牛黄丸在港年复合增长率为31.6%。
  在加强营销的背景下'同仁堂科技二线产品也在2012年整体放量。西黄丸、金匮肾气丸、复方丹参片、生脉饮等系列的产品销售增幅均超过20%。
  然而,盘点同仁堂科技的产品线不难发现,虽然旗下产品多达275个,近8成被列入医保目录,但大品种并不多。2012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产品有26个;销售额介于500万元-1000万元之间的产品16个。随着今年8月7日同仁堂国药的分拆上市,同仁堂科技或将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如何在剩下的业务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塑造持续的生命力,是同仁堂科技必须直面的问题。
  幸好同仁堂科技一出生就带着变革的基因。
  上市之初的2000年,作为传统国企,同仁堂自我革新,将同仁堂制药二厂、同仁堂中药提练厂、进出口分公司和研发中心拆分出来,推向了H股创业板上市,成为同仁堂出海的桥头堡。官方的逻辑是“为将优秀的传统中药打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海外上市是实现该战略中最关键的一步”。
  事实上,分拆在港上市带来的真正好处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得以理顺,减少了体制机制对创新的阻力:同仁堂集团、A股公司和科技公司之间不再是上下级关系,平行管理使三家公司的总经理分别对各自的董事会负责。
  制度创新也指向了对公司高管的激励。2011年下半年,同仁堂科技决定对公司高管实施现金激励。从年报上看,2011年公司利润同比增长28.6%;2012年,公司销售费用提升了38.6%,最终获得了净利润增长41.95%的成绩。证券分析人士评论,此举激发了同仁堂科技管理层的积极性,也成为增长加速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在外界看来,眼下即使没有同仁堂国药,同仁堂科技的业绩也依然可期。
  首先是同仁堂持续放大品牌优势以及独家产品带来更高毛利率:其在国内市场销售的非处方药享受优质优价、出口产品自主定价资格。2012年,同仁堂科技净资产收益率达17.05%,创历史新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其次,同仁堂科技在2012年扩建了生产线,将解决其产能不足的问题。其中糖浆灌装机、口服液灌装机、徼丸自动化灌装线等设备均已投入使用。此外,总计11种剂型的15条生产线也顺利通过了新版GMP的认证。
  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正首次大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入。一个大型生物医药基地正在北京大兴拔地而起,项目预计投资逾10亿元,几乎是目前其固定资产的两倍。这将一改同仁堂科技平素“轻资产”的形象,被外界看做是这家公司行将发力的积极信号。
其他文献
中国人习惯以五年或十年作为节点,盘点过去、展望明天。五年前的2009年,站在行业集中度行将提升的大背景下,《E药经理人》杂志开始寻找中国医药产业最具竞争力的优秀公司,它们是那些有品质可代表行业价值,有能力可担纲行业未来的中流砥柱,上市公司由于财务状况透明,最终成为我们这场寻找之旅的切入点。  彼时我们最大的忐忑莫过于对竞争力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衡量。因为在学术界,对于企业竞争力有不同的认知,这决定了我
期刊
学术造假丑闻余波末散,GSK中国再次东窗事发。  6月13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葛兰素史克(GSK)内部员工举报,GSK中国区有商业贿赂和超适应症推广等行为。根据举报人指控,从2004年到2010年,中国销售人员大范围贿赂医生,以开具该公司产品的药方,而且某些情况下所开的药被用于了非获批病症(即被禁止的“超适应症推广”)。  6月27日傍晚7点多,在新浪微博上名为“医块板砖”的用户爆料,“在下
期刊
你的企业有行贿吗?没有!你企业内的员工有行贿吗?不知道!这应是今日药企的标准答卷。  大约5年前,一位医药企业家凭借自己掌握的关于行政力量中最高决策层来打击商业贿赂的决心,加上自己综合各类决策信息之后,迅速在公司内部会上果断宣布:从此以后,我们的处方药将不再作为公司一个战略发展方向,我们将全力做好OTC产品。  这个战略逻辑很简单,处方药销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合规性问题,经营处方药就意味着给自己埋了
期刊
发改委调查成本出厂价  发改委的调查不一定是出于降价的目的,而是在为未来的药价改革铺路。  7月2日,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发文,将对33家国产药企和27家进口药品代理商开展成本价格调查,广州医药、葛兰素史克等企业都在名单之列。  这次药品成本调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对部分企业2012年度政府定价药品出厂(口岸)价格以及生产企业财务经营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另一部分则是成本专项调查,调查企
期刊
第五届中国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 强评选说明  评选目标  发现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医药上市公司;  挖掘出引领中国医药产业走向未来的领袖企业;  发现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以及最具投资价值的产业领域。  样本选取  在主要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1年以上的医药类上市公司(截止2012年12月31日);  在中国注册或其主营业务在中国(国外医药企业分支机构除外);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具有良好的信誉记录
期刊
UPS在中国医药物流市场的触角正在逐渐深入。继去年在上海设立了主要服务于进口医疗设备的第一个医疗保健仓储中心后,近日,其在杭州主要为制药企业服务的仓储中心也落成开业。  “为了抓住医疗保健领域消费需求增长的机遇,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我们会不断投入。”UPS国际总裁吉姆·巴伯尔的一句话道出了这家国际物流快递巨头分羹医疗保健物流市场的笃定。而刚刚在中国杭州建成的医疗保健仓储中心无疑迈开了UPS全球医疗
期刊
过去我们的一些总结和判断在今年的榜单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它们是这些最具竞争力上市公司贡献给整个医药行业的智慧财富。  2009年至2011的中国医药行业堪称福祸相依,遭逢变局的医药企业既是有史以来最大医改红利的分享者,又不得不为改革的犹疑、反复以及企业的旧有格局支付代价。在失去与得到之间,中国的医药卫生产业链重新调整,展开结构性分化,行业和公司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沉浮、激变。  三年过后,医改棋至中盘
期刊
过去五年,医药行业整合并购接二连三。《E药经理人》邀请31家竞争力50强的上市公司董秘参与调查,寻找和发现整合时代企业竞争力背后的秘密。
期刊
马不停蹄式的迅猛扩张,已使华润三九当仁不让地成为国内OTC领域的“并购巨鳄”,而在背后是其对品类管理的坚持和运营管控模式的强化。  今年3月底,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三九”)向投资者提交了年度成绩单。2012年公司年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略超预期达到了68.91亿元,同比增长24.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4亿元,同比增长33.35%。这一成绩恰好回应了其2011年
期刊
恩必普不仅为石药后续的制剂产品摸索了经验,锻炼了队伍,更重要的是坚定了公司坚持转型、发展制剂和创新的信心。  作为大股东,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对石药集团的未来曾这样乐观描述:大幕刚开启,好戏在后头。但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直到去年5J9还为其捏着一把汗。  1994年石药集团成为内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医药企业,也正是这个原因,上市公司被命名为“中国制药”。彼时这家公司最赚钱的业务是原料药,其生产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