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既有业务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塑造持续的生命力,是同仁堂科技必须直面的问题。
在港上市12年的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终于迎来显著增长。2012年,其市值同比增长101.41%,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6.37%、41.95%。这样的数字对于业界眼中一直“被动进步”的同仁堂旗下公司来说,成绩不俗。
子公司同仁堂国药是领跑此番增长的主力。这家公司主要从事集团中药产品的出口业务,2012年,其销售收入约3.8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5.03%。
中国医保商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2011年,中药产品出口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1%,中药在海外市场渐拾升势。同仁堂国药可谓赶上了好时机,其业务以安宫牛黄丸和灵芝孢子粉等在海外市场的生产和销售为主,同时也管理着36家海外药店。
以名气大、销量可观的安宫牛黄丸为例。2011年,其仅在香港的年销售额为4.86亿港币,占到市场份额的94.2%价格上,同仁堂的建议零售价为490港币,而市场份额第二大的牛黄丸零售价仅为108港币。2007年~2010年,安宫牛黄丸在港年复合增长率为31.6%。
在加强营销的背景下'同仁堂科技二线产品也在2012年整体放量。西黄丸、金匮肾气丸、复方丹参片、生脉饮等系列的产品销售增幅均超过20%。
然而,盘点同仁堂科技的产品线不难发现,虽然旗下产品多达275个,近8成被列入医保目录,但大品种并不多。2012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产品有26个;销售额介于500万元-1000万元之间的产品16个。随着今年8月7日同仁堂国药的分拆上市,同仁堂科技或将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如何在剩下的业务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塑造持续的生命力,是同仁堂科技必须直面的问题。
幸好同仁堂科技一出生就带着变革的基因。
上市之初的2000年,作为传统国企,同仁堂自我革新,将同仁堂制药二厂、同仁堂中药提练厂、进出口分公司和研发中心拆分出来,推向了H股创业板上市,成为同仁堂出海的桥头堡。官方的逻辑是“为将优秀的传统中药打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海外上市是实现该战略中最关键的一步”。
事实上,分拆在港上市带来的真正好处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得以理顺,减少了体制机制对创新的阻力:同仁堂集团、A股公司和科技公司之间不再是上下级关系,平行管理使三家公司的总经理分别对各自的董事会负责。
制度创新也指向了对公司高管的激励。2011年下半年,同仁堂科技决定对公司高管实施现金激励。从年报上看,2011年公司利润同比增长28.6%;2012年,公司销售费用提升了38.6%,最终获得了净利润增长41.95%的成绩。证券分析人士评论,此举激发了同仁堂科技管理层的积极性,也成为增长加速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在外界看来,眼下即使没有同仁堂国药,同仁堂科技的业绩也依然可期。
首先是同仁堂持续放大品牌优势以及独家产品带来更高毛利率:其在国内市场销售的非处方药享受优质优价、出口产品自主定价资格。2012年,同仁堂科技净资产收益率达17.05%,创历史新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其次,同仁堂科技在2012年扩建了生产线,将解决其产能不足的问题。其中糖浆灌装机、口服液灌装机、徼丸自动化灌装线等设备均已投入使用。此外,总计11种剂型的15条生产线也顺利通过了新版GMP的认证。
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正首次大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入。一个大型生物医药基地正在北京大兴拔地而起,项目预计投资逾10亿元,几乎是目前其固定资产的两倍。这将一改同仁堂科技平素“轻资产”的形象,被外界看做是这家公司行将发力的积极信号。
在港上市12年的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终于迎来显著增长。2012年,其市值同比增长101.41%,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6.37%、41.95%。这样的数字对于业界眼中一直“被动进步”的同仁堂旗下公司来说,成绩不俗。
子公司同仁堂国药是领跑此番增长的主力。这家公司主要从事集团中药产品的出口业务,2012年,其销售收入约3.8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5.03%。
中国医保商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2011年,中药产品出口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1%,中药在海外市场渐拾升势。同仁堂国药可谓赶上了好时机,其业务以安宫牛黄丸和灵芝孢子粉等在海外市场的生产和销售为主,同时也管理着36家海外药店。
以名气大、销量可观的安宫牛黄丸为例。2011年,其仅在香港的年销售额为4.86亿港币,占到市场份额的94.2%价格上,同仁堂的建议零售价为490港币,而市场份额第二大的牛黄丸零售价仅为108港币。2007年~2010年,安宫牛黄丸在港年复合增长率为31.6%。
在加强营销的背景下'同仁堂科技二线产品也在2012年整体放量。西黄丸、金匮肾气丸、复方丹参片、生脉饮等系列的产品销售增幅均超过20%。
然而,盘点同仁堂科技的产品线不难发现,虽然旗下产品多达275个,近8成被列入医保目录,但大品种并不多。2012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产品有26个;销售额介于500万元-1000万元之间的产品16个。随着今年8月7日同仁堂国药的分拆上市,同仁堂科技或将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如何在剩下的业务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塑造持续的生命力,是同仁堂科技必须直面的问题。
幸好同仁堂科技一出生就带着变革的基因。
上市之初的2000年,作为传统国企,同仁堂自我革新,将同仁堂制药二厂、同仁堂中药提练厂、进出口分公司和研发中心拆分出来,推向了H股创业板上市,成为同仁堂出海的桥头堡。官方的逻辑是“为将优秀的传统中药打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海外上市是实现该战略中最关键的一步”。
事实上,分拆在港上市带来的真正好处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得以理顺,减少了体制机制对创新的阻力:同仁堂集团、A股公司和科技公司之间不再是上下级关系,平行管理使三家公司的总经理分别对各自的董事会负责。
制度创新也指向了对公司高管的激励。2011年下半年,同仁堂科技决定对公司高管实施现金激励。从年报上看,2011年公司利润同比增长28.6%;2012年,公司销售费用提升了38.6%,最终获得了净利润增长41.95%的成绩。证券分析人士评论,此举激发了同仁堂科技管理层的积极性,也成为增长加速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在外界看来,眼下即使没有同仁堂国药,同仁堂科技的业绩也依然可期。
首先是同仁堂持续放大品牌优势以及独家产品带来更高毛利率:其在国内市场销售的非处方药享受优质优价、出口产品自主定价资格。2012年,同仁堂科技净资产收益率达17.05%,创历史新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其次,同仁堂科技在2012年扩建了生产线,将解决其产能不足的问题。其中糖浆灌装机、口服液灌装机、徼丸自动化灌装线等设备均已投入使用。此外,总计11种剂型的15条生产线也顺利通过了新版GMP的认证。
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正首次大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入。一个大型生物医药基地正在北京大兴拔地而起,项目预计投资逾10亿元,几乎是目前其固定资产的两倍。这将一改同仁堂科技平素“轻资产”的形象,被外界看做是这家公司行将发力的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