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教儿童学习绘画,还是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想的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儿童的性格,培养审美情趣,使儿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儿童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因此,儿童美育是智力开发的最好形式。本文从培养儿童对事物的感性认知、理性分析、思维记忆、思维联想与想象能力等几方面谈了在绘画训练中如何实现儿童智力开发。
关键词:绘画;技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技能训练在美术教学中贯穿始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中人们往往过多注重造型本身的技能,强调绘画的步骤及其表现效果,如构图、比例、透视、明暗、色彩等,而忽略了比技能更为重要的智力因素,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不明白缺失智力因素,技能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因次,智力是儿童获取知识与能力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在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固然重要,但一味追求表面效果,就会或多或少的扼杀儿童的天资、个性及其绘画创造力。
教师如何才能在绘画技能训练中来开发儿童的智力呢?笔者认为,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注重培养观察与感性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知觉事物的过程。外界事物进入大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观察。没有观察,色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就难以全面而清晰地把握,人们也就无法获得丰富多彩的感性经验和生活素材。绘画训练就是培养其敏锐的感观,用眼睛去观察和认识艺术再现的对象。抓住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即物象的基本形体、基本色调与大色块关系,“黑”“白”“灰”关系,对象的主要特征。抓特征是对观察的主要要求,它要求去粗取精,是概括提炼的过程。普通人看大千世界,人是人,物是物,树是树,山是山,仅仅是有识别认知的意图。而对于学习绘画的学生来说,就要适时纠正或指导他们不能用普通人的眼光看自然物象。看事物,就要看其形体结构。比如:在风景写生中,要求学生在观察树时,首先看到的不是茂盛的树叶,挺拔多姿的树干,而是看它的形状,是由团状或伞状组合而成的树的形体。再看山,不是仅仅看山的秀色,而是看整座山的形体,或呈圆锥形,或呈棱锥形。绘画基础写生的第一观念就是将世间万物概括成最简洁的几何形体,也就要以形体的认知来让学生感觉所看到一切。所以,启蒙老师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素质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二、注重培养理解与理性能力。
感性的重要,并不意味着就不要理性的分析,知觉与感觉是紧密相联的,用感知的形式去认识事物才是完整的。问题是艺术中理性只能建立在感官上的第二次、第三次,在多次重复感知的基础上去分析和理解。例如画一片树叶,第一感树叶象椭圆形,第二感树叶有个尖尖的形状,第三感才发现树叶有个蒂把与叶筋。学习者对树叶形象的理解已基本准确了,再进行描绘便渗入了理性的成份,至于表现的准确与否是不能强示的,因为有了差异,作品才会呈现千姿百态,而艺术本身就是求异的。如果让其描红或套画,造型是准确了,但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却被索膊,缺乏一种理性的認知的人无异于“瞎子”、“傻子”。教师要先让学生先观察,同时又及时引导他们去分析、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其感知能力便会一步步增强,艺术再现才能有质的保证。
三、注重培养思维与记忆能力。
一般围棋高手,下完一盘棋后,之前下的二、三百手都可以一着不漏的复在盘上。有人认为这是天才的记忆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但前提是每一着都经过了认真思维后才走的。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没有正确理解或认识这个围棋的思维与记忆现象。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学生思维惰性与无意记忆效果是非常难堪的,上一堂记忆或想象画的课,有些学生就象瞎子摸象一样无从下手,半天不能动笔。这虽然有因其表现力不足的问题,但更严重的是学生头脑中储存事物的表象太少且不清晰。也许他们对直观形象有良好记忆,但仅此要在机械识记与无意记忆状态下去完成具体的形象默写与创作仍然是非常困难。教师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一是调动思维,尽力提供意义识记的条件。教学中,不光是提供直观的实物与范画,还要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比如:分析动物的外部形态时把它的特性行为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动物的特征与特性描述得神乎其神,更能增加学生的记忆效果;二是强化记忆。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实物,到学校来默写;又把学校里物象到回家去默写;一方面,对课堂画过的物体进行及时复习,要求当天的学习内容最迟在当晚进行默写。如此反复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记忆与创作力的极好途径。
四、注重培养联想与创造能力。
联想是指人们从此一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迁想思维,运用到教学中去就能使学生概念明确、深刻,帮助创造。如色彩知识中,红色让人感觉温暖,从而联想到阳光、火焰;又可联想到鲜血、闪电,让人感觉危险。蓝色让人联想到大海、蓝天、夜空、冰雪,感觉辽阔、寒冷。如果教师没有启发学生联想,直接描述,红色——暖色,蓝色——冷色,学生大脑中的概念则是非常浅显而模糊的。
创造与想象是分不开的,想象是思维的高级特殊形式,联想则是想象的初级阶段。对初学者来说,想象的成份大多是再造想象,虽说想象丰富,但是零乱无章,不能要求过高。用联想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如教学生画“兔子图案”,有学生设计出来的形象:头上戴的帽子是胡萝卜形状,还穿上了围裙,一手托着一盘生日蛋糕,上面插着几根胡萝卜形状的蜡烛,一手拿着一个胡萝卜……我当场给予了鼓励和肯定,“这就是创造!”只要我们经常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扩散的形象思维目的,其结果便是创造。
一幅美术作品,可以是因某一角度的美而名闻天下,也可以让天下人发现它具有无数的美而经久不衰。也许是娴熟高超的技能让人折服,或是丰富的内涵、巧妙的构想令人惊叹。因此,美术教育中,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智力开发,更能使我们的作品永恒。
关键词:绘画;技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技能训练在美术教学中贯穿始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中人们往往过多注重造型本身的技能,强调绘画的步骤及其表现效果,如构图、比例、透视、明暗、色彩等,而忽略了比技能更为重要的智力因素,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不明白缺失智力因素,技能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因次,智力是儿童获取知识与能力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在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固然重要,但一味追求表面效果,就会或多或少的扼杀儿童的天资、个性及其绘画创造力。
教师如何才能在绘画技能训练中来开发儿童的智力呢?笔者认为,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注重培养观察与感性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知觉事物的过程。外界事物进入大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观察。没有观察,色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就难以全面而清晰地把握,人们也就无法获得丰富多彩的感性经验和生活素材。绘画训练就是培养其敏锐的感观,用眼睛去观察和认识艺术再现的对象。抓住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即物象的基本形体、基本色调与大色块关系,“黑”“白”“灰”关系,对象的主要特征。抓特征是对观察的主要要求,它要求去粗取精,是概括提炼的过程。普通人看大千世界,人是人,物是物,树是树,山是山,仅仅是有识别认知的意图。而对于学习绘画的学生来说,就要适时纠正或指导他们不能用普通人的眼光看自然物象。看事物,就要看其形体结构。比如:在风景写生中,要求学生在观察树时,首先看到的不是茂盛的树叶,挺拔多姿的树干,而是看它的形状,是由团状或伞状组合而成的树的形体。再看山,不是仅仅看山的秀色,而是看整座山的形体,或呈圆锥形,或呈棱锥形。绘画基础写生的第一观念就是将世间万物概括成最简洁的几何形体,也就要以形体的认知来让学生感觉所看到一切。所以,启蒙老师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素质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二、注重培养理解与理性能力。
感性的重要,并不意味着就不要理性的分析,知觉与感觉是紧密相联的,用感知的形式去认识事物才是完整的。问题是艺术中理性只能建立在感官上的第二次、第三次,在多次重复感知的基础上去分析和理解。例如画一片树叶,第一感树叶象椭圆形,第二感树叶有个尖尖的形状,第三感才发现树叶有个蒂把与叶筋。学习者对树叶形象的理解已基本准确了,再进行描绘便渗入了理性的成份,至于表现的准确与否是不能强示的,因为有了差异,作品才会呈现千姿百态,而艺术本身就是求异的。如果让其描红或套画,造型是准确了,但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却被索膊,缺乏一种理性的認知的人无异于“瞎子”、“傻子”。教师要先让学生先观察,同时又及时引导他们去分析、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其感知能力便会一步步增强,艺术再现才能有质的保证。
三、注重培养思维与记忆能力。
一般围棋高手,下完一盘棋后,之前下的二、三百手都可以一着不漏的复在盘上。有人认为这是天才的记忆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但前提是每一着都经过了认真思维后才走的。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没有正确理解或认识这个围棋的思维与记忆现象。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学生思维惰性与无意记忆效果是非常难堪的,上一堂记忆或想象画的课,有些学生就象瞎子摸象一样无从下手,半天不能动笔。这虽然有因其表现力不足的问题,但更严重的是学生头脑中储存事物的表象太少且不清晰。也许他们对直观形象有良好记忆,但仅此要在机械识记与无意记忆状态下去完成具体的形象默写与创作仍然是非常困难。教师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一是调动思维,尽力提供意义识记的条件。教学中,不光是提供直观的实物与范画,还要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比如:分析动物的外部形态时把它的特性行为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动物的特征与特性描述得神乎其神,更能增加学生的记忆效果;二是强化记忆。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实物,到学校来默写;又把学校里物象到回家去默写;一方面,对课堂画过的物体进行及时复习,要求当天的学习内容最迟在当晚进行默写。如此反复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记忆与创作力的极好途径。
四、注重培养联想与创造能力。
联想是指人们从此一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迁想思维,运用到教学中去就能使学生概念明确、深刻,帮助创造。如色彩知识中,红色让人感觉温暖,从而联想到阳光、火焰;又可联想到鲜血、闪电,让人感觉危险。蓝色让人联想到大海、蓝天、夜空、冰雪,感觉辽阔、寒冷。如果教师没有启发学生联想,直接描述,红色——暖色,蓝色——冷色,学生大脑中的概念则是非常浅显而模糊的。
创造与想象是分不开的,想象是思维的高级特殊形式,联想则是想象的初级阶段。对初学者来说,想象的成份大多是再造想象,虽说想象丰富,但是零乱无章,不能要求过高。用联想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如教学生画“兔子图案”,有学生设计出来的形象:头上戴的帽子是胡萝卜形状,还穿上了围裙,一手托着一盘生日蛋糕,上面插着几根胡萝卜形状的蜡烛,一手拿着一个胡萝卜……我当场给予了鼓励和肯定,“这就是创造!”只要我们经常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扩散的形象思维目的,其结果便是创造。
一幅美术作品,可以是因某一角度的美而名闻天下,也可以让天下人发现它具有无数的美而经久不衰。也许是娴熟高超的技能让人折服,或是丰富的内涵、巧妙的构想令人惊叹。因此,美术教育中,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智力开发,更能使我们的作品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