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矛盾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学导教学法在破解这个问题上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学导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诱导、指导及同学间互导下,通过自学预导、过程导学、质疑解惑、生成知识的教学方法,其模式可概括为“感知→质疑→学习→解惑→生成”。
一、自学预导,垫高起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学预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预热器,有利于唤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自学预导是课堂知识生成的垫脚石,有利于为生成新知铺设好起跳板;自学预导是情感升华的鼓风机,有利于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鼓起风帆;自学预导是能力形成的磨刀石,有利于为提升学生能力奠定好基础。所以,自学预导至关重要。其关键是导,落脚点是学,实施要求如下:
1. 明确目标“三参考”。第一,参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制定政治学科各环节的依据,它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做出了具体要求,对重、难点做出了明确说明,对教学方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因而,参考课程标准,有利于增强“学导”的方向性和针对性。第二,参考考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考试是检测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因此,参考考点,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主题、准确地拿捏教材、合理地取舍知识,有利于关注社会热点、透视国家方针政策、吸纳新的社会时代元素、拓展教学视野。第三,参考学情。导之目的是为了学生,导之依据当然是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知道他们希望学到什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才能知道他们能学到什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知道他们想怎么学;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知道他们怎样有效地获得新知。
2. 内容编写“三要素”。第一,梳理基础知识。根据课时内容,删繁就简,编写纲要,纲要以关键词填空形式呈现。第二,预导问题。根据纲要内容,建立映射式的问题。如针对《价格变动的影响》中“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可以预设:“如果你的企业产品出现市场占有份额下滑时,你会采取何种措施?”这种设问,是对基础知识的直接映射,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建立问题意识。第三,拉纲织网。“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在自学预导中,要预设纲网模板,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点、线、面的融合,形成知识体系。
3. 预导完成“三步走”。第一步,认真审读课文,完成纲要挈领的填写,并根据纲要内容完成必要的识记。第二步,完成预导问题,建立知识与问题的联系,形成初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步,置疑存惑,“为学患无疑,疑者进也”,让学生把自学中存在的疑惑写出来,留待课堂探究。
二、过程导学,知识生成
学导教学法不仅要导读导看,更要导思导想。导得清晰,学得明白;导得科学,学得轻松。
1. 敲定核心,导出重点
常规教学中,我们生怕遗漏知识点而对教材面面俱到,不仅如此,还对教材大做“加法”,常对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其结果是学生茫然,雾里看花,不知所措,重点不明,主次不分,所以,学导教学有效,必须敲定核心,直击重点。这就要求导之核心必须依托近三年高考考点,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抓住“七点”,即重点、难点、考点、疑点、易错点、易混点、盲点、弱点来确定。唯有如此,方能核心明确、重点闪亮。
2. 问题驱动,导思导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驱动学生的思考深入,知识生成,情感升华,能力提升。有价值的问题应该问到恰到好处。因此,问题设置应切入学生的兴奋点,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问题设置应揪准关键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问题设置应力求解决障碍点,排除拦路虎,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比如,我在《民主管理——共创美好生活》的教学中,首先确定“村民自治”为这一课的核心之一,确定以下内容为考查重点:“为什么要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治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存在问题”。为达成目标,设计如下问题:
某中学组织学生进行“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调查活动,有同学反映本村的干部选举存在拉票买票现象;村干部存在以权谋私的行为;村里的财务没有公示;村里的一些重大事项没有开集体会议,征求大家意见……
(1)假如你是该村一员,你认为该地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找关键句,联系课本知识)
(2)针对存在的问题,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有关知识,为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合理化建议?(围绕村民自治方面内容进行回答)
这一教学案例,问题情景和导学问题特点如下:首先,情景符合“三贴近”原则。班上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以农村管理为问题情景,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其次,问题设置切入兴奋点:“你认为该地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抛出后,学生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下子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句,争先恐后说开来。再次,问题导向瞄准关键点:“为该地建设社主义新农村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一问题是要求学生能全面明确村自治的内容,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突破这一问题,就突破了重点。
3. 质疑解惑,知识生成
情景刺激与问题驱动双管齐下,学生积极探讨导学问题,但这并不必然代表学生的探究成果都是正确的,其间或许是片面的,或许是无关的,或许错误的。然而,这些不足也正是教学中生成的保贵资源,从不足中反射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这些不足也正是我们在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上述教学案例中的设问“为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合理化建议?”学生们的回答与“合理化建议”仍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不尽合理。如有学生提出“农村事务应由政府直接管理”“农村中的大小事务均要集体决定”,这些回答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于是我不失时机,抓住这些误区和疑惑,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继续探究,生成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随堂导练,巩固提升
生成知识不是目的,运用才是落脚点。“编制一些有序阶梯性练习,以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的问题情景并加以解决,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当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了重组和生成,形成了一定的认识结构后,就需要辅之以相应量的训练,以达到巩固、提升、运用的目的。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自学预导,垫高起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学预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预热器,有利于唤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自学预导是课堂知识生成的垫脚石,有利于为生成新知铺设好起跳板;自学预导是情感升华的鼓风机,有利于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鼓起风帆;自学预导是能力形成的磨刀石,有利于为提升学生能力奠定好基础。所以,自学预导至关重要。其关键是导,落脚点是学,实施要求如下:
1. 明确目标“三参考”。第一,参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制定政治学科各环节的依据,它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做出了具体要求,对重、难点做出了明确说明,对教学方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因而,参考课程标准,有利于增强“学导”的方向性和针对性。第二,参考考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考试是检测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因此,参考考点,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主题、准确地拿捏教材、合理地取舍知识,有利于关注社会热点、透视国家方针政策、吸纳新的社会时代元素、拓展教学视野。第三,参考学情。导之目的是为了学生,导之依据当然是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知道他们希望学到什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才能知道他们能学到什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知道他们想怎么学;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知道他们怎样有效地获得新知。
2. 内容编写“三要素”。第一,梳理基础知识。根据课时内容,删繁就简,编写纲要,纲要以关键词填空形式呈现。第二,预导问题。根据纲要内容,建立映射式的问题。如针对《价格变动的影响》中“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可以预设:“如果你的企业产品出现市场占有份额下滑时,你会采取何种措施?”这种设问,是对基础知识的直接映射,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建立问题意识。第三,拉纲织网。“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在自学预导中,要预设纲网模板,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点、线、面的融合,形成知识体系。
3. 预导完成“三步走”。第一步,认真审读课文,完成纲要挈领的填写,并根据纲要内容完成必要的识记。第二步,完成预导问题,建立知识与问题的联系,形成初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步,置疑存惑,“为学患无疑,疑者进也”,让学生把自学中存在的疑惑写出来,留待课堂探究。
二、过程导学,知识生成
学导教学法不仅要导读导看,更要导思导想。导得清晰,学得明白;导得科学,学得轻松。
1. 敲定核心,导出重点
常规教学中,我们生怕遗漏知识点而对教材面面俱到,不仅如此,还对教材大做“加法”,常对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其结果是学生茫然,雾里看花,不知所措,重点不明,主次不分,所以,学导教学有效,必须敲定核心,直击重点。这就要求导之核心必须依托近三年高考考点,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抓住“七点”,即重点、难点、考点、疑点、易错点、易混点、盲点、弱点来确定。唯有如此,方能核心明确、重点闪亮。
2. 问题驱动,导思导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驱动学生的思考深入,知识生成,情感升华,能力提升。有价值的问题应该问到恰到好处。因此,问题设置应切入学生的兴奋点,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问题设置应揪准关键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问题设置应力求解决障碍点,排除拦路虎,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比如,我在《民主管理——共创美好生活》的教学中,首先确定“村民自治”为这一课的核心之一,确定以下内容为考查重点:“为什么要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治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存在问题”。为达成目标,设计如下问题:
某中学组织学生进行“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调查活动,有同学反映本村的干部选举存在拉票买票现象;村干部存在以权谋私的行为;村里的财务没有公示;村里的一些重大事项没有开集体会议,征求大家意见……
(1)假如你是该村一员,你认为该地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找关键句,联系课本知识)
(2)针对存在的问题,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有关知识,为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合理化建议?(围绕村民自治方面内容进行回答)
这一教学案例,问题情景和导学问题特点如下:首先,情景符合“三贴近”原则。班上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以农村管理为问题情景,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其次,问题设置切入兴奋点:“你认为该地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抛出后,学生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下子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句,争先恐后说开来。再次,问题导向瞄准关键点:“为该地建设社主义新农村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一问题是要求学生能全面明确村自治的内容,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突破这一问题,就突破了重点。
3. 质疑解惑,知识生成
情景刺激与问题驱动双管齐下,学生积极探讨导学问题,但这并不必然代表学生的探究成果都是正确的,其间或许是片面的,或许是无关的,或许错误的。然而,这些不足也正是教学中生成的保贵资源,从不足中反射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这些不足也正是我们在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上述教学案例中的设问“为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合理化建议?”学生们的回答与“合理化建议”仍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不尽合理。如有学生提出“农村事务应由政府直接管理”“农村中的大小事务均要集体决定”,这些回答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于是我不失时机,抓住这些误区和疑惑,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继续探究,生成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随堂导练,巩固提升
生成知识不是目的,运用才是落脚点。“编制一些有序阶梯性练习,以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的问题情景并加以解决,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当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了重组和生成,形成了一定的认识结构后,就需要辅之以相应量的训练,以达到巩固、提升、运用的目的。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