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活跃的课一定是优质课吗?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判定一堂课是否优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心中都有一个或隐或显的标尺——课堂气氛。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学生参与积极、师生互动热烈,课堂显得生动有吸引力,听课的领导、教研员也常常被课堂活动吸引,更倾向于将这样的课确定为优质课。确实,这样的语文课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我们讨论语文课的优质与否,如果被“气氛是否活跃”牵着鼻子走,就容易失之偏颇。
  1
  请看一位教师在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苏教版二下)一课的一个片段:
  师:在轰隆隆的雷声中,在哗啦啦的雨声中,在小青蛙、小知了的呼唤声中,夏姐姐来了。夏天是一位小姐姐——(引读第一小节)
  师:她热情地问我,想变点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呢?我想变点什么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再读读这首优美的小诗。用铅笔把想变的事物圈出来。(学生自由读)
  生:我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和荷叶。
  师:小雨滴多可爱呀,你能说说它的样子吗?
  生:亮亮的,还闪闪发光呢,
  生:我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晶莹透亮。
  师:你能用这么美的词,真了不起!小雨滴像什么呢?
  生:小雨滴像一粒粒珍珠。
  生:小雨滴像透亮的水晶。
  师:多美啊!小朋友,你想变成这透明的雨滴吗?
  生:想!
  这个教学环节,较好地调动了某些学生对雨滴以及相关词语的回忆,学生说出了“亮亮的”“闪闪发光”“晶莹透亮”“珍珠”等词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体现了学生的语汇储备和语言应用水平。
  然而,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不是堪称优质?我认为值得商榷。
  首先,这样的课堂活动停留在展示已学知识的层面。学生的语言储备中早就有了这些生动的词语,这堂课只是让学生将所学的词汇、短语应用于当下的语境,让学生展示已有的语言能力。尽管这也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展示层面,就容易忽略语言积累、语文思维的历练等更重要的、儿童更需要的语文学习活动。
  其次,儿童的学习状态并未超越“舒适区”。心理舒适区理论将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种:舒适区、学习区、焦虑区,处于舒适区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压力,心智能力进步动力不强;处于焦虑区的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出现厌学或其他心理问题;只有处于“学习区”的学生,他们既需要付出一定心力,又不至于过分焦虑,心智能力最容易得到提升。二年级学生语言能力大致处于由“前结构阶段”向着“简单结构阶段”的过渡期,教者应通过内容浅显、结构完整的范文,训练儿童更大容量的、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语言思维能力,而在上述活动中,语言实践基本还停留在碎片化层面,对儿童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挑战并不明显,儿童的心理状态几乎没有离开“舒适区”。
  最后,少数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占据了大量课堂资源。那些语言积累丰富、言语能力本来就较高的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更多机会展示,而原本相对落后的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做观众,参与语言实践与思维锻炼的机会较少。这有可能导致语文学习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类似的教学活动俯拾皆是。这样的活动虽然气氛活跃、参与积极,但语言实践实际上是零碎散乱的、低水平的,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语文的“学”没有很好地发生,更谈不上梯度合适的“习”。
  2
  如何才能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我们不妨梳理一下古今中外成功的语文教育經验。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强调的最多的是读、背、写。在国外,许多优秀的文明中都有让儿童背诵本民族经典的传统。在当代,许多成功的作家、学者,在少时学习语文时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古今中外成功的语文学习经验不约而同地强调大量读、反复读;强调读经典、背经典;强调在读背的基础上,充分开展说和写的练习。这说明人们已经或明晰或隐约地认识到:儿童语文能力的发展,只有在大量优秀文本的熏陶浸润下,充分、主动地习得,才能逐步实现。
  “熏陶”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客观条件,“习得”是语文学习发生的主观动作和结果,二者结合与交互的教学策略,我们简称其为“熏习”策略。语文教学需要必要的语文知识传授、重难点讲解,但这只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助力之一,“‘学’得好不如‘习’得好”,最终形成真正的语文能力,还是离不开“熏陶”与“习得”的交替互动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梯度合适的语文学习范本,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熏染其间、汲取养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习练机会,激发学生主动说、主动写的愿望,帮助学生在优质文本的影响下历练语言思维、习得语文能力。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活动中,运用“熏习”训练的策略,对于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实施侧重点。低中年级要侧重于反复读诵、频繁接触、大量积累,在模仿中练习表达;到了中高年级则应逐步过渡到深入文本内部的梳理剖析、反复思考,对文本整体结构、内在逻辑和主题旨意的把握,对作者思想情感和写作状态的领悟和体察——在这个学段,熏陶,不仅是表面的文字熏陶,更有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习得,不仅有表面的语言习得,更有深层次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格气质的习得。
  3
  下面是一个基于“熏习”策略的低年级语文课例:用故事绘本滋养儿童语言发育。
  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傍晚出去散步,狐狸跟在后面想偷袭,母鸡散步很休闲,很轻松,似乎不知道狐狸跟踪,狐狸屡屡想偷袭,却屡屡遭遇到各种陷阱机关,最终没有得逞。
  在带领学生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大致翻阅绘本。要求学生说说看到的各种事物:母鸡萝丝、狐狸、房子、果树、池塘等。这时候,学生们的观察是自由的,表达是零散的,学生基本处于心理舒适区。   第二步,简述绘本故事。教师带领学生一边翻书,一边从头至尾讲故事。绘本上的文字很简单,教师按照绘本文字,简简单单地讲述:
  傍晚,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
  这样的讲述将先前看到的图画信息用一个完整的故事串联了起来。教师还带领学生辨析了几个不同的动词:“走过”“绕过”“越过”“经过”“穿过”“钻过”,并通过填空、接龙等形式,让学生反复读这些文字,不少学生读过三四遍后,不看绘本就能说出母鸡萝丝散步的路线,整个绘本就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故事。
  第三步,好故事反复读。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院子里有果树、房子、拖拉机等,学生很容易发现母鸡萝丝的后面还有一只狐狸……学生们的观察和表达这时候还是比较零碎,教师则将这些零碎的表达整理成完整连贯的语言:
  “傍晚,天气真好,空气中流淌着稻草、果树的香味,房子前面停着拖拉机,鸟儿在树上休息,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
  “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你看她,昂着头,挺着胸,轻轻松松往前走。她走过院子,哎呀!不好啦!不知从哪里来了一只狐狸。
  “狐狸多想吃母鸡呀!你看那狐狸,竖着耳朵,看准了母鸡萝丝,高高跳起,猛地一扑,只听到‘咚’的一声,他踩到了钉耙上,被钉耙柄狠狠地打中了脸。
  “狐狸很疼,可是他不能叫出声来啊,只能暗自咬牙,忍气吞声。
  “母鸡萝丝好像什么也没发现,继续昂着头、挺着胸,轻轻松松往前走……”
  这样的叙述,故事变得丰满起来,逻辑变得清晰起来。接下来的故事,母鸡和狐狸经历了池塘、干草堆、磨坊、篱笆、蜜蜂房五个场景。每一个场景的开始,教师都会说“母鸡萝丝好像什么也没发现,继续昂着头、挺着胸,轻轻松松往前走……”;狐狸扑向母鸡的时候,教师总是说“高高跳起,猛地一扑,只听到……”;狐狸中了机关,没有得逞时,教师总是说“他不能叫出声来啊,只能暗自咬牙,忍气吞声……”类似的句子在故事中反复出现,这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他们天生喜欢这种简单优美的重章叠句,以至于到最后几个情节讲述的时候,学生们能异口同声地说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
  第四步,“我也会讲故事”。引导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这个故事,并回家向家长复述故事。整个故事的结构已经留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他们只要根据结构,用教师示范的语言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发挥,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能顺利讲下来。
  讲故事的过程是学生语言历练的过程。他们虽然在心中已经了解故事的情节,但是真正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还有许多词不达意、语言啰嗦、表达不连贯的地方,这很正常,我们可以在欣赏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补充和指导。我们需要的不是学生讲的故事,而是这种表达练习本身,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练习中能快速形成。
  此外,在低中年级,我们也十分强调背诵、默写。这虽然有枯燥、沉闷的弊端,但只要教师用心选文、用心设计教学活动,也能让学生陶醉于优美的语言韵律、精彩的文本内容之中,让他们在诵读中神入、在默写中体悟,不失为语言熏陶和习得的可选路径。
  4
  中高年级的儿童,语言积累不断丰厚,语言能力有了较大发展,对较大容量、较复杂结构的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把握能力,语言思维正处于拔节生长期。他们需要大量更有深度的优秀读物,需要既具有一定挑战性,又具备合适阶梯的语文学习任务。但如果任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推荐的选文,大多数学生读过一遍就结束了,脑海中留下的可能只有一些零散的信息。这样的阅读不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深入体察文本的内涵,理清文本的逻辑,体会表达的精妙,领悟作者的心意,同时也才能熏陶和历练自己的语言。
  我们在中高年级采用“整体忆写”的策略,为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性阅读提供支持。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在教师主导下,选定文质兼优、难度适合的文章,由教师或者一名学生朗读,其余的学生认真倾听。听完了,要求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文章的大意,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表达。这一步学生的语言经历了一个由粗疏、简陋逐步走向条理、精致的过程。
  第二步,再一次朗读文本,要求学生在倾听之后,说一说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结构,对文章的逻辑形成大致印象。
  第三步,第三次朗读文本,要求学生注意记录一些关键的表达方式。这一步有时候可以反复多次,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记忆选文的用词用句和表达风格。读完后,同桌之间尝试相互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文章中的语言,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梳理文意,组织语言的历练机会。
  第四步,整体忆写——将听过多遍的文本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这一步将口头表达转化为书面表达,语言组织更加精当,有条理。一篇优秀的文章,经过多次听、读,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大意、大致的结构和一些具体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所写与原文之间存在的差别,反映了学生倾听能力、兴趣点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能力和语言思维、表达能力的差异,没必要强求一致。
  学生在这样的听、读和写过程中,既有倾听能力的锻炼,又获得了优质的语言示范,更有内在思维的梳理、整合和个性化语言的组织练习,经历的是一个大容量、全方位的语言信息输入、输出训练。
  “整体忆写”练习简单易行,可以在小学中高年级大量引入。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学习批注,引导他们与文本深度对话;写作批判性短文,引导学生学习独立思考;摘抄经典文句,帮助学生慢思细悟作者心意。对于篇幅较长的文本,则指导学生设计和绘制文本逻辑结构图,用可视化的方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在思路。
  小学生在“熏习”策略指导下,听讲故事、忆写范文,乃至背诵、默写、批注、摘抄、绘制文本结构示意图……在这样的过程中,課堂气氛不一定很活跃,但学生在文本中摸爬滚打、熏染浸润,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文字的酸甜苦辣、冷热刚柔,文章的情思激荡、气势流转,语言表达的生动气象、微妙差异……这些都是学好语文必不可少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到了中学、大学,语文学习才能左右逢源、日新月进、登堂入室,达到较高水平。
  责任编辑:肖佳晓
其他文献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1.案例描述  2012年9月,新学期伊始,我接了初中一年级的美术特长班,在正常入校学生报到注册结束后,一位叫涵涵的高个子女生分到我班,成为我班第31位同学。在军训的文艺联欢会上,涵涵在全年级同学面前弹奏了阮。当时我还暗自庆幸,这位后门生想必不会太差,可以在全年级师生面前镇定地弹奏乐器。然而,事实证明,涵涵是个例外。在一次摸底测试中,她是全班两个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写完试卷的学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教育部教师司合作的云南“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始于2011年12月,旨在将先期于四川和甘肃两省进行的关于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项目经验推广到云南省景洪市和腾冲市,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条件,探索通过语言与文化适切的教学策略改善最边远民族地区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本文的两位作者,一位曾参与本项目的基线调研,另一位曾在项目中期和结题评估时分别赴腾冲和景洪调研,围绕项目实施前后两地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依照党的教育方针引导人、培养人、造就人,让广大教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2018年5月16日,即亚圣孟子诞辰纪念日,以“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为主题的2018年敬德书院
我们的学校需要深度的变革,最重要的变革就是把学校变成一所民主的学校。而要变成一所民主的学校,教育治理是非常重要的路径。  作为校长,要推动学校的发展。那么,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钱,也不是物,而是老师的爱心、老师的热情、老师的智慧、老师的勇气,这是我们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只有民主才能激发出这些精神资源。  好学校肯定是非常民主和自由的学校。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培育人的主体性。让
本刊讯 2017年7月1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农教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教育与农村发展论坛—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任友群、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继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秦玉友、贵州省福泉市
“有人说,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也不是海角,而是知和行的距离。”类似哲思睿语在《于漪知行录》中多有闪现。《于漪知行录》是于漪老师62年教育智慧的精彩呈现,该书以知而行、行生新知、知行合一为纲,从精神成长、教育心得、处世智慧、学习之道等十个角度阐释了教师如何立师德、铸师魂、提师能。作品带给我的直接感受是:笔底艳阳,满目芬芳。  为人师者,励志当先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师者楷模于漪
《中国教师》:您认为当前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之处是什么?要着眼于这一关键之处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是什么?  约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你需要有关心学生的师范生和关心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者,这些人员需要有奉献精神,愿意分享,愿意提供支持,并且热爱学习;他们也必须有很好的知识基础、教学方法;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慎思、反思,他们的同事关系好,善于合作。上述素质在师范
世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学习方式的变革。钟启泉认为“一部教学发展史,就是‘系统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历史”。当前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生以系统学习为主,缺少实践,问题解决的能力锻炼不足。因为传统教学重知识,轻情感、轻实践、轻创造,当然系统讲授并非不重要而是在教学中所占比重过大。因此,我们尝试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开发设计实践活动,以此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理想的
英语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渐进性的特点,过程直接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的发展;丰富的语境创设,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为英语教学的关键[1]。鉴于英语学科的特性,依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对国家教材中缺少经典、完整的英文原篇这一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具体学情于2014年9月开始,初步尝试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不仅讲授国家教材,还
“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所倡导的教育价值取向,使我校的老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常常去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今,在研究项目的推进中,通过课堂中细微琐碎的内心触动的片段,我们似乎有了更多的理解—教育既是孩子在阳光雨露中的成长,也是抹去孩子们心底的阴影;教育是培育你欣赏的伟岸,也是孕育你珍视的平凡,甚至“丑陋”;教育是你经常奋力的引领,也是你偶尔不经意的鼓励;教育就是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