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关键词:概念;引入;形成;深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学习数学,离不开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所有数学的内容的展开,都是基于数学概念之上。可以说,数学概念就好比数学的肌体上的细胞。引导学生学好概念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数学基础,理解数学思想,是使学生把知识学好、学活、增强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概念的教学阶段概念教学一般分为“引入”、“形成”、“深化”三个阶段。下面对数学概念的教学阶段进行展开说明。
一、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新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引入方法。
1.以数学故事引入数学概念
小学生往往对讲故事比较感兴趣,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都讲一些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圆”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所作的贡献。同时对圆周率的记忆方法采用谐音记忆方法。采用趣味化记忆。这比单纯讲述圆的知识、死记硬背有趣得多。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数学。
2.手做实验引入教学概念
动手做实验,往往能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教授分数这一章节内容时,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分数概念,对分数的概念比较陌生,直接引入概念不容易理解,但是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入手,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圆,再平分四等分,每一份代表四分之一。在实验的基础上再引入分数的概念,“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多让学生画一画其他物体的图形并进行等分,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数学概念,比教师生硬塞给学生的数学概念,印象要深刻得多。
3.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之上的抽象”,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数学概念的系统。公理化体系就是这种系统性的最高反映。数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相关经验引入概念,使相应的具体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不仅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形式定义,而且有利于建立起关于概念的恰当心理表征。使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变成对知识的融合。例如:在上时、分、秒这一章节内容时,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感觉到比较抽象,但如果从学生自己平时日常走路事例引入时间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按正常的步行速度,每走两步就是一秒时间,同时也指导学生自己开始每一步数一数,“1、2、3、4、5……”,每数两个数就是一秒时间。当然,准确的时间还是以表计算为准。但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来指导学生,学生很快就理解并掌握了时间的概念。
4.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直观性,如果把数学概念的空间形式直观化,就会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冲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重构学生认识体系。从熟知的实际问题出发,可以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概念形成
学生初步了解概念的定义以后,还不能说形成了概念,这时,还必须经历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深化的过程,还需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继续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并用不同的方式或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1.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变式,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上面所舉分数的例子,将圆或不同图形分为不平均的等份,对学生进行练习,来对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3.巩固练习
数学概念引入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如上面提出的分数的概念之后,跟着对圆进行不同等份分法,如分为6等份,要求学生回答是几分之几,再对分得的等份进行比较大小。显然,每做一次练习和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就会在头脑里重现一次,使认识得到深化。因此这种办法对于概念的形成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回答问题,特别是说明理由,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简单判断的能力。
4.对比近似概念,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在小学数学概念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
三、概念深化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因此概念的巩固、发展、深化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深化概念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抓住重点,分散难点,有计划地安排概念的形成、发展深化的过程。首先必须认真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有关概念在相应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准确的抓住重点,才能有效地把难点分散。
2.把概念教学与定理、公式以及解题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提高了解题能力。
定理、性质、公式的教学是概念教学的延伸。完整的透彻的掌握与概念有关的定理、性质和公式,才能完整的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参考文献
[1]许基文,廖瑞芳,邱春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点滴谈[J];广西教育;1997年12期
[2]余剑;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3期
[3]蔡金菲;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1期
[4]陈好兰;加强直观立足迁移——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初步探索[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关键词:概念;引入;形成;深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学习数学,离不开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所有数学的内容的展开,都是基于数学概念之上。可以说,数学概念就好比数学的肌体上的细胞。引导学生学好概念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数学基础,理解数学思想,是使学生把知识学好、学活、增强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概念的教学阶段概念教学一般分为“引入”、“形成”、“深化”三个阶段。下面对数学概念的教学阶段进行展开说明。
一、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新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引入方法。
1.以数学故事引入数学概念
小学生往往对讲故事比较感兴趣,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都讲一些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圆”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所作的贡献。同时对圆周率的记忆方法采用谐音记忆方法。采用趣味化记忆。这比单纯讲述圆的知识、死记硬背有趣得多。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数学。
2.手做实验引入教学概念
动手做实验,往往能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教授分数这一章节内容时,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分数概念,对分数的概念比较陌生,直接引入概念不容易理解,但是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入手,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圆,再平分四等分,每一份代表四分之一。在实验的基础上再引入分数的概念,“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多让学生画一画其他物体的图形并进行等分,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数学概念,比教师生硬塞给学生的数学概念,印象要深刻得多。
3.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之上的抽象”,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数学概念的系统。公理化体系就是这种系统性的最高反映。数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相关经验引入概念,使相应的具体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不仅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形式定义,而且有利于建立起关于概念的恰当心理表征。使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变成对知识的融合。例如:在上时、分、秒这一章节内容时,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感觉到比较抽象,但如果从学生自己平时日常走路事例引入时间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按正常的步行速度,每走两步就是一秒时间,同时也指导学生自己开始每一步数一数,“1、2、3、4、5……”,每数两个数就是一秒时间。当然,准确的时间还是以表计算为准。但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来指导学生,学生很快就理解并掌握了时间的概念。
4.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直观性,如果把数学概念的空间形式直观化,就会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冲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重构学生认识体系。从熟知的实际问题出发,可以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概念形成
学生初步了解概念的定义以后,还不能说形成了概念,这时,还必须经历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深化的过程,还需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继续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并用不同的方式或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1.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变式,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上面所舉分数的例子,将圆或不同图形分为不平均的等份,对学生进行练习,来对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3.巩固练习
数学概念引入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如上面提出的分数的概念之后,跟着对圆进行不同等份分法,如分为6等份,要求学生回答是几分之几,再对分得的等份进行比较大小。显然,每做一次练习和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就会在头脑里重现一次,使认识得到深化。因此这种办法对于概念的形成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回答问题,特别是说明理由,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简单判断的能力。
4.对比近似概念,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在小学数学概念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
三、概念深化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因此概念的巩固、发展、深化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深化概念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抓住重点,分散难点,有计划地安排概念的形成、发展深化的过程。首先必须认真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有关概念在相应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准确的抓住重点,才能有效地把难点分散。
2.把概念教学与定理、公式以及解题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提高了解题能力。
定理、性质、公式的教学是概念教学的延伸。完整的透彻的掌握与概念有关的定理、性质和公式,才能完整的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参考文献
[1]许基文,廖瑞芳,邱春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点滴谈[J];广西教育;1997年12期
[2]余剑;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3期
[3]蔡金菲;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1期
[4]陈好兰;加强直观立足迁移——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初步探索[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