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逐步深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大家关注、思考并探索的问题。然而数学又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和要求很高的学科。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着力对学生的这些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真正得以提高。针对如何改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要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你瞧,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2.“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并进行启发:“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情境实例融入数学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一句话足以证明情境教学对于整个课堂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以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呢?情境导入除了考虑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已有的行为水平,还要考虑学科特点,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如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我结合学校分配营养餐设置“三年级三个班各有三箱牛奶,以及两箱蛋糕”的场景,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例如在讲授《圆柱的体积》时我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柱形的杯子,让学生通过量、算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这样的情景易与学生的经验接轨,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又如在《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
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要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你瞧,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2.“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并进行启发:“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情境实例融入数学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一句话足以证明情境教学对于整个课堂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以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呢?情境导入除了考虑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已有的行为水平,还要考虑学科特点,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如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我结合学校分配营养餐设置“三年级三个班各有三箱牛奶,以及两箱蛋糕”的场景,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例如在讲授《圆柱的体积》时我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柱形的杯子,让学生通过量、算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这样的情景易与学生的经验接轨,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又如在《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