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是县政府投资兴建的一所寄宿制、全日制高中学校,学生来源于西北部山区,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底子差,在这样的特殊的学情和教情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更好实现初、高中的历史衔接,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本文从考试制度、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高中教材特点、学生学习方式、思维习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
关键词:特殊;历史;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22-0187-02
【Abstract】Our school is a boarding and full-time high school invested and built by the county government. The students come from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northwest. The students have a weak learning foundation and poor foundation. Under such speci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nditions,high school history How to better realize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is a systematic work that requires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overall arrangement. This article explains in detail the examination system,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methods,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textbooks,students' learning styles,thinking habits,etc.
【Keywords】Special;History;Cohesion
1.我們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的学情
本校是县政府投资兴建的一所寄宿制高中学校,建校历史短,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来自西北部贫困山区,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不利因素,导致了教育教学基础硬软件建设相对滞后。直接或间接导致优质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学生态环境欠佳。本地区师生流动性大,这给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管理难度,教师不安心教,学生不安心学,专业学科教师与学科教学不匹配几乎就成了常态了。更重要的一点,这给本身就是相对薄弱的历史学科教学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几乎停留在碎片化的状态中,讲严重点就是历史学科知识的储备对进入高中的他们而言就是零基础。更有甚者,这些学生远离家乡、父母、全寄宿于校,念家情结重、脱离监管、不少学生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外出求学,第一次来到对他而言是个陌生的地方求学、生活上自我打理显得没有头绪,学习方面主动性、自律性、钻研性表现普遍较差。课堂中的表现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习惯中,对老师的上课方式及提问方式都不太适应,课堂几乎没有主动做笔记的习惯,没有问题意识,和老师交流更多关注结果,缺乏思维过程。课下作业完成过程仍然是老师说啥就啥,没有自己拓展的内容,和老师交流问问题时,也就是就题论题,很单一。与此同时再叠加了学生对高中课程、教材、课堂老师授课方式的不适应等等,这些反差使得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新生们心理活动及情绪表现的格外浮躁和焦虑,这必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更何况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高中的课程体系和课标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学生进入高中后,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习惯必须要迭代升级,如何解决好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有效衔接这一现实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摆在了我校历史教师的面前。如何实现有效过渡衔接,就必先找到制约初高中历史衔接的症结所在,用三个个关键词概括就是:制度、理念、方法、
(1)制度滞后。
按照新课程的课标设计,历史学科的学习,初中学生历史教材体系安排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中外历史,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本应达到初步构建的效果,但是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却与目标相差很远,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和状态却让我校高中历史遭遇了寒冬,经过半学期的跟踪调查,以及和老师们的交流,大家逐渐认识到了一个共同的一个问题,问题出在哪呢?大家形成的共识之一是制度滞后造成的。其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中考考试制度的影响,由于考试科目的设置,那些中考必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明显重视,历史科目只学不考,及时考了总分里也不体现。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有应付之嫌,学生由此在关键阶段错失了一次重要的人文教育机会,并且也给学生们在未来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带来认知的盲区及心理上的困惑。更严重的从学校到老师,从社会到家庭重理轻文的观念被这考试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②学校管理制度的缺位,中考考试试制度这一指挥棒的效应最直接的就会在学校层面得到落实。一方面,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在教学、教研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中或有意识的弱化不考科目,这样直接导致了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上出现不均衡现象。③家校沟通联动共建机制的缺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力度在持续加大,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人口流动性特别大,好多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学校的一切工作的重心一般都放在了老师和学生身上,恰恰忽略了家长参与学校治理、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家校沟通联动机制的缺位,使得学校在家校共治方面未能形成合力,在引导家长为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育人观等方面工作力度不大。由于缺乏沟通,长期形成的以成绩看一所学校好坏的惯性思维就会不断地得到强化。这给学校和老师或多或少带来了压力,历史学科在家长的眼里也就被边缘化了。因此,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家校共同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家形成的共识之二就是教育理念的僵化。 (2)理念僵化
对于来自山区学校的高一学生来说上,高中历史课对于他而言就好像在听天书。为什么是这个样?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要说,①从学校层面看:农村学校专业历史教师配置不到位,学校在教研等方面往往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②从教师层面看:在历史教育、教研中非专业的老师他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欠缺,导致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照本宣科,读一遍,划一遍就了事,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只能是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学生对待历史学习的哪一点兴趣就荡然无存了。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对待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的意识和想法也就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方式就无法在课堂中真正得到有效落实和更新。③从学生生源地所处的环境看:大多数学生来自扶贫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文化底蕴欠缺,对待历史课,学生、家长更多的表现出旧有的传统理念,从家庭到村社都表现出对人文历史学科的心灵拷问,学历史有用吗?大家形成的共识之三,就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
(3)教师课堂教育方式的固化
由于初中歷史学科教师非专业化,在平时课堂教学上不太重视历史学科前沿性学术动态的学习和了解,只是对历史教材的复制和粘贴,不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化的处理,对学科素养的研究缺乏前瞻性的探究,课堂教学方式陈旧而单一,习惯了传统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引领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相反老师简单重复的练习代替了课堂灵动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慢慢变淡,要想学生具备扎实历史基础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总之,客观上讲现行教材初高中历史衔接不够紧密,再叠加了以上诸多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的因素,初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如何更好的做好衔接就显得格外迫切。
2.对策及措施
根据对高一新生学情的分析及历史衔接中问题症结的粗浅剖析,为了尽快让高一新生从初中学历史的尴尬境况中走出来,适应高中历史课堂的节奏与模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发力
(1)建章立制
对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现状的分析,表面看似乎是个案,是历史学科教师的一种尴尬,其实不然,本人却认为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在常年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的困惑,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的不适应,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不是哪一个学校、哪一个校长、老师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教书育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立德树人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打通制约教育发展的各类障碍。为此,要育人就得先立制,要不断建立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等各个方搭建平台,逐步建立起适合我校发展的制度体系,制度是基础保障,有了好制度,其它的各种资源就会被激活,形成合力,有了这种大局观,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有了制度保障,从学校到社会、再到家庭就能形成网格式良性联动,初高中学科对接这一现实尴尬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有效得到解决。
(2)理念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立德树人”,学生的发展的根基就是人的发展,“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它是一个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因此,我们要顺势而为,大胆创新,有了好的制度,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的功能就会更多的发挥出来了,历史教师针对新生第一堂课就要旗帜鲜明的告诉学生,学生发展是终生持续学习的过程,学校开设的任何课程没有主副之分,没有文理界限,要全面均衡的发展,要彻底摒弃长期形成的重理轻文的观念。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尽快从舒适区走出来,在学科建设和专业成长方面要持续跟进,要多读书、多好书、多钻研学科前沿性学术文章,为历史学科长远发展及学生终生发展不断探索前行。
(3)课堂育人方式变化
在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上,为此,要利用好现有的教材,新课标教材本身就有一个显著特点,即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学习内容比较符合时代特点,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把他们从被动接受书本知识习惯,转化为积极主动感受历史的温度和魅力,使历史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及时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和听课的方法,稳步推进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从初中的被动记忆型向高中自主探究型转变,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为了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整体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做适当的增、删、添、改;对历史知识进行必要整合、合理的延伸、拓展、补充,这样才会使我们老师教起来得心应手,有的放矢;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老师看问题的视角和思路,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历史是一座给人无限启迪和具有丰富人文价值的宝库,历史教育是触及人灵魂的工程”只要我们历史老师久久为功,不断挖掘,学校的人文情怀的种子就能生根发芽,历史教师所面对的种种困惑和现实问题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叶秀山.美的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
[2]陈年冬,刘玉广.《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
关键词:特殊;历史;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22-0187-02
【Abstract】Our school is a boarding and full-time high school invested and built by the county government. The students come from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northwest. The students have a weak learning foundation and poor foundation. Under such speci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nditions,high school history How to better realize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is a systematic work that requires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overall arrangement. This article explains in detail the examination system,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methods,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textbooks,students' learning styles,thinking habits,etc.
【Keywords】Special;History;Cohesion
1.我們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的学情
本校是县政府投资兴建的一所寄宿制高中学校,建校历史短,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来自西北部贫困山区,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不利因素,导致了教育教学基础硬软件建设相对滞后。直接或间接导致优质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学生态环境欠佳。本地区师生流动性大,这给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管理难度,教师不安心教,学生不安心学,专业学科教师与学科教学不匹配几乎就成了常态了。更重要的一点,这给本身就是相对薄弱的历史学科教学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几乎停留在碎片化的状态中,讲严重点就是历史学科知识的储备对进入高中的他们而言就是零基础。更有甚者,这些学生远离家乡、父母、全寄宿于校,念家情结重、脱离监管、不少学生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外出求学,第一次来到对他而言是个陌生的地方求学、生活上自我打理显得没有头绪,学习方面主动性、自律性、钻研性表现普遍较差。课堂中的表现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习惯中,对老师的上课方式及提问方式都不太适应,课堂几乎没有主动做笔记的习惯,没有问题意识,和老师交流更多关注结果,缺乏思维过程。课下作业完成过程仍然是老师说啥就啥,没有自己拓展的内容,和老师交流问问题时,也就是就题论题,很单一。与此同时再叠加了学生对高中课程、教材、课堂老师授课方式的不适应等等,这些反差使得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新生们心理活动及情绪表现的格外浮躁和焦虑,这必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更何况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高中的课程体系和课标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学生进入高中后,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习惯必须要迭代升级,如何解决好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有效衔接这一现实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摆在了我校历史教师的面前。如何实现有效过渡衔接,就必先找到制约初高中历史衔接的症结所在,用三个个关键词概括就是:制度、理念、方法、
(1)制度滞后。
按照新课程的课标设计,历史学科的学习,初中学生历史教材体系安排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中外历史,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本应达到初步构建的效果,但是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却与目标相差很远,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和状态却让我校高中历史遭遇了寒冬,经过半学期的跟踪调查,以及和老师们的交流,大家逐渐认识到了一个共同的一个问题,问题出在哪呢?大家形成的共识之一是制度滞后造成的。其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中考考试制度的影响,由于考试科目的设置,那些中考必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明显重视,历史科目只学不考,及时考了总分里也不体现。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有应付之嫌,学生由此在关键阶段错失了一次重要的人文教育机会,并且也给学生们在未来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带来认知的盲区及心理上的困惑。更严重的从学校到老师,从社会到家庭重理轻文的观念被这考试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②学校管理制度的缺位,中考考试试制度这一指挥棒的效应最直接的就会在学校层面得到落实。一方面,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在教学、教研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中或有意识的弱化不考科目,这样直接导致了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上出现不均衡现象。③家校沟通联动共建机制的缺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力度在持续加大,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人口流动性特别大,好多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学校的一切工作的重心一般都放在了老师和学生身上,恰恰忽略了家长参与学校治理、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家校沟通联动机制的缺位,使得学校在家校共治方面未能形成合力,在引导家长为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育人观等方面工作力度不大。由于缺乏沟通,长期形成的以成绩看一所学校好坏的惯性思维就会不断地得到强化。这给学校和老师或多或少带来了压力,历史学科在家长的眼里也就被边缘化了。因此,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家校共同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家形成的共识之二就是教育理念的僵化。 (2)理念僵化
对于来自山区学校的高一学生来说上,高中历史课对于他而言就好像在听天书。为什么是这个样?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要说,①从学校层面看:农村学校专业历史教师配置不到位,学校在教研等方面往往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②从教师层面看:在历史教育、教研中非专业的老师他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欠缺,导致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照本宣科,读一遍,划一遍就了事,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只能是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学生对待历史学习的哪一点兴趣就荡然无存了。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对待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的意识和想法也就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方式就无法在课堂中真正得到有效落实和更新。③从学生生源地所处的环境看:大多数学生来自扶贫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文化底蕴欠缺,对待历史课,学生、家长更多的表现出旧有的传统理念,从家庭到村社都表现出对人文历史学科的心灵拷问,学历史有用吗?大家形成的共识之三,就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
(3)教师课堂教育方式的固化
由于初中歷史学科教师非专业化,在平时课堂教学上不太重视历史学科前沿性学术动态的学习和了解,只是对历史教材的复制和粘贴,不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化的处理,对学科素养的研究缺乏前瞻性的探究,课堂教学方式陈旧而单一,习惯了传统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引领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相反老师简单重复的练习代替了课堂灵动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慢慢变淡,要想学生具备扎实历史基础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总之,客观上讲现行教材初高中历史衔接不够紧密,再叠加了以上诸多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的因素,初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如何更好的做好衔接就显得格外迫切。
2.对策及措施
根据对高一新生学情的分析及历史衔接中问题症结的粗浅剖析,为了尽快让高一新生从初中学历史的尴尬境况中走出来,适应高中历史课堂的节奏与模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发力
(1)建章立制
对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现状的分析,表面看似乎是个案,是历史学科教师的一种尴尬,其实不然,本人却认为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在常年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的困惑,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的不适应,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不是哪一个学校、哪一个校长、老师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教书育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立德树人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打通制约教育发展的各类障碍。为此,要育人就得先立制,要不断建立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等各个方搭建平台,逐步建立起适合我校发展的制度体系,制度是基础保障,有了好制度,其它的各种资源就会被激活,形成合力,有了这种大局观,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有了制度保障,从学校到社会、再到家庭就能形成网格式良性联动,初高中学科对接这一现实尴尬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有效得到解决。
(2)理念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立德树人”,学生的发展的根基就是人的发展,“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它是一个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因此,我们要顺势而为,大胆创新,有了好的制度,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的功能就会更多的发挥出来了,历史教师针对新生第一堂课就要旗帜鲜明的告诉学生,学生发展是终生持续学习的过程,学校开设的任何课程没有主副之分,没有文理界限,要全面均衡的发展,要彻底摒弃长期形成的重理轻文的观念。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尽快从舒适区走出来,在学科建设和专业成长方面要持续跟进,要多读书、多好书、多钻研学科前沿性学术文章,为历史学科长远发展及学生终生发展不断探索前行。
(3)课堂育人方式变化
在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上,为此,要利用好现有的教材,新课标教材本身就有一个显著特点,即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学习内容比较符合时代特点,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把他们从被动接受书本知识习惯,转化为积极主动感受历史的温度和魅力,使历史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及时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和听课的方法,稳步推进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从初中的被动记忆型向高中自主探究型转变,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为了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整体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做适当的增、删、添、改;对历史知识进行必要整合、合理的延伸、拓展、补充,这样才会使我们老师教起来得心应手,有的放矢;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老师看问题的视角和思路,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历史是一座给人无限启迪和具有丰富人文价值的宝库,历史教育是触及人灵魂的工程”只要我们历史老师久久为功,不断挖掘,学校的人文情怀的种子就能生根发芽,历史教师所面对的种种困惑和现实问题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叶秀山.美的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
[2]陈年冬,刘玉广.《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