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践探究性学习。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向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也必定发生相应地改变。
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除了要熟悉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内容和一般流程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的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针对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明确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及时转变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是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和特点
1.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
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学习’”。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指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
2.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探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资料,自主独立地进行研究、开展活动。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它有如下特点:问题性、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方法性、综合性、实践性。
二、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和转变
1.教师是学习的研究者。新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施过程,其重点由原来的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探讨改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些都是教育理念的本质转变。这些转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具有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面对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有些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有些是教师从来没有见过的,甚至于有些学生占有的资料比教师还多,这就迫使教师提高综合素质进行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的热情和欲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开发决策者。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重视学习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应根据特定的学生个体和具体的课程内容,尊重学生自主实践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根本,提出问题,开发创设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建立一套适应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模式,并融合到新的课程中去,再注入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贯彻教师即课程的理念,使固定的、封闭的、被动教材内容变得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使教材内容活起来。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参与者。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不再作为权威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师生之间处与平等互动的地位。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只有与学生之间保持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学生潜能的有效发挥,这就要求淡化师生间的界限,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
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促进者。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言,探究性学习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如果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开展探究性学习也必须坚持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以问题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成功体验和学习交往,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实践、求知,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教师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才能激发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倾听赏识者。在探究性学习中,反对抹煞学生的个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赏识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认可教师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与教师一起无拘束地交谈和讨论。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强调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我,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师生如果能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才能使学生避免经常体验挫折和失败,而灰心丧气的失败者的心态,享受成功体验的喜悦。
6.教师是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多数教师所熟悉的主要是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对除此之外的教学资源很少关心和了解。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寻找、发现、收集、整理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就是这些教学资源和资料的主要发现者和开拓者。他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去寻找:一是校内,如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图书杂志以及本学校其他教师的专业特长等;二是校外,科学的发展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科学,教师可通过学校周围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文化遗址等,甚至可以利用学生家长的专业和职业来发现、收集教学资源。
7.教师是教学的反思性实践者。美国学者舍恩(D.Shon)提出了“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的概念假设,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试图弥合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和理论提出后,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应该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因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而且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又积极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更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过去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和水平。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随着探究性学习的深入展开和研究,教师的角色还会更为丰富充实。教师角色的变化,体现了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以探究性学习为契机,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将从教学思想观念、知识水平结构、工作行为方式和合作意识等方面全面挑战自己、发现自己和完善自己。
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除了要熟悉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内容和一般流程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的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针对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明确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及时转变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是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和特点
1.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
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学习’”。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指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
2.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探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资料,自主独立地进行研究、开展活动。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它有如下特点:问题性、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方法性、综合性、实践性。
二、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和转变
1.教师是学习的研究者。新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施过程,其重点由原来的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探讨改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些都是教育理念的本质转变。这些转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具有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面对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有些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有些是教师从来没有见过的,甚至于有些学生占有的资料比教师还多,这就迫使教师提高综合素质进行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的热情和欲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开发决策者。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重视学习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应根据特定的学生个体和具体的课程内容,尊重学生自主实践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根本,提出问题,开发创设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建立一套适应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模式,并融合到新的课程中去,再注入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贯彻教师即课程的理念,使固定的、封闭的、被动教材内容变得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使教材内容活起来。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参与者。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不再作为权威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师生之间处与平等互动的地位。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只有与学生之间保持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学生潜能的有效发挥,这就要求淡化师生间的界限,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
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促进者。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言,探究性学习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如果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开展探究性学习也必须坚持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以问题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成功体验和学习交往,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实践、求知,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教师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才能激发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倾听赏识者。在探究性学习中,反对抹煞学生的个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赏识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认可教师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与教师一起无拘束地交谈和讨论。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强调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我,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师生如果能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才能使学生避免经常体验挫折和失败,而灰心丧气的失败者的心态,享受成功体验的喜悦。
6.教师是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多数教师所熟悉的主要是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对除此之外的教学资源很少关心和了解。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寻找、发现、收集、整理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就是这些教学资源和资料的主要发现者和开拓者。他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去寻找:一是校内,如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图书杂志以及本学校其他教师的专业特长等;二是校外,科学的发展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科学,教师可通过学校周围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文化遗址等,甚至可以利用学生家长的专业和职业来发现、收集教学资源。
7.教师是教学的反思性实践者。美国学者舍恩(D.Shon)提出了“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的概念假设,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试图弥合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和理论提出后,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应该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因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而且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又积极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更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过去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和水平。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随着探究性学习的深入展开和研究,教师的角色还会更为丰富充实。教师角色的变化,体现了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以探究性学习为契机,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将从教学思想观念、知识水平结构、工作行为方式和合作意识等方面全面挑战自己、发现自己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