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zi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这座城的缘分,并非一见钟情。
  我曾经写过彼时情景,在接近十岁那年,我还没有觉醒,我甚至没有等到豆蔻年华的到来,就踏上去往父亲家乡的旅程。父亲家乡叫蚌埠,蚌是河蚌,包孕珍珠,因此父亲口口声声说那里马路都铺着水晶;埠是岸上码头,父亲说那里有一条大河,船来船往,穿城而过,壮丽极了。我和二姐被石浩老师带领着,被马车长途汽车和火车拉着拽着驮着,七天的时间,历尽艰辛,到达了父亲家乡,这个叫蚌埠的城市。
  茫然四顾,没看见水晶铺成的马路,倒是第一次看见了不同于新疆的那种八卦布局的街道(我出生于新疆特克斯)。我站在那里,内心是对陌生的抗拒,耳朵里是火车长啸的声音,蒸汽排放的声音,敲打铁轨的声音,梦想破灭的声音,伤心哽咽的声音……我被这些声音包裹,张口结舌。大概是那一天我才有点明白,不是所有道路,都可通往太极之眼。
  我如同一个旧时女子,远嫁他乡,谎言有如期许之美,憧憬、怀想,继而委屈、失望,但我已别无选择。
  以此为比喻,我需要来给这座城市一个性别了,是“他”,不是“她”。这样,我便可在天长日久中,慢慢被他拥抱和疼爱,被他感染和融化。我这个被父母“包办了婚姻”的女子,在无数次与他的耳鬓厮磨中,不经意,就那样瓦解了我的抗拒和失落,变得温情而柔软,如同蜿蜒穿过城市的淮河流水;如同流水之于丰美的土地和植被,我已被这情感渗透。我开始用画笔描绘他,用文字表达他,嫩叶和蓓蕾,缀满我岁月的枝头。而我什么时候爱上他,自己并不知道,现在我知道了,恰恰就是在我写下“我与这座城的缘分,并非一见钟情”之时,我意识到,我爱他。
  着实,不爱他时,我无法理解他作为一个男人的丰富。即便他怀抱里什么都有,如此丰足,甚至复杂。他的这些丰富,被表述为“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物产”“精神”。而在我对他最初的认知里,可能就是一个我没见过的植物,比如莲藕。起码来蚌埠之前,我没见过莲藕;书本上看见过图片,一节藕的旁边写有一句成语:藕断丝连。没法理解这四个字。直到他从怀抱里掏出许多被泥包裹着的藕节,他带给了我人生惊奇,问奶奶,这是红薯吗?其实红薯我也没见过。奶奶笑弯了腰。
  还有蝉,书上说它会叫“热啊热啊”,百思不得其解,一只虫子的语言会这样神奇吗?我爬上林子里的一棵树,因为我总是听到它在林中的叫声——知了知了。它长得和书上一模一样,我看见它时,它的叫声戛然而止。书上的描述并不准确。为什么是这样,没人告诉我。骑在树枝上,往更高的树冠张望,可以看见天上有一朵云,表情是温柔的人脸,看见这样的云,是不是应该哭泣才对?于是我就哭了。我的哭泣霎时感染了满树群蝉,为渲染气氛它们一起唱出“知了——知了——”的歌声。知了懂得了我的悲伤,我于是受到慰藉,心满意足,带着几条被枝杈划出的血痕,还有一腿的大小“鼓包”,从树上下来。
  原来那林子里有蚊子。这之前,我也没见过蚊子。饥饿的时候,蚊子们喜欢“嗯嗯”的抱怨,问题是它们总是处于饥饿的状态,仿佛它们就是为饥饿而生。蚊子们嘴衔着蜇针不停去扎我的肌肤,它每扎一下,就从那儿生长出一个鼓包,别人的鼓包只需要涂上一点唾液就会消下去,我的却一直在感染溃烂。没人管我的伤口。奶奶说这是水土不服,过段时间自然就好了。当腿上溃烂的鼓包愈合结疤并脱落,形成七星阵的时候,我学会了藏住一些东西,譬如我不再哭泣。我把对故土的思念藏在心底,学会认识他,接受他。
  是的,认识他,接受他。我仅存的思念只够我用来暗示自己并不属于这块土地,然而我必须在这块土地生长,在生长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作为一个男人,有着深厚的内涵。“南米北面,南茶北酒,南舟北车,南蛮北侉”,说的都是他。南北方,既于此以一条河为分界,北称“黄淮”,南称“江淮”,“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又在这里过渡交融,包括自然禀赋和人文创造,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明特征,我们称之为“淮河文化”。在有意无意对其追根溯源中,我发现他既有历史积淀与灿烂华章,又有现实火热与愿景之美,我毅然转身,开始一次一次走近他,走进他……
  他拥有极短且无常的春季,飘浮的柳絮像点点飞雪,还没有被风卷出一点气势,春天就逝去了。这么一说,仿佛带了无限伤感。尤喜这伤感,就像喜欢无尽岁月。于是趁着这好风,再一次登上涂山,享受初春阳光从后脑勺悄悄钻进脖子里的感觉。目光所及处,并不都是山,还有平原,平原尽头是森林,森林的线条隐藏在大自然的构图里,让你想象天边、远方、故乡。目光收回,淮河就在眼前,说她伤害过人千百次,便有大禹为之殚精竭虑,因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典故;于是妻子望夫,化作石像,石像就在身后不远处。无法想象淮河的暴怒,因为此刻她是如此敦厚和善,母性十足。她在吸纳所有过往,七千年风雨雷电,人间是非,爱恨情仇,她一点一点积淀和淘洗。当天边渐渐出现橙色晚霞,她在远处低回宛转,似乎只为了告诉我,無论是离开还是归来,你都只能徘徊于某种无法言说的远近之间,如同天边那一朵游移的云。如同故乡,远在天边,近在咫尺;如梦如幻,又触手可及。那么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在问自己,也在问你。
  我从伊犁河边那座城,来到淮河岸边这座城,来到你身边,我可让心中万千情感都如同单纯的雨滴落下来吗?固然这温暖的落下,有一种揪心的平静和疼痛。
  是的,我爱他。
其他文献
星期天,我正在家翻看着报纸,突然接到幺哥的电话。幺哥声音洪亮地问我:“干吗呢?”我说:“闲着没事。”幺哥说:“到我家来吧,我请你吃蘑菇炖小鸡。”我犹豫片刻,答应了下来。  幺哥是我的远房表哥,住在离城很远的偏僻农村,我有好多年没去过那个地方了,平时也鲜与幺哥联系,我之所以这么快地答应了他,主要是想探望一下与他同村的二舅。  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幺哥是我那时候的玩伴。幺哥长我八岁,依稀记得那时
期刊
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看到春字,人们可能就感觉到暖洋洋,温意融融;一想到春字,人们的眼前可能就是热闹闹,百花摇动。立春的时候,其实不然。古语云:“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对于华北平原的山川大地来说,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拉开。  不过,立春一过,阳光就明亮起来了,由于前两天浮云遮住太阳,立春的阳光竟有些耀眼。将近中午,走在小路上,身边一片亮花花的,虽然天气依然带着十分凉意,但
期刊
青阳这个词,好听又好看,《尔雅·释天》云:春为青阳。青阳县城南约二十八里,路边村野凸现一古桥如虹,桥上老藤,枝蔓披拂。撩开藤蔓,“万福桥”三字古拙安详。不远不近,青山连绵,人家错落有致,流水潺潺,炊烟袅袅。  N年前路过,万福桥尚显凄清。在诗人眼里,这座藏有无数因果的古桥,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时代弃之如敝屣,好比一位落寞的前朝乡绅惊恐而自觉地靠边站立。知情人说,从前,万福桥上是有两只石狮子的,桥右建有
期刊
不知是宿命注定,还是缘分太深,我从文七十二年时间里,竟有七十年时间是在文学界当编辑。在岗时是担任文学期刊的专职编辑,离岗后则是参与公务性的编纂活动,或应友人之约代为审稿、整理删削文稿兼及写序等业余性的编辑活动。去年我还为一位老朋友的十五年的知青日记文稿进行了大幅度删节、整理和写序,前后花了大半年时间,将其七八十万字的文稿压缩至四十多万字,直至完成出书。看来,编辑工作和我真的结下了不解之缘,恐怕只要
期刊
车子一下高速公路,就跌进了张店乡那辽阔的绿野里去了。眼前是一团团浓得化不开的绿。若不是字正腔圆的导航连续不断的提醒,果真就有了海底探险的惊怵和迷茫。沁入骨髓的清爽和阴凉无孔不入地挤进车厢。车窗外是川流不息的绿。浓绿、浅绿、淡绿、薄绿、墨绿、银绿、灰绿、赭绿、鹅黄绿、孔雀绿、翡翠绿此起彼伏,波涛汹涌。古亳大地上果林树木状元之乡,果真名不虚传!乡间公路犹如一条神奇无形的柳叶刀,蜿蜒地刺开大地上蓬勃生长
期刊
一  一大早,矿长刘勇刚刚来到煤堆后面,看看左右无人,便在煤堆旁边撒了一泡尿。  自从四年前当上三煤矿的“一把手”,刘勇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来到三煤矿,他就会让司机小于把车开到院里办公大楼前。自己背着手,围着煤堆走一圈,边走边打量着日渐隆起如山峦般的煤堆,那份得意不言而喻。因为这是三煤矿在他领导下,在李书记的配合下扭转了煤矿亏损的局面,有了今天可圈可点的成绩。  “一封家书落下相思泪……”忽然
期刊
1  薄云遮蔽了星月,郊野乌青四合,马壮田探着一张鲜红的大花脸朝下弦庄走去。爬上最后一个山坡,视野就开阔起来了,远处的下弦庄萤光闪烁,像一片正在熄灭的火堆。几乎可以断定,火光和犬吠意味着坏事还没有结束。  屋檐上还滴着雨水,马壮田进屋喊了几嗓子,回应的只有滴答的落水声,他安静了片刻,忽然开了门,穿过院子,朝山神庙急煎煎地跑去了。似乎源于同样的厄运,原本要唱到二更天的还愿戏已经散了场,人群走得很慌乱
期刊
那是从旭日上采下的虹,没有人不爱你的色彩。  一张天下最美的脸,没有人不留恋你的容颜。  ……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每当我满怀深情地放声歌唱《红旗飘飘》这首歌时,顿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的精神世界也飘扬着一面神圣的五星红旗。  我家至今还珍藏着一面锦缎的五星红旗,虽经过66年的岁月洗礼,但颜色不改,鲜艳如初。这面五星红旗,是我父亲生前的最
期刊
一  父亲不是伟人,不是大家,也不是名家,连地方名人也算不上。所以,父亲的名字和众多普通人的名字一样,像大海里的一滴水,空气里的一粒尘埃,根本无法引起特别关注。然而,父亲的名字却实实在在地与新中国的成立密切相关。  父亲出生于1949年10月,与新中国同年同月诞生。这是父亲最为骄傲的地方。别人问到父亲的年龄,他总是自豪地说:“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提到他的名字,更是抑制不住激动,向人慷慨陈词地解说
期刊
初夏时节好还乡。周末,带着小儿在高速公路上驰骋。下了高速是宽阔的省道,再拐个弯,就是通往村里的水泥路。百里回乡路,洒满欢欣。家乡是一个人的心结,每次回家触及旧物,心里总会念着儿时的世界,那些场景犹在昨天。  乡村的夏夜是从村子东边的那条土路开始的。  日头刚隐到河坝背后,就有人陆续把软床拎到路边占位。路边有水沟,暑热消得快,要比自家门口的晒谷场凉快多了。躺在软床上的劳力们,聊天气,聊年景,有一搭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