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c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改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状态,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式课堂”“营造开放式课堂”“拓展自学式课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教学方式 情境式课堂 开放式课堂 自学式课堂
  如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可是,不少初中语文课堂依旧死气沉沉,或仅仅呈现出表面热闹的合作。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教师的不当引导造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贴近生活,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体验等,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创设情境式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学者克拉克和斯塔尔在《中学教学法》一书中指出,“要让你教的学科使人愉快,看起来是要把它包上糖衣,让它具有吸引力”“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方法或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创设情境式课堂,就是要将原本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寓于生活的题材之中,创设贯穿课堂始终的主题情境,使学生受到启迪,在身心愉悦中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说明文。教学说明文时,不少教师通常会从说明文的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语言等角度,对文章进行繁琐的分析,结果必然是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懵懵懂懂。
  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在教学中,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笔者首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了一组沙漠图片,创设出沙漠瀚海的氛围,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沙漠的印象。这样设计导入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能对沙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求知欲。
  随后,笔者又创设了如下的生活情境:“老师有三个朋友是驴友。前几天,他们给我发来了这组照片,说在沙漠里游玩时,突然听到了吓人的巨响,还产生了错觉,看到了幻影。同学们,难道沙漠里真的有魔鬼吗?”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迫切地想要寻找出问题的答案。
  2.贯穿情境,研讨问题。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的三位驴友看了文章后也很高兴,他们说,这篇文章不仅消除了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明白了一切奇怪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而且文章还把这些现象写得如此准确生动,使他们产生了把此次沙漠之行所经历的事记录下来,放在博客里与网友分享的想法。同学们,如何才能把这些内容写得生动、有趣呢?”接下来,笔者和学生围绕三位驴友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讨论。这其实是在教学生如何解读文章,而且,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觉得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个个问题,因而更有兴趣,也更有动力,在主动参与中培养了探究精神。
  3.围绕情境,拓展提升。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三位驴友在后面的沙漠之旅中,又发现了一块巨石。这块巨石不仅大,而且很怪,日出、正午、傍晚、风雨前后,竟然会变色。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这个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追根究底的好奇心,他们就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设计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生活”。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营造开放式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材料的丰富性以及课堂内容的具有实践性等。在开放式课堂中,学生能获得尊重,得到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机智地捕获学生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并能因势利导,将其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思维过程,进而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营造开放式课堂,也要因文而异。例如,笔者教学“叶”专题时,就结合专题特点,把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收获颇丰。
  1.走近叶。
  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要求他们各自寻找喜欢的叶片,认真观察其颜色、形状、纹理等。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既增强了对大自然的亲近感,也对叶片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
  2.进入叶。
  笔者召集所有学生围聚而坐,让他们拿出寻找到的喜欢的叶片,向大家介绍。介绍完后,笔者要求学生闭上双眼,认真聆听绿叶的声音,感觉一下,和秋天黄叶落地的声音相比,有什么不同。然后,笔者为学生朗诵了课本中的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并提问:“同学们,听了《绿叶的声音》后,作者那优美的语言,一定让你们深受感染吧?请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当然,如果你有与众不同的感受,也可以写成精美的话语,补充在诗歌里。”此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的感受和专题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了对该专题的理解。
  3.透过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植物的叶子千姿百态、各有风貌。诗中的叶不同于生活中的叶,诗中之叶的形状、色彩、荣枯等,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注入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大家读一读文中描写叶的几段文字,看看这些文字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问题提出后,笔者安排学生手拿叶片,如哲学家一般进行思考,任其发挥。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一种生活态度,即使力量微小,也能活得精彩”,有的说“这些文字反映了精神与物质的矛盾统一”,有的说“从这些描写中,我看到了生命间的相互奉献”等。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透过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内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课本上的内容不应该只设定在课堂上完成,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实践环境,让他们进行大空间、多角度、全方位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这将有助于学生把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以及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全面提升素养。   三、拓展自学式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自学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课内所学方法,自学相关的配套读物,自己做读书笔记,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突出强调了学生要学有所用,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记得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熟练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能。
  例如,配合苏教版语文教材使用的《语文读本》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它有别于一般的课外读物,是对语文教材的有效延伸,其中不乏名篇佳作。教师若能有效加以利用,设置拓展自学式课堂,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1.方法迁移。
  例如,语文课上,我们已经引导学生学习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读书法”等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笔者从《语文读本》中精选了若干名家作品,如《安塞腰鼓》《海滨仲夏夜》等,要求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不需要学生像学习课文那样,达成什么目标,只要能有所得即可。
  2.比较阅读。
  由于《语文读本》是配合教材使用的,因此,其学习目的与教材相同,都是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但与教材要求精读不同的是,《语文读本》一般只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于这一点,如果学生在学习了教材中的文章后,对写作手法等知识点掌握不到位,教师就可以从《语文读本》中选择相关的篇目,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例如,学习苏教版八(上)“至爱亲情”这一单元中的《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亲》等文章时,笔者就选择了《语文读本》中的《父子情》《这就是母亲》《回忆我的母亲》等篇目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首先,让学生体会父母兄弟间的至爱亲情;其次,让他们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最后,感受叙事性散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学生经过这样有计划、有目的的比较阅读训练后,不仅扩大了阅读的量,而且提高了阅读的质,对阅读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3.设计问题。
  学贵能疑。新课程的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从“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过渡到“自己提出问题”,那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这一目标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不要让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变成束缚学生思想的套圈,把学生变成自己的俘虏,而应当允许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问题,要尊重学生的思考并保护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当然,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角度上应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如可以指导他们从文章的题材、结构、思路、过渡、呼应、开头结尾的写作方法等角度提出问题。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当了一回“小老师”。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些能力,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善于变换教学方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带领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这样,才能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相信只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美国]L.H.克拉克,I.S.斯塔尔.中学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塔集中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编制由一个或一系列活动“任务”组成的“导学案”,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活动“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达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任务型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牛津初中英语》 英语阅读教学  当前很多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模式还是停留在讲解单词、逐句逐段翻译句子、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上。在这种教学
期刊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趣味物理实验》是一本物理小实验全集。世界趣味科学的奠基人、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别莱利曼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众多现象,精选了大量的简单有趣且易动手的实验,并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它们背后不寻常的科学道理,为读者奉献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物理知识盛宴。这些小实验能加强读者的动手能力,激发读者对物理学的兴趣,并能培养读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物理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和研究似乎成了一种潮流,构建生命化课堂也成了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思品课堂也不例外。但分析发现,研究和实践生命化课堂教学存在着概念混同、内容雷同、方法等同等问题。文章在初步厘清生命课堂和生命化课堂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对《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就思品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从宏观上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生命课堂 生命化课堂 思想品德 课程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所谓的“有用的教育”,亦即功利化的教育,却依然充斥于中小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这既是教育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悲哀。追求功利化的教育,孩子们学到的是功利、浮躁,损害的是学生的发展,不能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笔者提出追求“无用的教育”,旨在探寻教育的价值,寻找在当今教育形势下克服教育浮躁与功利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无用的教育 有用的教育 思考  近来参
期刊
策划人语  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等组成,与自然生态相比,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化的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发挥着滋养、环境参照、动力促进和制度规范等生态功能。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课堂生态”这一话题。  关于课堂,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角度,比如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还有人把课堂
期刊
【摘 要】课堂是有限的,但由此带给学生的思考却是无限的。教师应当在课堂结尾处实现对课内知识的拓展,并使之成为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语文课程的深入性和广阔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 结尾 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高效的课堂应该以课内知
期刊
通常,一个新生事物总是为解决新问题而诞生,以能解决真问题而得以存在。那么,微课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微即是小,微课就是微课程的简称。据微课的拥趸介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继班级授课制以后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变革,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重构。教师在数字平台上提供以微课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等活动。学生
期刊
看到央视新闻节目《走基层》专题的栏目语“为了你,读懂你,走近你,依靠你”,不禁让笔者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这里的“你”不正是我们的上帝——学生吗?“为了你”,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走近你、读懂你、依靠你”,则谙合了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与手段。细细品味,这四句话不正体现我们所提倡的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吗?  一、为了你——教育的终极目标  广义说,“为了你”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少学校在校
期刊
策划人语  2014年12月26日—27日,为期两天的第七届江苏省初中校长论坛在常熟市第一中学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500多位初中校长和教师围绕“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主题,聆听专家报告,参与论坛交流和沙龙讨论,观摩优质课,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本期,编者约请与会的部分专家和校长围绕初中学校文化建设撰文讨论,敬请关注。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对话”的解释是“两个或更多的人
期刊
“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在文化,一个校长的管理品位也在文化”,文化丰富教育内涵,文化提升教育品质。三十年的教育管理实践、思考,悟出了我的教育之道:教育就是打造风景,教育就要营造氛围,教育就像播种庄稼。  教育就是打造风景  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发现美、分享美、创造美的过程。“美”即“风景”,所以教育就是打造风景。风景是美丽的,风景是人人喜欢欣赏的,风景是可以润心养人的。  我有个习惯,就是每天坚持早上站在
期刊